..续本文上一页下去,缘了不善法就要终止,这也是一种习定的方式。真正境界很高的习定方式是止观双运——在修寂止时又生起了无我的胜观,安住心的本性。此处颂词是讲观察心的动态,还没有上升到那么高的层次。一般而言,讲到正知正念,只是观察我们的心到底是缘善还是不善,如果是善就继续,不善就纠正。
子三、开许放松之时: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此处讲持戒度。持戒给人的印象是让自己的身心很紧张、很教条的方式。但实际上,佛法修行是松紧适度的,这段颂词就讲到了开许放松的情况。
“危难”是指在我们遇到火灾、水灾等有生命危险的情况;“喜庆”则是指三宝节日、佛陀圣诞或者举办一些大法会等喜庆的时候,以上两种情形都可以开许放松。“心散亦应安”字面上的意思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没有一刹那也不驰散地完全停留在善所缘方面,心稍微有一点点散乱也可以安心。
上师在宣讲的时候按藏文直译过来是“无能随力行”,“无能”就是没有能力,在危难与喜庆之时,如果没有能力,那么就随力而行。“无能随力行”其实更能够体现颂词的内涵,在危难和喜庆的时候,可以稍许放松一下你的戒律。当然,这里的稍许放松,并不是指根本的、重大的戒律,而是指比较微细的戒律。如果实在无法做到念念安住在善分别念当中,也可以随力而行。
危难是有损于生命的,尽管作为修行者来讲,不应过多地执著自己的身体,但是暇满人身也不能随随便便就抛弃。众生最喜欢堕两边,没学佛的时候拼命地保养身体,稍微学了一点佛法就拼命地折磨身体,觉得只有这样才是一个修行者,还搬出米拉日巴尊者来说:你看米拉日巴尊者是一个修行者,他就折磨自己的身体如何如何,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对初学者,佛陀讲行于中道是最适合的,我们不应该因为过度地保养身体而耽误修行的时间,但是也没有必要为了凸显自己是一个修行者而故意折磨它——有病也不去看等。我们的人身非常难得,得到人身的时候,应该发挥它的最大效益,那就是修行正法。如果一旦失去了这个人身,又没有解脱的把握,这样很可能中断修法的相续,那么损失就会更大。因此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开许可以奔跑呼叫等等。作为修行者尤其是出家人,平时走路或说话等都有一定的规范:走路不能太快,不能跳跑,说话也不能太大声,但是如果遇到危难,比如说遇到火灾时,是必须要呼叫救火的。
大法会或者供养三宝的节日等比较喜庆时也有所开许,虽然在戒律中也规定修行者、出家人不能跳舞唱歌,但是如果是在喜庆时,也开许参与者不需要那么严格地去保护戒律,可以适当地放松。这和第七品当中的舍助缘可以遥相呼应,我们在修法的过程当中,如果时间过长,就必须要放松一段时间。放松一段时间干什么呢?用来调整一下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再开始精进,为了更加长远的精进才暂时地放松。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要么一直放松,要么一直紧张,两种都不是合适的状态。“心散亦应安”,在吉祥的日子里,有些大德会举办一些法会,因为很多众生喜欢唱歌跳舞,尤其佛弟子对佛陀的教义在还没有享受到法喜、法味之前,仍是喜欢歌舞的。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加长久地修持菩萨道,有些大德会做相应的安排。凡夫人在没有得到圣果之前,对这些还是有兴趣,这时放松一下自己的心,也是开许的。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持戒的功德远大于布施的功德。佛陀在讲六波罗蜜多的时候,首先是布施,接着是持戒,然后是安忍,前面是相对粗大、容易的,往后是比较细、比较困难的。六度当中布施第一,布施容易做,第二是持戒,二者相比较,持戒的功德比布施的功德要大,因为持戒比布施困难得多。
我们可以看到,在世间当中,不管学佛与否,哪怕是一些很下劣的人,在看到乞丐,看到有人遭受灾难的时候,都可以多多少少布施一些自己的钱财,所以相对来讲做布施是很容易的,什么人都可以参与,但是持戒就不一样。如果说有一千个人会做布施的话,能够并且愿意守持戒律的可能还不到十个人。因为布施并不要求做的同时一定不能杀生、不能偷盗等等,只要有一点善心,把钱布施出去就可以了。持戒则很困难,必须要放弃以前很多所谓的喜好,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邪淫等。比如说有些人以杀生为乐,喜欢钓鱼,觉得这样是一种乐趣,但如果受了戒就不能再做,所以持戒很困难。
正因为持戒困难,所以它的功德就大。佛经中讲:“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即一个人做一百年的布施,也不如一天当中守戒功德大,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但是此处说“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尽管一般来讲我们是要舍弃布施而保护戒律的,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特殊的场合中,为了做一些布施,也可以开许舍弃除根本戒以外的一些微细戒律。
