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3課▪P3

  ..續本文上一頁時候也坐得很端正,在房間裏面也戴帽子,把衣服穿得很端正。他內心當中深刻領會到這個道理,就會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爲,這是值得佩服的。

  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我們的一切言行,一切起心動念都被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上師和諸佛菩薩是我們的依怙處,是我們恭敬的對境,是我們的大恩人。如果做了惡行或生起了惡念,我們就非常慚愧。對自己來講,做了壞事,覺得不好意思這是慚;觀待佛菩薩作爲對境,在他們面前做壞事很愧。(此處是指內緣,所以只用了一個慚字。)自己想到此事時就會很恭敬、很畏懼,不敢去違越取舍之處,這樣自然而然産生了正念,安住在正念中。所以這是很好的竅訣,不需要很多人在旁邊監督。

  《百業經》反複出現這樣的教言:佛在六時當中觀察衆生,哪些衆生興盛,哪些衆生衰敗,哪些衆生在生善心,哪些衆生在生惡心。在《極樂願文》中也宣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六時當中關照衆生。上師等佛菩薩的化身也是在六時當中觀察衆生,觀察弟子的諸言行,我們的一切言行必然會顯現在天尊和瑜伽士的智慧眼面前,所以我們的一切所作所爲都應該小心謹慎。了知這點之後,我們自然而然就生起敬畏心、慚愧心,從而安住正念,不讓自己做非法的事情。

  以上是從外緣和內緣兩個側面做解釋。還有一種解釋是,第二個頌詞是解釋第一個頌詞中怎樣生起畏敬的具體方法。第一個頌詞中講到了“畏敬有緣者,恒易生正念”,既然有畏懼和恭敬,有緣者容易生正念,第二個頌詞就講怎樣生起畏敬,因爲佛菩薩可以無礙見一切的緣故,“如是思維已,則生慚敬畏”,思維佛菩薩無礙見一切的意義之後,就能夠生起慚、敬、畏,生起了慚、敬、畏,就“恒易生正念”。

  壬叁、護持之果:

  如果我們這樣護持,會有怎樣的作用,怎樣的果呢?

  

循此複極易,殷殷隨念佛。

  “循此”是說:如果我們掌握了護持的方式,護持的因也生起或修持了,這樣做了之後,會是什麼果呢?“複極易,殷殷隨念佛”。“殷殷隨念佛”就是一種正念,可以殷勤地或者經常性不斷地隨念佛陀。因爲佛陀是我們的皈依處,隨念佛陀就容易隨念法,隨念法容易隨念僧,這個方面是很重要的。

  佛法中的六隨念:隨念布施、隨念持戒、隨念天尊、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六隨念功德利益很大。所以我們經常隨念佛、法、僧,念念不忘佛、法、僧,對我們的皈依處,我們修行的方式,我們修行道路上的助伴都會很清楚且不會忘失;隨念布施,就是隨念布施的方法,隨念布施的利益;隨念持戒,思維它的功德利益和取舍之處;隨念天尊,天尊有些講是隨念本尊,有些說是隨念天人,爲什麼隨念天人呢?就像前面的頌詞引申出來的意思,主要是把天人作爲一個見證者,天人不同于一般的人,他們有天眼,能看到我們的種種行爲。還有一種解釋是“隨念天”就是隨念這種善果,因爲修了善法就有善果,所以這樣隨念善果自然而然地就能隨念善因,從這個方面引導我們修持正法。所以“殷殷隨念佛”是以隨念佛爲例,宣講要經常生起正念,這就是它的果。

  除了直接生起正念之外,還有一個果是能夠不忘失正知,或者說即便忘失了也很快恢複正知的功用。下面的頌詞就體現了正念正知之間的特殊關系:

  

爲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隨臨,逝者亦複返。

  爲了護持心意的大門,如果我們安住正念之後隨念佛、法、僧,隨念菩薩道的修行,經常觀察自己身、語、意,正知也會隨著正念的生起而降臨。即便是正知短暫地離開,但是因爲有正念的緣故,忘失的正知也會返回到我們相續當中。

  所以有了正念,就會生起正知,從反方面講,如果我們有了正知,經常觀察自己的叁門,也能引發正念,所以正知和正念二者相輔相成。前面有頌詞講,如果沒有正念,無正知的賊會趁虛而入偷盜我們的善財,奪去生善趣的生命,那麼從這個頌詞的反方面講,如果我們安住了正念,正知也就隨臨了,無正知的煩惱就不會生起,即便逝去也會複返,這是護持正念的第二種果。

  第一種果是能夠生正念,第二種果是說能夠引發正知。如果正念和正知都具足了,我們就能夠護心,如果經常護心,就能夠護戒,護學處,這就是護持正念之果。

  辛二(護持正知之方法)分叁: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趨入;叁、略說護持正知之法相。

  壬一、正知之前行:

  

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

  

即時當穩重,堅持住如樹。

  “心意初生際”,首先觀察我們的心,在剛剛生起來時,“知其有過已”,如果發現它處于染汙的狀態,處于有過失的狀態,“即時當穩重”,此時自己就一定要做到穩重,猶如樹一樣穩重,不被煩惱所動,如是而安住。

  有了這種前提,我們再觀察自己的身語意,引發正知的正行修法就有了基礎。所以在“心意初生際”,一定要了知它的狀態,有沒有過失。

  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也講,因爲善法的大小主要是依靠自心來安立的,修行任何一個法,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應該認認真真地觀察我們的發心。如果是賢善的發心,就可以付諸行動;如果我們發的心是一種無記的心,就要調整爲善心。比如聽課,本來是一個很殊勝法行,如果是因爲別人去聽我也去聽,這種無記的發心就必須要改變。既然聽課要去做,爲什麼不把它的力量發揮到最大呢?所以我們要調整自己的發心。如果是無記的心態,就把它調整到善心、調整到菩提心的狀態,以菩提心的攝受,善法的力量就非常巨大。如果我們聽法的心是個惡心,那就更要停下來調整它。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當中講了,如果我們在做善法之前,發現自己做善法的發心是惡心,比如說只是想要自己出名,或者是爲了害衆生,或者有其他歪門邪道的想法,這只能給自己帶來不良後果,所以我們馬上要調整自己的發心。如果怎樣努力都沒有辦法調整怎麼辦?華智仁波切說:如果無論怎樣努力都調整不了自己的發心,就要選擇放棄這個事情。

  心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心的力量很大,所以在心意初生之際,要觀察這個心是染汙的還是清淨的?如果了知它是染汙的,首先自己的心要穩重。比如發現生起貪心了,我們要知道貪心對自己的修行不利,這時要穩重,開始堅持像樹一樣如如不動,在此狀態中去調整它,把它調整到一個如理如法的狀態中,這樣對我們的修行就會有真正的作用。

  了知自己的心穩重、安住,這就是正知的前行。在穩重、堅持的狀態中才可以進一步觀察身語意,進一步地調整自己的狀態,對我們的修行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天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53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