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像我們厭離輪回一樣。輪回中也有身心的快樂,但爲什麼我們要厭離輪回?從叁苦的角度來講,這種樂不離苦的自性。即便有暫時顯現上的快樂,但得到之後又會失去,失去之後又拼命努力得到,得到之後又失去,如此來來去去,反反複複地折磨衆生。觀修輪回痛苦,也是讓觀修者對輪回生起厭離心。比如我本來這段時間過得挺好,家庭也很和睦,身體也很健康,方方面面都很順利。這時突然生病了,一家人跟著你痛苦;或者出現一個什麼天災人禍,幸福時光就此終結;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又恢複到相對平穩狀況。總是在這種狀態中反複,想到這點有些人就會生厭離。有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如果有,我一定要去追尋;如果沒有,我們也沒辦法,只能隨波逐流。但是我們很幸運,的確有。因爲佛陀已經發現,而且佛陀通過實踐已經達到目的地,所以說,這個就是徹底調心的方法。
徹底調心的方法出現在佛法中,我們要跟隨這樣的方法。因爲它的確不像其它的方法讓我們生厭離心,總是翻來覆去,周而複始使人沒有安全感,得到的東西都是無常的,最終還會失去。現在我們通過不斷地觀修、對比,就知道佛法是正確的調心方法。
怎麼樣對比?有一點必須要知道:佛陀講教法時,不會因爲衆生喜歡聽什麼就講什麼。不像現在有些世間人,他就是觀察觀衆喜歡聽什麼,他就說這些取悅于他們,讓他們覺得很舒服。佛陀講法是告訴我們應該聽什麼,應該學什麼,告訴我們應該知道輪回的實相,而不像有些人粉飾太平,一切都很美好。佛陀告訴我們實情,輪回就是這樣周而複始,總是這樣不安全、不如意。我們去觀想輪回中的痛苦,人道、天道的痛苦,地獄的痛苦,每一個都讓我們思維得很細,我們思維得越細,對事物認知得越清楚,當我們多次思維後,就會厭煩輪回,這時就會生起出離心了,覺得輪回的確沒有什麼意義。我們奮鬥了一輩子,死後又全部失去,第二世又重新開始又失去,這樣周而複始,反反複複,的確把人的心搞得很疲倦。
那麼,這時應該怎麼修行?有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我們就想去尋找。佛陀告訴我們,只要通過正確的方式觀修調心,成功之後就一勞永逸,而且付出的代價不是很多,時間不是很長,就可以達到。所以我們要跟隨佛陀講的教法來調心,這是究竟調。調心不像調狂象一樣,它是真正從根本拔除讓心不悅意、煩亂的種子的究竟方法。《入行論》中所講的都是和這個有關的分支。
“盡力遍觀察”:我們要盡力通過所學習的佛法,用最多的時間周遍觀察:我這顆心是不是系在憶念法的柱子上?憶念的法是什麼?就是利益自他的正法。平時我們思維怎樣利益自他,尤其是怎樣利益他人,這是我們平時要憶念的,就像柱子一樣必須穩穩地插到地上。我們的心是不是和正法有關聯?我們平時是不是在憶念法的內容?是不是憶念利益自他的內容?這需要多觀察心的狀態,是不是栓得很緊沒有走失?所以,此處講“已拴未失否?”。
我們平時要習慣于觀察我們的心是不是在憶念正法,尤其作爲大乘修行人來講,我們是不是在憶念衆生的利益,我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是否忘失了利益衆生。當然,發了菩提心之後,是不是每一刹那都說:我要利益衆生?實際上是不需要的。但如果我們産生自私自利的念頭時,就要改變它。如果沒有産生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們經常性地憶念一下,不是每一刹那都要憶念。比如隔一、兩個小時,或者隔個十幾分鍾,我憶念一下我的心態,經常這樣憶念不讓自己的心走失,不要迷失在原來自己固有的凡夫人的思維當中。我們作爲大乘修行者,一而再,再而叁地回到原來固有的模式,這樣下去修道會逐漸失去力量。所以,我們要經常性地憶念利他心。
如果修法時缺少善根或因緣不具足,我們在憶念、思維利他時會有點疲倦,好像沒有産生什麼效果。有時覺得疲倦就不想修了,或者覺得是不是這個法不太適合我。其實在很多大德的教言中講:除了我們在觀修時要抓住要點,認認真真去觀修法之外,平時我們也要多祈禱上師,也要多積累資糧,多忏罪。通過一系列的修法,就可以讓我們的心逐漸調伏到正確的狀態。
調心的狀態是一個果,是一種現象,這種果的出現必須要很多因緣——正確的觀修;祈禱上師叁寶加持;積資淨障,這些因緣具足,調心的結果就自然會出現。如果因緣不具足,果就不會顯現或遲遲顯現。所以,我們在學法過程中,除了真正打坐觀修之外,其余如積累資糧、祈禱上師叁寶加持都是很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爲什麼我們再再地強調因緣,因爲因緣的確很重要。任何一個果的出現都需要具足因緣,只有因緣具足圓滿,果才會出現;如果哪種因緣不具足,果都不會出現。