注释中提到,放生作无畏施时,有时可舍弃微细的戒律。比如猎人在追赶猎物的时候,为了救护猎物不遭杀害,也为了让这个猎人少造一次杀业,在这种情况下,明明见到了猎物,或知道猎物的藏身之处和逃跑的路线,而却说没看到或者说朝相反的方向跑了,尽管说的是妄语,但这是为了行持无畏布施而说的小妄语,属于佛经当中开许“可舍微细戒”这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比如说在守八关斋戒的时候,发誓在守戒的过程当中禁语,这时禁语就成了你守持的一条戒律。但是如果正在守持禁语戒的时候,来了一群人或一个人请你说法,说法必须要开口的,而开口就违犯了禁语戒,但如果维护自己的禁语戒,他们就得不到法布施,这个时候该怎样去权衡呢?这个时候应选择法布施。因为法布施很重要,尽管守戒也很重要,但是守禁语戒和给他人布施正法的利益比较起来,法布施的利益更大。因此,本来是持戒的功德大于布施,但是在做法布施时可以舍弃所守持的微细戒律,这是开许的。
此处也可以说明佛法不是古板教条的,实际上具备一定的灵活性。针对观察正知正念的时候,前面讲了“刹那无驰散”,但如果我们如果处于危难与喜庆当中,就可以开许稍微放松一下。正如在做无畏布施、法布施时,也可以舍弃一些微细的戒律。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我们通过观察思维之后,应该力所能及地行持善法,思考好了,要去做的时候,必须下定决心——我要把这个善法做好。这时,就不要再去想其他的事情了,应当集中精力,心念专一地先把这个事情做好。如果养成了这种好习惯,那么以后的每一个善法都可以行持得很圆满。如果没有专心专意地去成办一件主要的事情,那么不但这件事情做不好,其他的很多事情也都做不好。另外还会获得一种功德,如果专心专意做一个事情,不正知这种随眠烦恼不会增盛,也比较容易调伏。
看完字面上的意思之后,我们再来分析颂词里面所隐藏的含义。为什么要求我们要专心专意地首先做一件事情?比如说我们在报名学法时,上师要求我们尽量选一门主修课,或者主修入行论,或者主修净土,或者主修前行。那么,我们通过观察,决定要选某一部论典作为主要学习对象的时候,就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个上面,专心专意地把这部论典学完、学好,力争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让学法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尽管我们现在还谈不到圆满的利益,但是至少依靠自力,在当前的情况下要力争达到最好,专心专意学完之后再确定下一步目标,这样稳扎稳打地一步一步学下去,很多事情都能够成办。当然,在学习这个法的过程当中,也并不是完全不能涉猎其余的论典,如果还有富裕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慢慢去学一点其他的,但前提是一定要分清主次。不单单是学习,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要有一个主线。佛法经论浩如烟海,在诸多教派与法门中我们必须有所选择,选择适合自己修行的一种体系、法脉,或者某一个修法。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生在五浊恶世,众生浊、烦恼浊、见浊等五浊很兴盛的时候,众生寿命短暂,分别念非常多,烦恼很深重,精力也非常有限,在这种前提之下,我们要同时做很多事,精力与智力完全不够用,做到后面很可能就全部乱套了,最后导致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所以我们应该事先选择一条主要的线路,一个主要的体系,这是非常关键的。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这是根据众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所发的。我们不是天才,没有超高的智商,所以在学习正法时,要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一步一步地学;修法时,一个体系一个体系地安住,这样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好。众生有时候很贪心,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做,所谓“贪多嚼不烂”,比如吃饭的时候把很多好菜好饭全部放在嘴巴里,塞得满满的肯定嚼不烂,能吸收的就很少。我们现在也是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学,道教也想学,佛教也想学,这是没有办法成办的。
另外,如果我们专心专意去做,还可以带来其他的利益:不正知这种随眠烦恼就不会增盛。随眠烦恼在与根本烦恼同时出现的时候,是一种次要的烦恼;有时单独出现就是指烦恼,《俱舍论》中是这样讲的。所以随眠有时指烦恼本身,有时指支分烦恼,有时指隐藏的、不明显的习气,就好像睡着了一样,睡着的时候很多思想状态是不明显的。为什么叫随眠烦恼呢?有些注释当中讲,某些烦恼很微细、不明显,就好像睡着了一样,但并不是没有,醒过来就会变成现行,变得强大,所以有时随眠是指潜伏起来的烦恼。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我们专心专意地修善法,专心专意地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专心专意地去对治,这种不正知的随眠烦恼就不会增盛,由它而引发的诸多过患也就可以避免,能够达到圆满的目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55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