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53课▪P2

  ..续本文上一页,还没有真正成为法器,没有被上师调化成一个真正行持菩萨道的行者,如果过早地离开善知识的话,我们以前的习气有可能复发,外面的因缘也会不断地引诱我们趋入邪道。为此,我们依止上师的时间应该越长越好,有的人说依止六年,有的说依止十二年,也有的说终身依止,乃至于成佛之间,都要依止上师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把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时间拉长,一方面发愿我们要生生世世值遇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一方面在这一生中,我们正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尽量按照依止法来做,遵循上师的教言,经常祈祷上师三宝给我们加持。如果经常这样,我们的心相续就会受到上师的加持,受到法的加持而逐渐地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也不一定特别地明显,是慢慢改变的,就好像种树、种庄稼一样:我们看不到树和庄稼突然向上长一、两米高的情况;也好像小孩的成长过程一样,如果盯着他看,好像看不出什么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长越大,越长越高;也好像我们自己的指甲、头发一样,通过肉眼看不出生长,但过一段时间头发和指甲都长长了。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修行也是一天天慢慢地累积善根、累积资粮,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修行,功德、福报将逐渐增上并趋于圆满。这就是我们恒随上师修行的必要性。

  有的人把上师描绘成一个向导。我们如果在一个迷魂阵中,或在迷宫、沙漠、密林当中,如果没有向导来引导我们,就会迷路而无法走出去,就会心烦意乱产生很多恐怖和痛苦。如果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他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向,逐渐把我们带出密林、迷宫,让我们获得自在。就像向导的比喻一样,上师、善知识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我们在轮回的迷宫、密林当中,由于自己迷惑的缘故,分不清东南西北,无法了知哪个是正道,哪个是歧途,在我们很想解脱的时候,通过我们的善根福报,与上师、善知识的悲心因缘和合,上师、善知识显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正确的方法,慢慢地引导我们生起正见,修行佛法,最终把我们带出轮回的迷宫。思维比喻可知:依止上师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助缘。现在我们有缘依止上师时,应该认认真真地依止。

  依止上师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有时间、有精力,可以长时间在上师的身边依止。还有一类像城市里很多修行者,城市里很多的菩萨、准菩萨们,虽说见到上师的机会不多,但上师也说过:如果能够看光盘,在屏幕上见到也算是依止上师。一方面可以听上师的教言,而且上师在讲法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也可以去随学。要强调的最重要一点是:不管距离上师远近,关键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信心和恭敬心,如果恒常不忘祈祷上师三宝,恒常把上师观于头顶心间等,这样实际上就是零距离。如果身体在上师身边而对上师没有信心,虽然是咫尺,但也是天涯,我们说“天涯咫尺,咫尺天涯”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有时虽然距离上很远,但心很近;有时虽然身体很近,但心很远。所以,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内心中经常不忘祈祷上师,经常观修上师,依照上师的教言去做,就是最好的依止方式。

  “堪布赐开示”:“ 堪布”实际上是亲教师。按照佛法中解释“堪布”的意义,主要是为修行者传授戒律的人,比如:传授居士戒、传授沙弥戒、传授菩萨戒、传授比丘尼戒等,叫传戒的堪布或者传戒的亲教师,内地叫传戒的和尚。赐予我们取舍学处的道理:应该如何得戒,应该如何护戒等。所以,依止上师或者依止堪布,依止善友等,都是把我们的心调整到趋向于正法,趋向于修持菩萨道的轨道上。如果我们离开上师、善知识,与上师、善知识的心理距离拉开后,很多的分别念、障碍违缘就能可乘虚而入,我们的心很可能因此而发生巨大的转变,离开正道的修行。

  对于一个世间人来讲,依止上师、离开上师都无所谓,不是什么重大的事情,世间人关心的是如何长期与自己的亲人相处,永远不离开自己喜爱的人等,至于有没有上师、善知识,与上师、善知识关系是不是很近、很疏远,是不是离开上师善知识,一般人是不理不睬,因为他觉得没那么重要。如果从修行者,尤其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来讲,这个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永远的依怙,永远不欺骗的依怙,就是上师、善知识。因为有了上师、善知识,修行的路途才能够平坦,只有经常依止上师、善知识,才能听到对自己有用的开示,经常性地思维教言,这样我们的心就不会离开正道。有时即便我们经常依止上师、善知识,都很难调伏自己的心,容易产生妄念邪念,假如我们离开了上师,离开了上师的教言,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依止上师、依止堪布和善友、善知识,是帮助我们将心安住于修行正道的必要保障。

  “畏敬有缘者”,如果我们依止上师、依止堪布,心会经常处于一种畏敬的状态。对于有畏有敬的有缘者,“恒易生正念”,就很容易产生正念。

  有畏有敬的人,称之为有缘者,也可称之为法器。畏和敬是怎样的呢?我们在依止上师、善知识时,因为了知他具有殊胜功德,是佛的代表,所以应该对他们产生畏敬的心。一方面对于善知识的恭敬,另一方面是比较害怕,有一种又畏又敬的心态。

