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52课
我们继续学习“未护正知之过患”,分别宣讲没有护持正知、没有护持正念的过患。此科判的重点是没有护持正知而引发的过患。
第二、(未护正知之过患)分二:一、失毁智慧;二、失毁戒律。第一、失毁智慧: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无正知”实际上是烦恼的状态,如果心没有正知或者失坏了正知,就会具足烦恼。具足烦恼会引发什么过患?颂词中说:“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闻思修所得”是什么?就是平时我们讲的闻所生慧、思所生慧和修所生慧。
首先通过“闻”:我们不懂颂词的意思,通过听闻之后,知道颂词中所讲的义理所获得的智慧,就是闻所生慧。
“思”是在闻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维它的必要性,目的是遣除增益和损减,也就是遣除怀疑,产生定解。“增益和损减”是佛法中经常出现的术语。“增益”是本来没有的东西认为有。本来有的认为没有叫做“损减”。我们理解佛法的意义时,要遣除增益和损减。颂词或者意义上没有的意思我们认为有,这就叫做增益。以空性的意义做例子来观察:我们认为它是有边或者无边,但在空性的意义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有和无两边,我们认为有叫做增益。损减:比如因果在名言中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说在名言中没有因果,把本来存在的东西认为不存在,就叫损减。不管是增益还是损减都不是法的本质。但我们给它加了一些东西上去,或者减去某些意义,就不是它的本意了。所以,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也就是说正确地理解法的意义。遣除增益、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我们通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反复地串习,这叫“修”。通过修行得到的智慧就叫修所生慧。
我们知道闻所生慧的基础是听闻,通过听闻得到智慧;思所生慧是以闻所生慧为前提,缘这个智慧反复观察遣除增益、损减后得到定解,就叫思所生慧;修所生慧的所缘基础是什么?就是我们必须要以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为基础,反复观修、串习,最后通过修行得到的智慧叫做修所生慧。
此处讲到闻思修所得的智慧。修学佛法,闻思修本来是正确的次第,如果我们把次第颠倒,先修再闻思,或者先思再闻修,或者闻了不思、不修等,像这样无法很快获得要达到的目标,只有正确地、系统地通过闻思修的次第进行,才可以获得殊胜的果位。所以,闻思修在佛法中是非常有次第性的,是让我们获得证悟的一种手段。
那么,在闻思修所生慧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知,我们前期通过闻思修所得到的智慧将“如漏瓶中水”——就好像一个漏瓶,虽然里面装了很多水,但由于瓶子底漏了,以前装的水逐渐就漏掉,最后一滴不剩。以前闻思修所得的智慧“不复住正念”,完全会忘失,不会留存在记忆中,终究遗忘无余,所以这叫“不复住正念”。实际上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是再再忆念以前所学习的内容,反复观修。上师也再再讲过:所谓的修行就是再再串习。串习什么?一定是串习以前的正见、智慧,让它越来越稳固,越来越趋入究竟的本性实相。
如果我们闻思修的智慧“如漏瓶中水”一样,全部漏掉“不复住正念”,把应该修学的内容全部忘失了,那我们还修学什么呢?没有修学的所缘,我们就没有办法修学,逐渐地我们变得越来越愚痴,对于所学、所修、所证知的内容完全都会忘失而无法修行。我们内心中如果没有一点正知,当然不可能重新生起闻思修的智慧。如果以前有闻思修的智慧,而由于慢慢丧失了正知,那么以前闻思修的所得,逐渐地会完全漏掉,忘失得一干二净。相反,如果有了正知,逐渐地我们也会生起闻思修的智慧,前期闻思修所得到的智慧不但不会忘失,而且它的力量会再再增上,最后它会变得有势力,得到一个非常正确的果。
可见,我们如果不护持正知,即便我们现在或者前面有闻思修的所得,但最终也会完全遗漏殆尽。有时我们说,我去年好像修得不错,境界还可以,但今年为什么好像修行越来越下降,智慧也越来越差?当然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有一种可能就是缺少正知,没有具足正知。所以,以前我们所获得的一点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漏失,不再具足的话,我们会感觉修行退步等。
如果没有护持正知,我们前期所获得的智慧就会失坏。这种智慧是我们修学佛法过程中很重要的手段,通过这种智慧可以获得终极的智慧,拥有智慧才可以修持菩萨道,如果失坏了,当下的修行就会失坏,之后更高的智慧和境界也会失坏。由此可知,如果没有“正知”,损失非常大。
壬二、失毁戒律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虽然我们具有信心,而且广闻博学,数数地百般精进,但是因为无正知的缘故,最终会染上犯戒堕罪的垢染。
