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53课▪P3

  ..续本文上一页时候也坐得很端正,在房间里面也戴帽子,把衣服穿得很端正。他内心当中深刻领会到这个道理,就会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值得佩服的。

  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我们的一切言行,一切起心动念都被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上师和诸佛菩萨是我们的依怙处,是我们恭敬的对境,是我们的大恩人。如果做了恶行或生起了恶念,我们就非常惭愧。对自己来讲,做了坏事,觉得不好意思这是惭;观待佛菩萨作为对境,在他们面前做坏事很愧。(此处是指内缘,所以只用了一个惭字。)自己想到此事时就会很恭敬、很畏惧,不敢去违越取舍之处,这样自然而然产生了正念,安住在正念中。所以这是很好的窍诀,不需要很多人在旁边监督。

  《百业经》反复出现这样的教言:佛在六时当中观察众生,哪些众生兴盛,哪些众生衰败,哪些众生在生善心,哪些众生在生恶心。在《极乐愿文》中也宣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六时当中关照众生。上师等佛菩萨的化身也是在六时当中观察众生,观察弟子的诸言行,我们的一切言行必然会显现在天尊和瑜伽士的智慧眼面前,所以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应该小心谨慎。了知这点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就生起敬畏心、惭愧心,从而安住正念,不让自己做非法的事情。

  以上是从外缘和内缘两个侧面做解释。还有一种解释是,第二个颂词是解释第一个颂词中怎样生起畏敬的具体方法。第一个颂词中讲到了“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既然有畏惧和恭敬,有缘者容易生正念,第二个颂词就讲怎样生起畏敬,因为佛菩萨可以无碍见一切的缘故,“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思维佛菩萨无碍见一切的意义之后,就能够生起惭、敬、畏,生起了惭、敬、畏,就“恒易生正念”。

  壬三、护持之果:

  如果我们这样护持,会有怎样的作用,怎样的果呢?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循此”是说:如果我们掌握了护持的方式,护持的因也生起或修持了,这样做了之后,会是什么果呢?“复极易,殷殷随念佛”。“殷殷随念佛”就是一种正念,可以殷勤地或者经常性不断地随念佛陀。因为佛陀是我们的皈依处,随念佛陀就容易随念法,随念法容易随念僧,这个方面是很重要的。

  佛法中的六随念:随念布施、随念持戒、随念天尊、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六随念功德利益很大。所以我们经常随念佛、法、僧,念念不忘佛、法、僧,对我们的皈依处,我们修行的方式,我们修行道路上的助伴都会很清楚且不会忘失;随念布施,就是随念布施的方法,随念布施的利益;随念持戒,思维它的功德利益和取舍之处;随念天尊,天尊有些讲是随念本尊,有些说是随念天人,为什么随念天人呢?就像前面的颂词引申出来的意思,主要是把天人作为一个见证者,天人不同于一般的人,他们有天眼,能看到我们的种种行为。还有一种解释是“随念天”就是随念这种善果,因为修了善法就有善果,所以这样随念善果自然而然地就能随念善因,从这个方面引导我们修持正法。所以“殷殷随念佛”是以随念佛为例,宣讲要经常生起正念,这就是它的果。

  除了直接生起正念之外,还有一个果是能够不忘失正知,或者说即便忘失了也很快恢复正知的功用。下面的颂词就体现了正念正知之间的特殊关系: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为了护持心意的大门,如果我们安住正念之后随念佛、法、僧,随念菩萨道的修行,经常观察自己身、语、意,正知也会随着正念的生起而降临。即便是正知短暂地离开,但是因为有正念的缘故,忘失的正知也会返回到我们相续当中。

  所以有了正念,就会生起正知,从反方面讲,如果我们有了正知,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也能引发正念,所以正知和正念二者相辅相成。前面有颂词讲,如果没有正念,无正知的贼会趁虚而入偷盗我们的善财,夺去生善趣的生命,那么从这个颂词的反方面讲,如果我们安住了正念,正知也就随临了,无正知的烦恼就不会生起,即便逝去也会复返,这是护持正念的第二种果。

  第一种果是能够生正念,第二种果是说能够引发正知。如果正念和正知都具足了,我们就能够护心,如果经常护心,就能够护戒,护学处,这就是护持正念之果。

  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分三: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趋入;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壬一、正知之前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心意初生际”,首先观察我们的心,在刚刚生起来时,“知其有过已”,如果发现它处于染污的状态,处于有过失的状态,“即时当稳重”,此时自己就一定要做到稳重,犹如树一样稳重,不被烦恼所动,如是而安住。

  有了这种前提,我们再观察自己的身语意,引发正知的正行修法就有了基础。所以在“心意初生际”,一定要了知它的状态,有没有过失。

  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讲,因为善法的大小主要是依靠自心来安立的,修行任何一个法,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应该认认真真地观察我们的发心。如果是贤善的发心,就可以付诸行动;如果我们发的心是一种无记的心,就要调整为善心。比如听课,本来是一个很殊胜法行,如果是因为别人去听我也去听,这种无记的发心就必须要改变。既然听课要去做,为什么不把它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呢?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发心。如果是无记的心态,就把它调整到善心、调整到菩提心的状态,以菩提心的摄受,善法的力量就非常巨大。如果我们听法的心是个恶心,那就更要停下来调整它。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当中讲了,如果我们在做善法之前,发现自己做善法的发心是恶心,比如说只是想要自己出名,或者是为了害众生,或者有其他歪门邪道的想法,这只能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所以我们马上要调整自己的发心。如果怎样努力都没有办法调整怎么办?华智仁波切说:如果无论怎样努力都调整不了自己的发心,就要选择放弃这个事情。

  心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心的力量很大,所以在心意初生之际,要观察这个心是染污的还是清净的?如果了知它是染污的,首先自己的心要稳重。比如发现生起贪心了,我们要知道贪心对自己的修行不利,这时要稳重,开始坚持像树一样如如不动,在此状态中去调整它,把它调整到一个如理如法的状态中,这样对我们的修行就会有真正的作用。

  了知自己的心稳重、安住,这就是正知的前行。在稳重、坚持的状态中才可以进一步观察身语意,进一步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对我们的修行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天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53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