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3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還沒有真正成爲法器,沒有被上師調化成一個真正行持菩薩道的行者,如果過早地離開善知識的話,我們以前的習氣有可能複發,外面的因緣也會不斷地引誘我們趨入邪道。爲此,我們依止上師的時間應該越長越好,有的人說依止六年,有的說依止十二年,也有的說終身依止,乃至于成佛之間,都要依止上師善知識。所以,我們應該把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時間拉長,一方面發願我們要生生世世值遇殊勝的上師、善知識;一方面在這一生中,我們正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盡量按照依止法來做,遵循上師的教言,經常祈禱上師叁寶給我們加持。如果經常這樣,我們的心相續就會受到上師的加持,受到法的加持而逐漸地改變。當然,這種改變也不一定特別地明顯,是慢慢改變的,就好像種樹、種莊稼一樣:我們看不到樹和莊稼突然向上長一、兩米高的情況;也好像小孩的成長過程一樣,如果盯著他看,好像看不出什麼變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越長越大,越長越高;也好像我們自己的指甲、頭發一樣,通過肉眼看不出生長,但過一段時間頭發和指甲都長長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的修行也是一天天慢慢地累積善根、累積資糧,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修行,功德、福報將逐漸增上並趨于圓滿。這就是我們恒隨上師修行的必要性。

  有的人把上師描繪成一個向導。我們如果在一個迷魂陣中,或在迷宮、沙漠、密林當中,如果沒有向導來引導我們,就會迷路而無法走出去,就會心煩意亂産生很多恐怖和痛苦。如果有一個經驗豐富的向導,他告訴我們正確的方向,逐漸把我們帶出密林、迷宮,讓我們獲得自在。就像向導的比喻一樣,上師、善知識就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向導,我們在輪回的迷宮、密林當中,由于自己迷惑的緣故,分不清東南西北,無法了知哪個是正道,哪個是歧途,在我們很想解脫的時候,通過我們的善根福報,與上師、善知識的悲心因緣和合,上師、善知識顯現在我們面前,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慢慢地引導我們生起正見,修行佛法,最終把我們帶出輪回的迷宮。思維比喻可知:依止上師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助緣。現在我們有緣依止上師時,應該認認真真地依止。

  依止上師的方法有兩類:一類是有時間、有精力,可以長時間在上師的身邊依止。還有一類像城市裏很多修行者,城市裏很多的菩薩、准菩薩們,雖說見到上師的機會不多,但上師也說過:如果能夠看光盤,在屏幕上見到也算是依止上師。一方面可以聽上師的教言,而且上師在講法過程中的行爲舉止也可以去隨學。要強調的最重要一點是:不管距離上師遠近,關鍵是我們自己內心的信心和恭敬心,如果恒常不忘祈禱上師叁寶,恒常把上師觀于頭頂心間等,這樣實際上就是零距離。如果身體在上師身邊而對上師沒有信心,雖然是咫尺,但也是天涯,我們說“天涯咫尺,咫尺天涯”的意思就是這樣的。有時雖然距離上很遠,但心很近;有時雖然身體很近,但心很遠。所以,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內心中經常不忘祈禱上師,經常觀修上師,依照上師的教言去做,就是最好的依止方式。

  “堪布賜開示”:“ 堪布”實際上是親教師。按照佛法中解釋“堪布”的意義,主要是爲修行者傳授戒律的人,比如:傳授居士戒、傳授沙彌戒、傳授菩薩戒、傳授比丘尼戒等,叫傳戒的堪布或者傳戒的親教師,內地叫傳戒的和尚。賜予我們取舍學處的道理:應該如何得戒,應該如何護戒等。所以,依止上師或者依止堪布,依止善友等,都是把我們的心調整到趨向于正法,趨向于修持菩薩道的軌道上。如果我們離開上師、善知識,與上師、善知識的心理距離拉開後,很多的分別念、障礙違緣就能可乘虛而入,我們的心很可能因此而發生巨大的轉變,離開正道的修行。

  對于一個世間人來講,依止上師、離開上師都無所謂,不是什麼重大的事情,世間人關心的是如何長期與自己的親人相處,永遠不離開自己喜愛的人等,至于有沒有上師、善知識,與上師、善知識關系是不是很近、很疏遠,是不是離開上師善知識,一般人是不理不睬,因爲他覺得沒那麼重要。如果從修行者,尤其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修行者來講,這個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永遠的依怙,永遠不欺騙的依怙,就是上師、善知識。因爲有了上師、善知識,修行的路途才能夠平坦,只有經常依止上師、善知識,才能聽到對自己有用的開示,經常性地思維教言,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離開正道。有時即便我們經常依止上師、善知識,都很難調伏自己的心,容易産生妄念邪念,假如我們離開了上師,離開了上師的教言,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依止上師、依止堪布和善友、善知識,是幫助我們將心安住于修行正道的必要保障。

  “畏敬有緣者”,如果我們依止上師、依止堪布,心會經常處于一種畏敬的狀態。對于有畏有敬的有緣者,“恒易生正念”,就很容易産生正念。

  有畏有敬的人,稱之爲有緣者,也可稱之爲法器。畏和敬是怎樣的呢?我們在依止上師、善知識時,因爲了知他具有殊勝功德,是佛的代表,所以應該對他們産生畏敬的心。一方面對于善知識的恭敬,另一方面是比較害怕,有一種又畏又敬的心態。

