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55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就像我们厌离轮回一样。轮回中也有身心的快乐,但为什么我们要厌离轮回?从三苦的角度来讲,这种乐不离苦的自性。即便有暂时显现上的快乐,但得到之后又会失去,失去之后又拼命努力得到,得到之后又失去,如此来来去去,反反复复地折磨众生。观修轮回痛苦,也是让观修者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比如我本来这段时间过得挺好,家庭也很和睦,身体也很健康,方方面面都很顺利。这时突然生病了,一家人跟着你痛苦;或者出现一个什么天灾人祸,幸福时光就此终结;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到相对平稳状况。总是在这种状态中反复,想到这点有些人就会生厌离。有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如果有,我一定要去追寻;如果没有,我们也没办法,只能随波逐流。但是我们很幸运,的确有。因为佛陀已经发现,而且佛陀通过实践已经达到目的地,所以说,这个就是彻底调心的方法。

  彻底调心的方法出现在佛法中,我们要跟随这样的方法。因为它的确不像其它的方法让我们生厌离心,总是翻来覆去,周而复始使人没有安全感,得到的东西都是无常的,最终还会失去。现在我们通过不断地观修、对比,就知道佛法是正确的调心方法。

  怎么样对比?有一点必须要知道:佛陀讲教法时,不会因为众生喜欢听什么就讲什么。不像现在有些世间人,他就是观察观众喜欢听什么,他就说这些取悦于他们,让他们觉得很舒服。佛陀讲法是告诉我们应该听什么,应该学什么,告诉我们应该知道轮回的实相,而不像有些人粉饰太平,一切都很美好。佛陀告诉我们实情,轮回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总是这样不安全、不如意。我们去观想轮回中的痛苦,人道、天道的痛苦,地狱的痛苦,每一个都让我们思维得很细,我们思维得越细,对事物认知得越清楚,当我们多次思维后,就会厌烦轮回,这时就会生起出离心了,觉得轮回的确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奋斗了一辈子,死后又全部失去,第二世又重新开始又失去,这样周而复始,反反复复,的确把人的心搞得很疲倦。

  那么,这时应该怎么修行?有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我们就想去寻找。佛陀告诉我们,只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观修调心,成功之后就一劳永逸,而且付出的代价不是很多,时间不是很长,就可以达到。所以我们要跟随佛陀讲的教法来调心,这是究竟调。调心不像调狂象一样,它是真正从根本拔除让心不悦意、烦乱的种子的究竟方法。《入行论》中所讲的都是和这个有关的分支。

  “尽力遍观察”:我们要尽力通过所学习的佛法,用最多的时间周遍观察:我这颗心是不是系在忆念法的柱子上?忆念的法是什么?就是利益自他的正法。平时我们思维怎样利益自他,尤其是怎样利益他人,这是我们平时要忆念的,就像柱子一样必须稳稳地插到地上。我们的心是不是和正法有关联?我们平时是不是在忆念法的内容?是不是忆念利益自他的内容?这需要多观察心的状态,是不是栓得很紧没有走失?所以,此处讲“已拴未失否?”。

  我们平时要习惯于观察我们的心是不是在忆念正法,尤其作为大乘修行人来讲,我们是不是在忆念众生的利益,我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是否忘失了利益众生。当然,发了菩提心之后,是不是每一刹那都说:我要利益众生?实际上是不需要的。但如果我们产生自私自利的念头时,就要改变它。如果没有产生自私自利的念头,我们经常性地忆念一下,不是每一刹那都要忆念。比如隔一、两个小时,或者隔个十几分钟,我忆念一下我的心态,经常这样忆念不让自己的心走失,不要迷失在原来自己固有的凡夫人的思维当中。我们作为大乘修行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原来固有的模式,这样下去修道会逐渐失去力量。所以,我们要经常性地忆念利他心。

  如果修法时缺少善根或因缘不具足,我们在忆念、思维利他时会有点疲倦,好像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有时觉得疲倦就不想修了,或者觉得是不是这个法不太适合我。其实在很多大德的教言中讲:除了我们在观修时要抓住要点,认认真真去观修法之外,平时我们也要多祈祷上师,也要多积累资粮,多忏罪。通过一系列的修法,就可以让我们的心逐渐调伏到正确的状态。

  调心的状态是一个果,是一种现象,这种果的出现必须要很多因缘——正确的观修;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积资净障,这些因缘具足,调心的结果就自然会出现。如果因缘不具足,果就不会显现或迟迟显现。所以,我们在学法过程中,除了真正打坐观修之外,其余如积累资粮、祈祷上师三宝加持都是很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为什么我们再再地强调因缘,因为因缘的确很重要。任何一个果的出现都需要具足因缘,只有因缘具足圆满,果才会出现;如果哪种因缘不具足,果都不会出现。

