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4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了的人,同時也在爲其他衆生播種下解脫的種子。因此,我們不能只觀察菩薩成功地度化了多少人,除此之外,還要看他和多少人結下了菩提緣。以放生爲例,我們發菩提心買生,爲它們念誦佛號。在這些衆生當中,有些可能僅僅聽聞佛號就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有些只是種下一個因緣,但這個因緣不會無緣無故地散失,是衆生以後值遇佛法、修學佛法的一個正因。

  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不管他學不學佛,如果我們都能夠以一種比較溫和的、讓對方愉悅的方式來交往,這在佛法當中就叫做結歡喜緣。那麼,令衆生對我們心生歡喜的最大目的是什麼呢?暫時來講,我們在輪回中漂流的時候,如果以前和很多人結過歡喜緣的話,這一世當中我們就會得到很多人的喜愛,很多人會來親近、幫助我們,形成更多的順緣與助緣,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從長遠來講,如果和衆生結過歡喜緣,那麼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就經常遇到修行的助緣——或者他會成爲我們修行的道友,或者他以後會成爲我們度化的對象。正因爲結過歡喜緣,在我們成道以後,他看到我們自然而然就會産生歡喜心,讓他發菩提心也好,讓他修空性也好,他都會很願意聽我們的話,這樣度化起來就比較容易,比較方便。

  所以,我們不能小看自己對他人溫和的身語姿態,以及別人對我們生起的歡喜心,盡管這些看起來似乎都是小事情,但是因爲菩薩是要生生世世利益有情的,即便不能直接度化,也要間接地結上善緣,菩薩度化衆生的時候每一個善緣都是很重要的。實際上,保持身語溫和,除了能讓自己調心,也能讓其他人對我們本人,或者我們溫和姿態的來源佛法心生一念歡喜,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益的。

  因此,度化衆生不一定是要把他度化到極樂世界才算成功的,也不是讓他成佛了或讓他真正地皈依了才是成功。實際上,即便是在一刹那讓他心生一絲善念,對我們産生一念的好感心等等,這些都是菩薩在修行過程中應該做的。我們總是想做大事,但以我們現有的能力可能還做不了,所以能令衆生愉悅、安樂以及種下善緣的小善根我們也要精進地去行持、貫徹,因爲很多大善根都是由微小的善根點點滴滴彙集而成的。

  

爲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

  

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

  在稍事休息後准備啓程之前,我們應該四處頻觀望:觀察道路是否有歧途,或者是否有危險的地方。“頻觀望”不是大致地看一下,要觀察清楚。在古代,很多住在深山古寺裏面的修行者去城市化緣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穿越森林和山地,所以就要觀察是否有歧途,因爲走上歧途就會耽誤很多時間;或者觀察路途當中是否會有危險,會不會遭遇盜匪、猛獸等等,必須要仔細觀察,頻頻觀望。沒有危險就行進,有危險就想一些相應的對策。上師在講經當中提到,玄奘法師等很多大德以前在求法的路途中,遇到過很多的道路方面的危險以及歧途等等,所以務必要仔細觀察分析之後,再做一個比較准確的判斷。

  此處所講的內容不僅與修行人以及住山的出家人有關,實際上,即使住在城市裏也需要觀察。比如我們在過馬路的時候,也要觀察路途有沒有危險,也要四處頻觀望。有些素質比較高的司機經過路口的時候會減速,會注意觀察是否會傷害到行人,但也有些司機就是橫沖直撞,根本不加觀察。當然,司機如果肇事的確要承擔法律責任等後果,但作爲行人來講,如果因此受傷或死亡,就不值得了。所以我們在過路的時候,也需要仔細觀察,看對面或旁邊有沒有車過來,觀察好之後再決定是否過馬路。因此我們在城市當中,在平時的環境當中,都應該觀察怎樣走路,觀察前方一定的距離,要養成一種仔細、認真觀察的習慣。

  我們看第一個科判是觀察叁門狀態,首先是觀察身體所做,重點就體現在觀察。走路的時候也需要觀察。人身是很難得的,得到人身之後,應該利用它去做最大的利益。當然,一旦業力成熟我們也沒有辦法,但如果並非業力所致,而僅僅是因爲不觀察的緣故,導致了生命的違緣,或者身體方面出現違緣,以至于不能順利地聞思修行,這是很大的損失。所以,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我們都應該存有這樣一種高度警惕的憂患意識。

  接下來,由仔細觀察道路過渡到下一個頌詞:觀察自己的發心,觀察身語意的必要。也就是說,一件事情該不該做,通過觀察之後就可以有一個結論。此處觀察:我的身體處在什麼狀態?我走路的時候,旁邊有沒有什麼違緣或傷害?習慣這樣觀察之後,再觀察自己的語言和心,如果處于合理的狀態當中,那麼就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幫助到自己的修學,守護自己的心。

  “憩時宜回顧”:我們在休息的時候,應該觀察自己的四周,看看有沒有危險接近,或者是否有什麼東西遺漏。“背面細檢索”:是指在後面或者在自己的四周,都應該仔仔細細地觀察。有時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我們坐下休息或者坐車的時候,如果在離開之際沒有仔細檢查,很多人會遺漏各種物件和器具:包、錢、雨傘或其他東西,損失財富的情況時有發生。之後就會很自責、很懊悔,實際上這都是因爲沒有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而導致的。