  “敬”是因为他是善知识,能够开示修行的方法,引导我们趋于解脱,有恩于我们,所以我们对他产生恭敬。“畏”并不是如我们遇到毒蛇猛兽般感到害怕,而是害怕自己违背了佛和上师的教言,违背了取舍之处,害怕上师不高兴,害怕上师舍弃我们。虽然在究竟实相中,上师是佛或者修行有素的菩萨,不会真正舍弃一个弟子、一个众生。他们相应于我们的因缘,显现为一个平凡者的形象,虽然内心中具足佛、菩萨的功德,但显现上还是会有高兴、不高兴,或暂时舍弃我们,但上师所做一切无不是让弟子们逐渐趋于正道中。所以如果上师显现高兴,就说明我们的行为是正确的,所修行的法是正确的;如果上师显现上不高兴,或者暂时舍弃我们,就说明我们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我们害怕失去上师,失去善知识,所以就会产生畏惧心理。

  有畏惧和恭敬的心理,我们的心就比较容易被调伏。如果我们的心很高傲,桀骜不驯,或对上师非常随便,这些外在的行为就说明内心中不惧怕,也没有恭敬心,所以不是处于被调伏的状态。因为内心中高傲的缘故,就听不进上师的教言,不愿意接受上师的加持;如果处于畏敬的状态,上师的教言和加持就容易接受,所以如果有了畏敬心就是有缘者。

  这种畏敬完全不同于世间中对上级的尊敬,或对毒蛇猛兽的畏惧,佛法中的畏敬是因为谦卑的缘故,会在取舍方面非常小心,上师给的忠告、教言,也很愿意去实行,这样更容易接受智慧的教言,更容易得到殊胜的加持。有了这种畏惧和恭敬,就是有缘人,这样的法器,就比较容易生起正念,这个是外缘。下面我们要学习内缘。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我们依止上师,上师赐予加持,给我们教言,或者给我们做些修法的开示等,这些体现的是外在的因缘,那么内在的是什么呢?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因为佛具有佛眼、慧眼等,菩萨众具有无碍的神通,可以无碍见到一切明显的和隐蔽的事物。色法中有隐蔽的色法和明显的色法。比如众生处于公共场合时,这是明显的,我们独处时,内心的状态是处于隐蔽的。以凡夫人的肉眼来看,色法有些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是明显的,有些是处于隐藏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身体、语言或者身体的动作可明显见到,但心理状态是看不到的,是隐蔽的。

  我们的一切言行、起心动念,“必现彼等前”,毫无保留地显现在佛菩萨的智慧眼之前。这样思维,我们就容易生起知惭、恭敬、畏惧的心态。生起了惭、敬、畏,就生起了正念。这是内在的因缘。当我们了知了佛的神通,在起心动念、说话、行动时,就会注意保持内心的正念。有了这种内在的因缘,我们就容易生起惭、敬、畏。

  众生之所以有时会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总是心口不一致,就是因为他有侥幸的心理,觉得大家都是肉眼凡胎,不能见到这一切。如果在公共场合,大庭广众之中,言行暴露在大家的眼光之下,这样他的行为就会老实一点,规矩一点。但是,他知道反正我的心大家都看不到,或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做坏事,大家都看不到,所以他就会开始胡思乱想,生起很多的邪念,做很多坏事。但现在这种可能性已经被堵死了,因为无论是在背地里干坏事,或是内心中起心动念,佛菩萨都可以无碍见到,不管是自己的心,还是在隐蔽的地方做一些隐蔽的事情,佛菩萨都会一览无余。佛菩萨的神通遍满一切处,在佛菩萨智慧眼前,一切众生的想法和言行全部显现无余。

  上师在《前行广释》中讲过一个比喻,比如自己在一个灯火通明的房间里面做表演,我们的任何一个表情、动作,都被四周的观众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在佛菩萨面前也是这样,我们的一切心态、一切行为,完全暴露在佛菩萨智慧的聚光灯之下,被看得清清楚楚,哪里有什么可以隐藏的?哪里有什么可以躲避的呢?就好像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果自己的行为太离谱的话会受到指责,所以自己会很惭愧,害怕伤及自己的名誉、伤及自己的前途,因为有惭愧心、畏惧心,行为自然就会很收敛。

  我们要有这样的心理,不管在什么地方,所作所为都躲不过佛菩萨的清净慧眼,自己思维此理之后,就生起了惭愧心、恭敬心、畏惧心,这时自然就能生起正念。

  中国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就是说不管在明里暗里,说话做事情还是起心动念,即使没有其他人看到,但很多鬼神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很多人通过此理来约束自己,所以古代的有些正人君子,即便是在独处的…

《《入菩萨行论》第5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