  “敬”是因爲他是善知識,能夠開示修行的方法,引導我們趨于解脫,有恩于我們,所以我們對他産生恭敬。“畏”並不是如我們遇到毒蛇猛獸般感到害怕,而是害怕自己違背了佛和上師的教言,違背了取舍之處,害怕上師不高興,害怕上師舍棄我們。雖然在究竟實相中,上師是佛或者修行有素的菩薩,不會真正舍棄一個弟子、一個衆生。他們相應于我們的因緣,顯現爲一個平凡者的形象,雖然內心中具足佛、菩薩的功德,但顯現上還是會有高興、不高興,或暫時舍棄我們,但上師所做一切無不是讓弟子們逐漸趨于正道中。所以如果上師顯現高興,就說明我們的行爲是正確的,所修行的法是正確的;如果上師顯現上不高興,或者暫時舍棄我們,就說明我們哪個地方出了問題。我們害怕失去上師,失去善知識,所以就會産生畏懼心理。

  有畏懼和恭敬的心理,我們的心就比較容易被調伏。如果我們的心很高傲,桀骜不馴,或對上師非常隨便,這些外在的行爲就說明內心中不懼怕,也沒有恭敬心,所以不是處于被調伏的狀態。因爲內心中高傲的緣故,就聽不進上師的教言,不願意接受上師的加持;如果處于畏敬的狀態,上師的教言和加持就容易接受,所以如果有了畏敬心就是有緣者。

  這種畏敬完全不同于世間中對上級的尊敬,或對毒蛇猛獸的畏懼,佛法中的畏敬是因爲謙卑的緣故,會在取舍方面非常小心,上師給的忠告、教言,也很願意去實行,這樣更容易接受智慧的教言,更容易得到殊勝的加持。有了這種畏懼和恭敬,就是有緣人,這樣的法器,就比較容易生起正念,這個是外緣。下面我們要學習內緣。

  

佛及菩薩衆,無礙見一切,

  

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如是思維已,則生慚敬畏。

  我們依止上師,上師賜予加持,給我們教言,或者給我們做些修法的開示等,這些體現的是外在的因緣,那麼內在的是什麼呢?

  “佛及菩薩衆,無礙見一切”,因爲佛具有佛眼、慧眼等,菩薩衆具有無礙的神通,可以無礙見到一切明顯的和隱蔽的事物。色法中有隱蔽的色法和明顯的色法。比如衆生處于公共場合時,這是明顯的,我們獨處時,內心的狀態是處于隱蔽的。以凡夫人的肉眼來看,色法有些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是明顯的,有些是處于隱藏的。對于一個人來講,他的身體、語言或者身體的動作可明顯見到,但心理狀態是看不到的,是隱蔽的。

  我們的一切言行、起心動念,“必現彼等前”,毫無保留地顯現在佛菩薩的智慧眼之前。這樣思維,我們就容易生起知慚、恭敬、畏懼的心態。生起了慚、敬、畏,就生起了正念。這是內在的因緣。當我們了知了佛的神通,在起心動念、說話、行動時,就會注意保持內心的正念。有了這種內在的因緣,我們就容易生起慚、敬、畏。

  衆生之所以有時會口是心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總是心口不一致,就是因爲他有僥幸的心理,覺得大家都是肉眼凡胎,不能見到這一切。如果在公共場合,大庭廣衆之中,言行暴露在大家的眼光之下,這樣他的行爲就會老實一點,規矩一點。但是,他知道反正我的心大家都看不到,或躲在黑暗的角落裏做壞事,大家都看不到,所以他就會開始胡思亂想,生起很多的邪念,做很多壞事。但現在這種可能性已經被堵死了,因爲無論是在背地裏幹壞事,或是內心中起心動念,佛菩薩都可以無礙見到,不管是自己的心,還是在隱蔽的地方做一些隱蔽的事情,佛菩薩都會一覽無余。佛菩薩的神通遍滿一切處,在佛菩薩智慧眼前,一切衆生的想法和言行全部顯現無余。

  上師在《前行廣釋》中講過一個比喻,比如自己在一個燈火通明的房間裏面做表演,我們的任何一個表情、動作,都被四周的觀衆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在佛菩薩面前也是這樣,我們的一切心態、一切行爲,完全暴露在佛菩薩智慧的聚光燈之下,被看得清清楚楚,哪裏有什麼可以隱藏的?哪裏有什麼可以躲避的呢?就好像我們在大庭廣衆之下,如果自己的行爲太離譜的話會受到指責,所以自己會很慚愧,害怕傷及自己的名譽、傷及自己的前途,因爲有慚愧心、畏懼心,行爲自然就會很收斂。

  我們要有這樣的心理,不管在什麼地方,所作所爲都躲不過佛菩薩的清淨慧眼,自己思維此理之後,就生起了慚愧心、恭敬心、畏懼心,這時自然就能生起正念。

  中國古人常說“舉頭叁尺有神明”,就是說不管在明裏暗裏,說話做事情還是起心動念,即使沒有其他人看到,但很多鬼神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很多人通過此理來約束自己,所以古代的有些正人君子,即便是在獨處的…

《《入菩薩行論》第5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