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54课▪P2

  ..续本文上一页了的人,同时也在为其他众生播种下解脱的种子。因此,我们不能只观察菩萨成功地度化了多少人,除此之外,还要看他和多少人结下了菩提缘。以放生为例,我们发菩提心买生,为它们念诵佛号。在这些众生当中,有些可能仅仅听闻佛号就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有些只是种下一个因缘,但这个因缘不会无缘无故地散失,是众生以后值遇佛法、修学佛法的一个正因。

  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不管他学不学佛,如果我们都能够以一种比较温和的、让对方愉悦的方式来交往,这在佛法当中就叫做结欢喜缘。那么,令众生对我们心生欢喜的最大目的是什么呢?暂时来讲,我们在轮回中漂流的时候,如果以前和很多人结过欢喜缘的话,这一世当中我们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很多人会来亲近、帮助我们,形成更多的顺缘与助缘,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从长远来讲,如果和众生结过欢喜缘,那么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就经常遇到修行的助缘——或者他会成为我们修行的道友,或者他以后会成为我们度化的对象。正因为结过欢喜缘,在我们成道以后,他看到我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欢喜心,让他发菩提心也好,让他修空性也好,他都会很愿意听我们的话,这样度化起来就比较容易,比较方便。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自己对他人温和的身语姿态,以及别人对我们生起的欢喜心,尽管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小事情,但是因为菩萨是要生生世世利益有情的,即便不能直接度化,也要间接地结上善缘,菩萨度化众生的时候每一个善缘都是很重要的。实际上,保持身语温和,除了能让自己调心,也能让其他人对我们本人,或者我们温和姿态的来源佛法心生一念欢喜,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益的。

  因此,度化众生不一定是要把他度化到极乐世界才算成功的,也不是让他成佛了或让他真正地皈依了才是成功。实际上,即便是在一刹那让他心生一丝善念,对我们产生一念的好感心等等,这些都是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应该做的。我们总是想做大事,但以我们现有的能力可能还做不了,所以能令众生愉悦、安乐以及种下善缘的小善根我们也要精进地去行持、贯彻,因为很多大善根都是由微小的善根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在稍事休息后准备启程之前,我们应该四处频观望:观察道路是否有歧途,或者是否有危险的地方。“频观望”不是大致地看一下,要观察清楚。在古代,很多住在深山古寺里面的修行者去城市化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穿越森林和山地,所以就要观察是否有歧途,因为走上歧途就会耽误很多时间;或者观察路途当中是否会有危险,会不会遭遇盗匪、猛兽等等,必须要仔细观察,频频观望。没有危险就行进,有危险就想一些相应的对策。上师在讲经当中提到,玄奘法师等很多大德以前在求法的路途中,遇到过很多的道路方面的危险以及歧途等等,所以务必要仔细观察分析之后,再做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此处所讲的内容不仅与修行人以及住山的出家人有关,实际上,即使住在城市里也需要观察。比如我们在过马路的时候,也要观察路途有没有危险,也要四处频观望。有些素质比较高的司机经过路口的时候会减速,会注意观察是否会伤害到行人,但也有些司机就是横冲直撞,根本不加观察。当然,司机如果肇事的确要承担法律责任等后果,但作为行人来讲,如果因此受伤或死亡,就不值得了。所以我们在过路的时候,也需要仔细观察,看对面或旁边有没有车过来,观察好之后再决定是否过马路。因此我们在城市当中,在平时的环境当中,都应该观察怎样走路,观察前方一定的距离,要养成一种仔细、认真观察的习惯。

  我们看第一个科判是观察三门状态,首先是观察身体所做,重点就体现在观察。走路的时候也需要观察。人身是很难得的,得到人身之后,应该利用它去做最大的利益。当然,一旦业力成熟我们也没有办法,但如果并非业力所致,而仅仅是因为不观察的缘故,导致了生命的违缘,或者身体方面出现违缘,以至于不能顺利地闻思修行,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我们都应该存有这样一种高度警惕的忧患意识。

  接下来,由仔细观察道路过渡到下一个颂词:观察自己的发心,观察身语意的必要。也就是说,一件事情该不该做,通过观察之后就可以有一个结论。此处观察:我的身体处在什么状态?我走路的时候,旁边有没有什么违缘或伤害?习惯这样观察之后,再观察自己的语言和心,如果处于合理的状态当中,那么就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到自己的修学,守护自己的心。

  “憩时宜回顾”:我们在休息的时候,应该观察自己的四周,看看有没有危险接近,或者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背面细检索”:是指在后面或者在自己的四周,都应该仔仔细细地观察。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我们坐下休息或者坐车的时候,如果在离开之际没有仔细检查,很多人会遗漏各种物件和器具:包、钱、雨伞或其他东西,损失财富的情况时有发生。之后就会很自责、很懊悔,实际上这都是因为没有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而导致的。