颂词中出现了“信心、多闻、精进”。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信心、多闻、精进相当关键。是让我们出离轮回获得觉悟的众多要素之一。
“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你有信心就可以趋入佛法,有信心就可以修证佛法。我们现在能够进入佛法也是因为对佛法产生了信心,不管对佛、空性还是菩提心等修法产生了信心,我们才愿意修持佛法。佛陀在经典中讲:一切万法的实相要凭信心来证悟。所以,信心不单单是入门的方便,也是保持我们继续修行的方便,也是最终让我们获得证悟的方便,它在初、中、后都非常重要。不过信心有很多层次,我们最初趋入佛法的信心和最终证悟实相的信心,会有清净、不清净的差异,它有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特点。信心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确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第二个是“多闻”,就是广闻博学,我们学习很多的经典和论典,它的必要性是什么呢?从修证佛法的次第来看,佛陀是遍知者,我们要获得佛果,需要修学遍知的因,修学遍知的因其中一个就是要广闻博学。按照菩萨道的要求来看,菩萨不仅仅要修持佛法,而且也要掌握、具足世间诸多的明处,比如: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等。在《大乘经庄严论》中,弥勒菩萨也如是宣讲:菩萨学习五明总的来讲,是为了获得一切遍智,分别来讲是为了摄受不同种类的弟子。为了让自己能够成办修行的顺缘,菩萨也需要学习很多明处。从内明的角度,从佛法的角度也需要广闻博学,需要学习很多的大经大论,因为在大经大论中讲到很多趋入菩萨行的修法,叙述了很多遣除疑惑、增长正念的修法、很多具足顺缘、遣除违缘的方法等。有些从果上讲,有些从因讲,有些从修法的本体来讲等。
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心中的疑惑层出不穷,如果被这些疑惑障碍,无法解决或出现瓶颈无法突破时,我们的修行就会停止乃至倒退。所以,佛菩萨要求修学者尽量多闻多学,这样智慧就会深广,有了既深又广的智慧就具足面对一切困难的因。作为菩萨来讲,他要度化各种各样不同的众生,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宣讲不同的法。为此,也要求他广闻博学。
广闻博学要分阶段、循序渐进。针对初学者来讲,首先从基础法教开始学习,在掌握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循序渐进。当他的佛法水平比较稳固时,就可以鼓励他学习其它的明处,乃至对外道的书籍都需要学习,掌握他们所讲的内容,待因缘成熟时去调化持外道见解的人。但是,针对初学者而言,一般只是鼓励他付诸一切的精力去学习正法的法教,因为这个时候佛法的基础还不稳固,如果分太多心去学习许多外道的观点,有可能忘失佛法,走偏路,这样不但没有真正学习到度化众生的很多方法,反而得不偿失。
最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把主要的精力全部放在佛法的闻思上,广闻博学,“数数勤精进”,然后百般精进。我们从颂词前后的语气来看, “数精进”指非常勤奋地做善法的修学。因为前面讲精进度依心时,主要是在心上安立精进度的。从广义的精进度来看,如果一个人具足精进,他对调心应该比较注意。但有时候是表面上的精进,或浅层次的精进,所以,导致无正知而犯戒。
虽然具足信心、多闻和精进,“然因无正知”,但会因为缺少正知的缘故,“终染犯堕垢”,终究染上犯戒和堕罪的垢染。为什么叫堕罪?如果违犯戒律就会堕入恶趣,因此叫堕罪。
由此可知,失坏戒律的因也会来自于“无正知”,没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而导致最终染上犯戒垢。本来他是一个好的修行者,他有信心,也有多闻,也有精进,但因为缺少正知,中间的一段时间没有观察自己的三门,而导致前面的这些信心、多闻、精进的功德无法帮助自己,无法在最关键时候拯救自己,染上犯戒的垢染。如果真正染上犯戒的垢染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出现犯戒的垢染之后无法回头。另一种情况是染上犯戒的垢染之后,他开始了知过患,然后忏悔,重新开始。当然重新开始也是一种补救的方法,但不如最初就不要染上犯戒的堕罪,如果染上犯戒的堕罪再去清净,再去忏悔,重新开始毕竟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就浪费很多时间、精力。
此处讲如果没有“正知”就会出现犯堕垢。观察自己出现堕罪时,是因为相续中缺少“正知”的缘故,最终染上堕罪的过失。失坏戒律也会成为修道的一种障碍与违品,令自己无法获得增上功德,因此,这是很大的过失。
总之,未护正知的过患不外乎失坏智慧和失坏戒律两种,修行者对其应该深入了知,并要引起高度重视。
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入菩萨行论》第52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