  那麼,這對修行有沒有傷害呢?好像並不會帶來直接的傷害。但是有些時候,因爲丟了東西,或者因爲沒有觀察好的緣故,讓自己或親友出了事,就會影響自己的心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如果自己的心産生了波動,負面的壓力就會很大。因此,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有很大的必要性。在即將離開的時候,觀察有沒有遺漏東西,觀察四周有沒有危險,這些都應該仔細做。確保萬無一失的時候,才可以繼續前行。

  

前後視察已,續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時,應視所需行。

  觀察好周圍的情況之後,我們才能決定是繼續走下去還是折返。如果前面的路斷了、塌方了,有洪水、猛獸或強盜,這時就應該暫時放棄不再走。在所有時間裏,我們對于身體的行住坐臥四威儀都應該仔細觀察。“應視所需行”:我們的行爲應該依所需而行,觀察身體有沒有在如法的位置上。觀察不僅對于修法非常重要,同樣也適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狀況。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觀察:做這件事有什麼必要?對我自己的修行有什麼必要?對利益衆生有什麼必要?如果對衆生有真實利益,那麼,犧牲我自己的一些時間和精力也是在所不辭的。或者有些事情看上去對衆生沒有什麼直接利益,但是對修行有幫助,能夠增長我的道心,也應該去做。如果對衆生與自己的修行均沒有多大利益,觀察之後就應該放棄。

  因此,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做任何事情之始都應該先仔細地觀察,這是一種智者的行爲。在《薩迦格言》與麥彭仁波切《君規教言論》中都有類似的教證。智者在做事情之前都要提前觀察,觀察我做這個事情有什麼必要性?會出現什麼樣的障礙和違緣?如果出現違緣應該怎樣應對?智者事先都有預案,所以如果出現狀況都會有准備,有准備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已經認真觀察好了,還是出了事情,那麼也不會有過度懊悔的地方,因爲畢竟是事先通過思維和觀察而做出的決定。所以格言中講:事先觀察是智者,事後懊悔是愚夫。如果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迷糊,不知道該不該做,不觀察就開始做事,做完之後又開始懊悔,這就是愚者的一種法相。愚者在修行的時候,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除了在走路的時候要“應視所需行”之外,也應將這種行爲貫徹到修行和日常生活當中。作爲佛法的修行者,應該有智者之相。做事之始詳細地觀察,讓自己處于清醒的狀態,不僅有助于觀察叁門,也有助于生起正念。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儀已,

  

時時應細察,此身雲何住。

  我們在做事之前,首先要用心,要清楚心的狀態,清楚我們的身體應該如何安住。作爲一名修行者,身體、行爲方面應該盡量地按照佛陀的教誨去做。當然,上師在講記中講,如果我們的習氣很深厚,那麼有時想做也不一定完全能做得到。不要說一般的衆生,即便是已經斷除了叁界煩惱的阿羅漢,習氣也很難改變。有些阿羅漢由于前生經常轉生猴子的緣故,所以還是會蹦蹦跳跳,也有些阿羅漢喜歡照鏡子,但是蹦蹦跳跳並不代表內心不寂靜,喜歡照鏡子也並不一定是因爲對身體有貪著。

  前面講過,可以通過觀察外在的行爲分析心的狀態,但是這個准則並不一定適用于阿羅漢。因爲阿羅漢內心的煩惱已經完全調伏了,只不過由于習氣比較深的緣故,所以在成就之後,外在的行爲仍然有以前的習氣。因此,我們不能以阿羅漢爲參照,爲自己的放縱安立借口。我們與阿羅漢的不同之處在于:阿羅漢內心沒有煩惱,我們則煩惱熾盛;阿羅漢的外在行爲不會對內心造成任何影響,而我們的外在行爲就會影響到內心。

  因此,我們必須詳細地觀察自己的身體:這樣做是否如法,要盡量按照佛陀製定的准則去安住,如此就能夠有效地阻止很多惡行的發生。而且,即便是按照佛陀的教言把身體的威儀如是安妥好之後,還要時時細察。因爲我們行持任何一種威儀都不是一兩秒鍾的事,短時間肯定比較容易將身體安住在規矩的狀態,但隨時間的流逝,還是要繼續詳細觀察——我這個身體是不是真實地按照最初的設想在安住,發現錯了就要調整;如果身體正在按照預先的狀態在安住,就繼續保持;過一段時間,再觀察一下身體有沒有出什麼問題,如果正確就繼續安住;如果出現問題,反觀之後馬上調整。

  我們今天所講的內容都和觀察身體有關,身體與心關系密切,身體的行爲可以影響到心的狀態。雖然將行爲調整得如理如法,也不見得就能完全調伏心相續,但是至少已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加行基礎——比較容易調伏自心。如果身體散亂,心也會容易散亂。希望大家在修行過程中盡量去領悟其中的含義,盡量按照《入行論》所講的法義去踐行。

  

《《入菩薩行論》第54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