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4課

  《入菩薩行論》第54課

  今天繼續學習“護持正知之方法”。“正知的前行”已經講完了,現在開始講第二個科判:

  壬二(一同趨入)分四:一、觀察叁門狀態;二、觀後當控製;叁、控製後作修心之行;四、成圓滿學處之支分。

  一同趨入可以理解爲對身體、語言和心叁門一同觀察。即通過觀察身體、語言、心而進入調心的狀態。“一同趨入”可以從科判和頌詞的意思如是理解。

  癸一(觀察叁門狀態)分叁:一、觀察身體所做;二、觀察心之動態;叁、開許放松之時。

  科判講了菩薩在修行、生活過程中應該如何約束身語意。我們要隨時了知身語意的狀態:何時處于修行狀態,何時處于放松狀態。總而言之,就如佛陀的教誨:修行不能墮于兩邊,而應該行于中道。中道有見解上、行爲上和生活方面的中道。比如見解方面的中道:就是抛開極端的常見、斷見,安住于中道;行爲上的中道:既不能太散亂,也不能過于緊張,我們必須知道何時該緊,何時該松,松緊適度是行爲方面的中道;生活方面的中道,就是不能過于奢侈,也不能過于貧窮,要遠離這兩端而行于中道。佛陀教育我們:身體的行爲、說話、心態都不能走極端;修行、抉擇正見等都不能極端,保持中道才符合修道的意義。

  所以,如外道過于苦行也不行;過于追求享受,把一切的意義都放在享受上,也不行。佛陀告訴我們,修行時如果處于兩個極端,心會出現比較強烈的波動;如果處于中道,不管是身心,還是生活方式,都會處于相對比較平和的狀態,心沒有過多的波瀾、動搖,有助于我們思維法義,安住在究竟的實相當中。這樣的狀態容易修行,容易了知一切現象的本質。所以,科判“觀察叁門狀態”講了很多菩薩應該做的行爲法則,有些地方和小乘別解脫戒律的規定比較相近。通過學習頌詞,我們慢慢了知了寂天菩薩如何闡述佛法的修行之道。

  子一、觀察身體所做:

  

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

  

決志當恒常,垂眼向下看。

  頌詞講了:在行走或坐的時候,眼睛應如何規範。“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我始終不應該放縱自己的眼睛,無意義地四處散漫張望。“決志當恒常,垂眼向下看”:我一定要下決心“恒常”地把自己的眼神垂眼往下看。目光在大概一米五到兩米的距離,不能緊盯著自己的腳尖,也不能像到處掃射一樣看得太遠,這些都要注意。

  這樣規範我們身體的行爲到底有什麼必要?有人認爲,我是修心的,只要管好自己的心就可以了,至于身體和口都可以放縱。但實際上,佛眼和佛智所觀察到的、所宣講的並不像我們凡夫所想。佛陀一方面講了調心很重要,另一方面講了調伏身語也很重要。我們調伏心的時候,也要調伏自己的身、語,通過調伏身、語也能約束自己的心,二者之間就是這種關系。爲此,要求我們的行爲應該如理如法地行持中道義。

  作爲一個佛弟子,爲什麼行爲要如法?因爲我們的行爲和心有關聯,通過觀察外在的行爲可以了知內心的想法,外在的行爲都是受心所支配。如果我們行走時動作很大、眼睛到處散漫地觀望,就說明自己的心很散亂。所以,外在的行爲和內心有一定關系。

  作爲一個大乘佛子必須要利益有情、利益衆生,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可以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作爲一個佛弟子,當然最好是一心一意利益衆生,不要傷害衆生。衆生看不到修行者的心,但可以通過外在的行爲判斷。雖然一個人不代表整個佛教,但有時一個修行者的行爲可以代表佛法,一般人是看佛弟子的行爲來判斷你所行持的教義是好還是不好。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個佛弟子的威儀、行爲如理如法,比較寂靜、調柔的話,就容易讓其他人心生好感和信心;如果看到這個人的行爲很粗野,非常不如法,別人當然對你直接産生反感,也會對你所行持、所皈依的教法心生不滿。我們的有些行爲可能爲別人種下了解脫的因,有些行爲則可能毀壞了別人的善根。所以,爲了保護他人的心相續,作爲一個佛弟子有必要行爲如理如法,不讓別人心生反感。

  還有一個必要就是:身和心有關聯。我們在走路時,如果眼睛四處張望,看的外境多,分別念就很多,分別念很多,內心就會産生很多不如法的心態。所以,爲了有效地避免過多分別念的生起,佛陀在經典中對于眼神也有要求:走路時目光應該垂視前方一木轭許的距離,(木轭是套在牛頭上的一種耕田工具,大約有一米到兩米長。)不能看得太遠,也不能緊盯腳尖。這樣自己走路不會摔倒,還能夠有效避免生起很多分別念。

  總而言之,這是配合身體、心的修法,如果我們看的對境少,分別念自然就少,分別念少就不會生起很多雜念乃至煩惱,它是調心的一種助緣和方便。

  爲了避免無意義的惡習生起,爲了我們更好的調心,也爲了使其他人對修行者産生恭敬心。“決志當恒常,垂眼向下看”,對我們調心、修行非常有意義。修行者的行爲能夠影響人,我們看到有些人入佛門的因緣,就是因爲看到修行者的威儀非常寂靜,生起信心從而趨入佛門。所以,我們要如是地觀察自己的身體,尤其是在眼神、目光方面做如是規定是很有必要的。