我們在修菩提心、修正知正念時,除重視觀修頌詞意義之外,還要重視其他的因緣。比如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如果把心念放在了其他因素上面,沒有去觀修菩提心如何生起,它肯定是缺緣而不生的。如果我們只是滿足于了知某個頌詞講什麼意思,那麼只要逐字分開解釋即可,不觀察其他因緣也可以,爲什麼呢?因爲你只是想搞清楚字面的意思,只是想得到這個結果,如是因得如是果。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果要在內心中生起正知正念,生起菩提心,希求這樣的果,那麼我們的所做就必須符合這種果的因緣——祈禱上師叁寶、積累資糧或者正確的觀修。概而言之,想要得到什麼樣的果,就必須具足什麼樣的因緣。反過來講,我們現在正在做什麼樣的因緣,就可以推知以後能夠得到什麼樣的果。如果做的因緣很少,想要得到廣大的果就很困難。如果現在做輪回的因緣卻想得到解脫的果,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精進習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精進地修持一緣專注等持的人,一刹那也不要弛散于顛倒的外境,在念念當中必須要觀察我的心到底在做什麼,到底是在執著善的對境呢,還是在執著不善的對境。
一提到“習定”,我們的腦海中往往會立即浮現出以毗盧七法而坐、閉目觀修的寂止姿態,這只是習定的方式之一,習定有很多不同的層次。此處所講“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也是一種習定。習定的意思就是製心一處,即把所有的分別念集中在一處,修傳統意義上的寂止,就是找一個所緣,比如把分別念放在一塊木頭或呼吸上面,以一念製萬念。這固然也是一種分別念,但是通過它可以製服、息滅其他的一百乃至一萬種分別念。
正知正念本來也是一種念頭,但是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這一念上面,其他的分別念就不會産生,心的本性即是如此。在一個刹那當中,不會有兩種不同的念頭同時生起。所以,當我們把心放在正知正念上時,與此同時不會産生其他的分別念;第二刹那又把念頭放在善的分別念上,它也不會産生其他的分別念,第叁刹那也如此……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們的相續中就不會再産生其他的分別念。即便産生了惡分別念,馬上把它拉回來,通過安住善分別念的方式,把這個惡分別念排除。因此,如果能夠“念念恒伺察”,就可以做到“刹那勿弛散”。
作爲一個修行者來講,最高的標准是心一刹那也不散亂于顛倒的對境當中。通過唯識的觀點來看流轉的因和這種修行的原則:當我們的心散于外境的同時,散亂的種子就種到了我們的心識當中,第二個刹那又散于外境,第二個種子又種在內心當中。種在我們內心當中每一個散亂的種子最後都會起現,會成爲以後將看到的外境的因,外境顯現之後,我們又開始執著,這就是我們爲什麼會連續不斷流轉的原因。
修行就是在最初的時候,盡量多種善種子。比如看到外境的時候不弛散,安住于善念,再看到的時候再安住于善念。安住于善念的同時,一個善種子就種在了相續當中,如果第二個刹那又安住于善所緣,那麼第二個善種子又種進去了。所以,安住善所緣的時間保持得越長越穩定,善法種子就越多,生起的善念也就越來越多,惡法種子就越來越少。當這種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時候,我們的惡心、惡分別念就很少會産生。通過修習善法比如忏悔等的力量,還可以把以前的惡習氣消滅掉。當惡劣的、負面的習氣種子很少的時候,我們的功德就慢慢開始明顯起來了。
當我們開始修出離心、大乘菩提心、修空性時,這些能夠引導我們趨向解脫的種子越來越多,善法的力量越來越強時,就能夠引導我們的心識趨向于聖者果位。通過觀察分析了知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會非常自主地修行,不用別人每天監督、鞭策,規定不修行要如何懲罰。我們會發現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自覺自願去修行,這樣的種子才純淨,力量才強大。了知此理後,我們就要“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爲什麼在《入行論》等很多論典中都強調,我們要盡量地安住正念,此處也講到“刹那勿弛散”,這是一個很高的標准,因爲做到了“刹那勿弛散”,我們的心心念念就能夠安住在善法所緣當中,安住的善所緣越多,相續當中的善種子也就越多,長此以往持續下去,就成爲一種真正有力量的修行。
修行中我們要詳細觀察,每天熏進內心的善法種子多,還是惡法種子多,如果兩種力量是平均的,那麼修法就很難有明顯的上進,很難有真正生起明顯功德的機會。在善惡平等的情況下,我們幾乎都沒有什麼機會,何況相續當中惡念的種子超過了善念的種子?毫無疑問,修行會退步,要得到解脫果也比較困難。唯有盡力安住善念、修行善念,讓善念的種子多于惡念的種子,照這樣的趨勢修持下去,我們還算真正有點希望。
當然,無法安住也並不意味著徹底失敗,只是相比較起來,在這樣的狀態下,得果的時間要漫長得多,想要迅速獲得明顯的功德、産生明顯的覺受可能要困難一些。所以,精進習定者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心到底是在緣善法還是不善法,如果是緣了善法就讓它持續…
《《入菩薩行論》第5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