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53课
《入菩萨行论》是引导修学者生起菩提心,修持菩萨道的殊胜窍诀经典。
学习《入菩萨行论》是为了了知修行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应用掌握的佛法智慧调整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已经习惯了自私自利的作意、习惯了我爱执,始终没有和菩萨道的实相相应,现在学习就有机会调整我们的思想和观点。学习《入行论》的必要,就是要调伏我爱执,帮助我们生起利他心,利他心换一个词来讲就是“他爱执”。因为我们现在不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把注意力放在众生的苦乐上,众生的痛苦需要遣除,我们帮助众生实现这个愿望;众生想要获得安乐,我们也发心帮助众生实现这种愿望,通过修持利他的心来调伏我爱执。
在修利他心时,我们需要了知有很多打破我爱执、打破自私自利的窍诀。我们在缘众生修持利他心、让众生得到安乐的同时,应该知道它也是泯灭我执的方便。如果我们了知我执的危害性,想要调伏我执,该怎么办呢?就是修持利他心。调伏我爱执和修利他心是两个不同的侧面,但它的目标可以说是一致的。我们修利他心的同时,必须要打破我爱,放弃我执和对自我的贪爱,这才能真正地达到利他的目标。所以,修利他也要注重打破我执,如果想要打破我执,方法就是修利他。无论我们修自他平等也好,修自他相换也好,都包含这两个要素。
我们学《入菩萨行论》,第一要生起利他心打破我爱执,还有就是我们必须要经由修习菩萨道成佛,究竟来利益有情、利益众生。当我们获得能力之后,就能够做广大无边的利益众生的事业。因此,这种生起利他心打破我爱执的思想,是从《入行论》的第一品贯穿到末尾的,不管是讲菩提心的利益,还是最后讲回向,其中都有利他的思想。我们要时时牢记一个重要观点:大乘的精神始终以利他为最终目的。
因此,我们无论在什么时间修行佛法、听闻佛法,都要以利他为终极目的。为了达到利他的目标,我们现在要修行。那怕只是听一个偈颂、行持一个顶礼,我们也应该了知所做的每个善行、所听的每一句法要,它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果我们不了知这种精神,听一个法就是听一个法,顶一个礼就是顶一个礼。如果我们的发心比较弱,是有局限性的发心,就会阻止善法力量的最大发挥。善法力量的强弱,并不是看你学了多少、修了多少,关键是要看你发心的大小。如果我们做善法时发心很强烈,利他心非常强烈,看似微小的善法,也能够成就巨大的善根。何况我们付出最大的精力,投入最多的时间修持菩萨道,修持广大的善行,这个福德更加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做很多念诵、很多放生,但发心是自私自利,那么看似很大的善行,就会被这种狭隘的发心所局限,就无法显现强大的善果福报。所以,我们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应该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心胸开放,不要局限在为我自己、我的团体、我的家人、我的民族等方面,这点非常重要!
修菩萨道的法门一再强调要利益一切有情,为了打破我们狭隘的心,宣说了很多的方便法,比如修舍心、修慈爱心等等,这些法都是帮助我们打破狭隘心、让自己的心胸对一切众生开放的殊胜教言。我们学习这个教法,首先要明了其中的内涵,正确的意义是什么?了知之后尽量不断地串习,必须打破自己编造的茧——众生都是作茧自缚,自己吐的丝把自己包裹起来,认为在里面很安全,其实这是很狭隘的一个空间,只能做很狭隘的事,没有办法获得伟大的殊胜正果。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修行打破这种茧,心必须向一切众生开放,才能和非常清净的、非常深广的实相相应。这是我们学习《入行论》必须要了知的重要问题。
第五品讲了护持的学处,护持学处的方便主要是护心,护心的方便主要是护正念,然后教诫我们进行实修。现在我们学习“护持心的方便是护正念”,现在学习“护持正念的方法、护持正知的方法”,第一个分了三个科判,首先是“护持方式”已经学完了,今天要学的内容是:
壬二、生起之因:
怎样才能够生起正念?它的因是什么?我们如果知道护正念的重要性,也知道护持的方式,也就知道什么是生起正念的因,如果因具足了,它的果就很容易具足;如果因不具足,或者它的因不正确,果就没办法生起,或者得到一个自己并不想得到的果。因此正确地了知生起之因,对想要护正念的修行人来讲的确非常重要。