  

蘇息吾眼故,偶宜顧四方,

  

若見有人至,正視道善來。

  前面講恒常垂眼向下看,但有時這種狀態保持的時間過長了,眼睛容易疲勞。爲了“蘇息”我的眼睛,擺脫眼睛疲勞,就應該停下來“偶宜顧四方”,就是停下來休息,偶爾眺望四方。恰巧這時看到有人來,“正視道善來”,應該平和地正視他,溫和地說聲:“您好!”,就是“善來”的意思。

  頌詞的前兩句是松緊有度,因爲長時間盯著前方走路容易疲勞,修行也不容易進步,所以,此時應該舒緩疲勞。按照要求,不能一邊走一邊四處看,應該先停下再向四面眺望。前面一直專心守護正念,短暫休息時,正念的力量還在發揮作用,眺望四方也不會嚴重影響修行。休息好之後,又繼續觀察自己的身語意行爲。很多修行者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都能夠觀察叁門、安住當下,能夠隨時保持自己的正念。

  前面講不能墮兩邊,不能漫無目的地四方觀看,也不能緊盯一處導致修行退步。第叁句、第四句“若見有人至,正視道善來”是另外一層意思:如果恰巧在此時看到有人來了,應該怎麼做?第一是正視,第二是道善來。正視就是眼睛應該平和正視對方,世間也是如此,如果你在聽別人說話或者自己講話時,最好看著對方的眼睛,別人就知道你在認真地聽他講,也說明你對此事比較重視。如果自己的眼睛遊移不定,可能別人會誤認爲:你可能有什麼其他的想法或者正在打什麼鬼主意,對你可能會比較警惕。此處“正視”就是以平和正視的方式對待對方;“道善來”就是和他打招呼。“善來”是古印度的一個規矩,看到有人來的時候就說“善來”。漢族人打招呼是說“您好”,“善來”就相當于說“您好”。上師的《注釋》中講,以前修行者也有打招呼的規矩。有些噶當派的修行者是說:生起善心了嗎?有善夢嗎?有些地方的人見面說:願意叁寶加被你;離開時說:願蓮花生大師加持你。每個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漢地的佛弟子打招呼喜歡說阿彌陀佛;告別時也說阿彌陀佛。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因爲就在打招呼、送別的時候,互相說阿彌陀佛也能夠增長善根、也是隨念阿彌陀佛。總而言之,“善來”裏面有很多內容。因爲修行者除了內心當中要對別人有慈愛心,身語也應該表示慈愛。

  一般來講,慈愛主要是心,但身和語會不會有慈愛的業?《前行》中引用佛經說: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就說明身、語、意都有表現慈愛的業。慈身業:比如此處說平和地正視對方,自己的身體很恭敬對方,表現出關愛、微笑的姿態等;慈語業:比如此處說:您好!阿彌陀佛!善來!願你安樂!願你離苦等;慈意業:就是內心當中願對方真實離開輪回的痛苦,離開痛苦獲得安樂。

  作爲一個修行人,身語意都應盡量表現得溫和,因爲人們都喜歡和感覺親切的人打交道。菩薩的發心是利益有情,內心當中如果非常慈愛衆生,那麼必定會在身語方面表現出來。經常修慈愛的人,整個人會散發出一種慈愛的氣息,自然就有一種親和力、凝聚力,很容易讓對方心生安全感與好感。非常溫和、慈心很深的人,不單是人很願意接近,即便是動物遇到他也不會回避。

  比如在無著菩薩的傳記當中,就是因爲他的慈心修得非常好的緣故,所以在他修行的地方,狼等猛獸和兔子等食草動物都能夠和平相處。猛獸見到菩薩能夠生起慈心,強盜也被他的慈心所感化,繼而心生善念,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因爲菩薩慈心的力量非常強大,所以能夠感染到對方。

  當然,對我們初學者來講,也許還無法真正地産生如此強烈的慈心。但是如果我們心中真正地願一切衆生都能得到安樂,而且無論何時何地遇到任何人,都很安樂地釋放出一種善意的話,那麼對方也應該能夠感受得到。平時如果遇到很和善的人,我們馬上就會很放松,覺得這是個好人,和他交往應該是非常愉悅的;但如果遇到一個凶神惡煞的人,我們對他自然就會産生一種警惕感,覺得不安全,想趕快離他遠一點。

  菩薩是以利益一切有情爲目標的,想要利益對方,就不能把人嚇得遠遠的;與對方有了距離感,很難做到直接的利益。所以如果我們表現得很柔和,經常說善語,就能夠影響對方、感染對方,即便他不會馬上對佛法生起信心並開始修學佛法,但至少他對修道的人會有好感。今生當中他也許暫時沒有因緣,但是如果他對修行人、對修菩薩道的菩薩有好感的話,也會成爲以後被菩薩攝受、利益的因。

  菩薩利益衆生,並不是單單是度化因緣已經成熟…

《《入菩薩行論》第54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