  我们在修菩提心、修正知正念时,除重视观修颂词意义之外,还要重视其他的因缘。比如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如果把心念放在了其他因素上面,没有去观修菩提心如何生起,它肯定是缺缘而不生的。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了知某个颂词讲什么意思,那么只要逐字分开解释即可,不观察其他因缘也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想搞清楚字面的意思,只是想得到这个结果,如是因得如是果。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要在内心中生起正知正念,生起菩提心,希求这样的果,那么我们的所做就必须符合这种果的因缘——祈祷上师三宝、积累资粮或者正确的观修。概而言之,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果,就必须具足什么样的因缘。反过来讲,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样的因缘,就可以推知以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果。如果做的因缘很少,想要得到广大的果就很困难。如果现在做轮回的因缘却想得到解脱的果,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精进地修持一缘专注等持的人,一刹那也不要弛散于颠倒的外境,在念念当中必须要观察我的心到底在做什么,到底是在执著善的对境呢,还是在执著不善的对境。

  一提到“习定”,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立即浮现出以毗卢七法而坐、闭目观修的寂止姿态,这只是习定的方式之一,习定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此处所讲“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也是一种习定。习定的意思就是制心一处,即把所有的分别念集中在一处,修传统意义上的寂止,就是找一个所缘,比如把分别念放在一块木头或呼吸上面,以一念制万念。这固然也是一种分别念,但是通过它可以制服、息灭其他的一百乃至一万种分别念。

  正知正念本来也是一种念头,但是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一念上面,其他的分别念就不会产生,心的本性即是如此。在一个刹那当中,不会有两种不同的念头同时生起。所以,当我们把心放在正知正念上时,与此同时不会产生其他的分别念;第二刹那又把念头放在善的分别念上,它也不会产生其他的分别念,第三刹那也如此……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相续中就不会再产生其他的分别念。即便产生了恶分别念,马上把它拉回来,通过安住善分别念的方式,把这个恶分别念排除。因此,如果能够“念念恒伺察”,就可以做到“刹那勿弛散”。

  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最高的标准是心一刹那也不散乱于颠倒的对境当中。通过唯识的观点来看流转的因和这种修行的原则:当我们的心散于外境的同时,散乱的种子就种到了我们的心识当中,第二个刹那又散于外境,第二个种子又种在内心当中。种在我们内心当中每一个散乱的种子最后都会起现,会成为以后将看到的外境的因,外境显现之后,我们又开始执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连续不断流转的原因。

  修行就是在最初的时候,尽量多种善种子。比如看到外境的时候不弛散,安住于善念,再看到的时候再安住于善念。安住于善念的同时,一个善种子就种在了相续当中,如果第二个刹那又安住于善所缘,那么第二个善种子又种进去了。所以,安住善所缘的时间保持得越长越稳定,善法种子就越多,生起的善念也就越来越多,恶法种子就越来越少。当这种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我们的恶心、恶分别念就很少会产生。通过修习善法比如忏悔等的力量,还可以把以前的恶习气消灭掉。当恶劣的、负面的习气种子很少的时候,我们的功德就慢慢开始明显起来了。

  当我们开始修出离心、大乘菩提心、修空性时,这些能够引导我们趋向解脱的种子越来越多,善法的力量越来越强时,就能够引导我们的心识趋向于圣者果位。通过观察分析了知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会非常自主地修行,不用别人每天监督、鞭策,规定不修行要如何惩罚。我们会发现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自觉自愿去修行,这样的种子才纯净,力量才强大。了知此理后,我们就要“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为什么在《入行论》等很多论典中都强调,我们要尽量地安住正念,此处也讲到“刹那勿弛散”,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因为做到了“刹那勿弛散”,我们的心心念念就能够安住在善法所缘当中,安住的善所缘越多,相续当中的善种子也就越多,长此以往持续下去,就成为一种真正有力量的修行。

  修行中我们要详细观察,每天熏进内心的善法种子多,还是恶法种子多,如果两种力量是平均的,那么修法就很难有明显的上进,很难有真正生起明显功德的机会。在善恶平等的情况下,我们几乎都没有什么机会,何况相续当中恶念的种子超过了善念的种子?毫无疑问,修行会退步,要得到解脱果也比较困难。唯有尽力安住善念、修行善念,让善念的种子多于恶念的种子,照这样的趋势修持下去,我们还算真正有点希望。

  当然,无法安住也并不意味着彻底失败,只是相比较起来,在这样的状态下,得果的时间要漫长得多,想要迅速获得明显的功德、产生明显的觉受可能要困难一些。所以,精进习定者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到底是在缘善法还是不善法,如果是缘了善法就让它持续…

《《入菩萨行论》第5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