  那么,这对修行有没有伤害呢?好像并不会带来直接的伤害。但是有些时候,因为丢了东西,或者因为没有观察好的缘故,让自己或亲友出了事,就会影响自己的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如果自己的心产生了波动,负面的压力就会很大。因此,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有很大的必要性。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观察有没有遗漏东西,观察四周有没有危险,这些都应该仔细做。确保万无一失的时候,才可以继续前行。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观察好周围的情况之后,我们才能决定是继续走下去还是折返。如果前面的路断了、塌方了,有洪水、猛兽或强盗,这时就应该暂时放弃不再走。在所有时间里,我们对于身体的行住坐卧四威仪都应该仔细观察。“应视所需行”:我们的行为应该依所需而行,观察身体有没有在如法的位置上。观察不仅对于修法非常重要,同样也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状况。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观察:做这件事有什么必要?对我自己的修行有什么必要?对利益众生有什么必要?如果对众生有真实利益,那么,牺牲我自己的一些时间和精力也是在所不辞的。或者有些事情看上去对众生没有什么直接利益,但是对修行有帮助,能够增长我的道心,也应该去做。如果对众生与自己的修行均没有多大利益,观察之后就应该放弃。

  因此,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做任何事情之始都应该先仔细地观察,这是一种智者的行为。在《萨迦格言》与麦彭仁波切《君规教言论》中都有类似的教证。智者在做事情之前都要提前观察,观察我做这个事情有什么必要性?会出现什么样的障碍和违缘?如果出现违缘应该怎样应对?智者事先都有预案,所以如果出现状况都会有准备,有准备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已经认真观察好了,还是出了事情,那么也不会有过度懊悔的地方,因为毕竟是事先通过思维和观察而做出的决定。所以格言中讲:事先观察是智者,事后懊悔是愚夫。如果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迷糊,不知道该不该做,不观察就开始做事,做完之后又开始懊悔,这就是愚者的一种法相。愚者在修行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除了在走路的时候要“应视所需行”之外,也应将这种行为贯彻到修行和日常生活当中。作为佛法的修行者,应该有智者之相。做事之始详细地观察,让自己处于清醒的状态,不仅有助于观察三门,也有助于生起正念。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我们在做事之前,首先要用心,要清楚心的状态,清楚我们的身体应该如何安住。作为一名修行者,身体、行为方面应该尽量地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做。当然,上师在讲记中讲,如果我们的习气很深厚,那么有时想做也不一定完全能做得到。不要说一般的众生,即便是已经断除了三界烦恼的阿罗汉,习气也很难改变。有些阿罗汉由于前生经常转生猴子的缘故,所以还是会蹦蹦跳跳,也有些阿罗汉喜欢照镜子,但是蹦蹦跳跳并不代表内心不寂静,喜欢照镜子也并不一定是因为对身体有贪著。

  前面讲过,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行为分析心的状态,但是这个准则并不一定适用于阿罗汉。因为阿罗汉内心的烦恼已经完全调伏了,只不过由于习气比较深的缘故,所以在成就之后,外在的行为仍然有以前的习气。因此,我们不能以阿罗汉为参照,为自己的放纵安立借口。我们与阿罗汉的不同之处在于:阿罗汉内心没有烦恼,我们则烦恼炽盛;阿罗汉的外在行为不会对内心造成任何影响,而我们的外在行为就会影响到内心。

  因此,我们必须详细地观察自己的身体:这样做是否如法,要尽量按照佛陀制定的准则去安住,如此就能够有效地阻止很多恶行的发生。而且,即便是按照佛陀的教言把身体的威仪如是安妥好之后,还要时时细察。因为我们行持任何一种威仪都不是一两秒钟的事,短时间肯定比较容易将身体安住在规矩的状态,但随时间的流逝,还是要继续详细观察——我这个身体是不是真实地按照最初的设想在安住,发现错了就要调整;如果身体正在按照预先的状态在安住,就继续保持;过一段时间,再观察一下身体有没有出什么问题,如果正确就继续安住;如果出现问题,反观之后马上调整。

  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都和观察身体有关,身体与心关系密切,身体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心的状态。虽然将行为调整得如理如法,也不见得就能完全调伏心相续,但是至少已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加行基础——比较容易调伏自心。如果身体散乱,心也会容易散乱。希望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尽量去领悟其中的含义,尽量按照《入行论》所讲的法义去践行。

  

《《入菩萨行论》第54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