“生起之因”分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生起的外因,或者说外缘;第二部分是生起的内缘,或者内因。首先我们学习颂词的第一部分:生起正念的外缘: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我们修习佛法主要是依靠内因和外缘,如果我们具足因缘的话,就很容易生起佛法的觉受。此处首先讲了一个很重要的外缘,就是要长时间地依止上师、道友等善知识,因为他们是能够帮助我们修行佛法的殊胜助缘。虽然自己有了想要修行的心,但如果没有殊胜的助缘,我们也没办法获得真实的修行窍诀;不懂修行的方式,也是浪费时间而已,会错过修行的善心。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就是讲关键的一个外缘。首先“恒随上师尊”,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上师、善知识非常地重要,为什么要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呢?因为诸佛菩萨通过慈悲化现具缘的上师、具缘的善知识。所以,最殊胜的上师、善知识当然就是佛,或者是与佛无二无别的化身;还有的上师是菩萨的本体,菩萨的化身;有的是得到佛菩萨加持的善知识等。在不同经典和论典的修法窍诀中,讲了很多关于标准善知识的法相,比如具足戒、定、慧,具足大悲心、具足证悟的智慧、懂得善巧方便等。
在《入菩萨行论》第五品当中,也讲到要怎样依止具相上师。其中善知识的法相有两个标准:第一,善巧大乘义。对于大乘的本体、大乘的修行方式、大乘的果要精通,要非常善巧。因为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如果对大乘的法义自己都不精通,怎么教导跟随他学习的人生起菩提心、抓住大乘的关要等,这样是无法教授弟子正确的修行方式的。所以,善巧大乘义很重要。第二,安住净律仪。这里指大乘的戒律。如果大乘的戒律守护得很清净,那么小乘的戒律也应该守持得很清净,所以说安住净律仪,对大乘的这些律仪、戒律守护得很清净,无论是从通达佛法的侧面也好,还是修行佛法的侧面也好,他都是一个合格的善知识。“善巧大乘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上师的大乘观点很纯净,因为善巧大乘义的缘故;“安住净律仪”,不单是他的见解,他的修行方面也是过关的,因为能够安住大乘清净戒律的缘故。大乘的清净戒律有十八条戒、二十条戒、四条根本戒等,实际只是一部分。因为大乘的戒律分三种: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戒律归纳了所有大乘的修行,善知识能够安住这样的净律仪,说明他的修行是合格的。本论中善知识的法相讲了两条。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到具缘的合格善知识非常罕见,像续部中所开示的善知识非常难找。因为上师、善知识虽然具足了佛功德,但因为众生或弟子福报欠缺的缘故,通过他的福报所示现的善知识,就不像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等如此完美。如果众生的福报深厚,显现在众生面前的上师、善知识,就显得非常非常地完美。越往后众生的福报越欠缺,跟随众生福报显现的上师、善知识,在众生眼中看起来就不太完美,或者我们想寻找一个非常完美的上师、善知识就找不到。所以,在《大圆满前行》中讲至少有一条上师、善知识必须要具足,那就是一定要具足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他就会有利他的意乐,如果有利他的意乐,他的所作所为都会考虑众生的利益,绝对不会害众生,一定是想方设法地利益众生。
按照《入行论》的标准,上师的条件:一个是通达大乘的教义,第二必须要安住清净的戒律。如果我们有幸依止了这样一位上师,这是只是第一步。有时我们会想,反正我已经依止了上师、善知识,好像依止了上师,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依止了上师、善知识只是迈出修行的第一步,或者说已经开始准备修行了,我们修行已经有了一个最大的助缘;接下来我们要跟随上师学习佛法,不仅仅是学习上师传给我们的教法,而且还要学习上师身上很多菩萨道的精神,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言传和身教。依止上师、善知识学习佛法的确非常重要,因为上师给我们开示取舍的正道:怎样发菩提心、怎样修持殊胜的大乘佛法等。我们依止上师是从生起一个正见、两个正见开始,到内心逐渐通达本来很陌生的大乘修法,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依止上师进行修行。我们依止上师之后,就知道上师在利益有情时,他的悲心是如何显现的,度化众生时,他是怎样热切地帮助众生的,菩萨道的很多修法都会在具缘的、标准的上师、善知识身上找到完美的显现。
我们依止上师一方面是要学习菩萨道的教义,第二也要看上师怎样为我们示现菩萨道、菩萨行。所以依止一个标准的上师、善知识就有这些殊胜的必要。我们依止上师、善知识,除了学习言传、身教之外,还要经常向上师祈祷,祈愿上师的加持融入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坚固大乘的菩提心,遣除修持大乘佛法的违缘,这是进一步依止上师时的另一层含义。
“恒随上师尊”:我们要恒时地跟随上师尊。为什么要恒随呢?因为我们的习气很重,流转轮回的时间特别长。如果只是依止上师听一、两个法,或者只是依止两、三年时间,也许由于时间太短,无法掌握上师传给我们的殊胜的精要,或者两、三年的时间当中还没有真正地以上师的行为为标准,把我们的身语意调整到修习菩萨道的状态当中。所以,由于我们依止上师的时间过短,修行的质量也不够…
《《入菩萨行论》第5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