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52课▪P2

  ..续本文上一页enter">惑贼无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无正知这种烦恼就像盗贼一样,尾随在丧失正念的后面,看准机会就把以前所积聚的福报全部偷光,然后令众生堕入恶趣。

  只要是皈入佛门的人、深信因果的人、了知轮回痛苦的人都不愿堕恶趣,但是如果在修学中并没有努力精进地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这个结果,就会降临在自己身上。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只是在颂词上面观察,这时恶趣和我们还是两个相续的问题,但是如果对修学佛法或护持正知正念没有引发重视,放纵自己的身语意,那么,由于丧失了正念,我们的福报就会越来越少,最后不得不堕恶趣。

  我们现在观修恶趣,是我们分别念里出现的一种总相。自己的业一旦成熟,我们所观想的这个总相——一切恶趣的痛苦全部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体和心上,到了那时,就不再是一个总相,而变成了感知恶趣痛苦的自相,实打实地去感受这种痛苦。那么想想看,对于一点疾病我们都不愿意去承受,更何况是恶趣漫长而严厉的痛苦呢?

  我们在修行大乘教法之前,加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恶趣的痛苦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到底有没有观察过、观修过?是不是在书本上看到之后仅仅有个大概印象,只是说得出恶趣的名称,甚至有时候连名称也说不出来?这样怎么能够了知恶趣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痛苦呢?如果对恶趣的痛苦没有深刻的认知,又怎么谈得上为了避免堕入恶趣而做准备呢?因此,在修学大乘教法之前,应该先次第观修四加行。把共同四加行观修得非常纯熟,了知恶趣的确有如是的痛苦,这样学习《入行论》时,对颂词的感受就会很深。

  当然,有时我们看得多了、学得多了之后会觉得有些麻木,觉得堕恶趣好像也没什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心态,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加行法没有真正认真地思维、观想过,对恶趣痛苦的实情认知不足,不够深广,所以听得多了就没有感觉了,我们的行为也会逐渐放逸,因为再没有让我们恐惧的事物。当我们不再恐惧任何事物,甚至对恶趣都不恐惧时,还有什么恶业不敢造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实际上,我们对恶趣并不恐惧的真实原因——是缘于对恶趣的痛苦状况缺乏真正的认知——这种不怕来自于无知,而并不是因为我们真正有了不怕的把握。阿罗汉之所以不怕恶趣,是因为已经有了不怕的把握,与阿罗汉相比,我们有些后学者源于无知而不怕恶趣的状况是相当危险的。而且,如果没有通过认真观修了知恶趣的痛苦,了知因果不虚等共同四加行的真实含义,内心中没有产生觉受,要修学菩萨行也是很困难的。

  我们一再地强调,在修学过程中首先要修好四加行,把基础打牢之后,再修学菩萨道,但是如果前面我们对于加行学习或认知得不够,在修菩萨道时往往就不得不再返回去补课,把前面落下的东西补上来,当然,补得不好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有时看颂词会觉得很难相应,甚至有些麻木,或者觉得某一段颂词翻来覆去讲同样的道理有点厌倦,但如果前面存在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那么再来看颂词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共鸣,受到很大的震撼。

  此处我们讲到无正知这个烦恼,就像盗贼一样紧紧地追随在忘失正念的后面。正念就像哨兵一样,观察门口来来往往的人中谁是小偷,或者说,如果有哨兵经常在门口把守,小偷也就没有得手的机会,这样我们的财富就可以保全。但如果哨兵走开了,没有人看守大门,那么我们的正念就走失了,没有正知,盗贼就会乘虚而入。因为有这种烦恼的缘故,以前我们所积聚的种种福报、善根、福德,都会因为无正知的出现逐渐消失殆尽。当无正知把我们以前所聚的福报偷光之后,我们的相续中便只剩下罪业,后世就会堕入恶趣中,感受我们非常不愿感受的恶趣痛苦。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

  

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此群烦恼贼”,也即无正知的烦恼盗贼“寻隙欲打劫”,在力量强大之后,它就会到处寻找这样的机会,一旦有机可乘时,像强盗土匪一样呼啸而来,开始明火执仗地抢劫我们的善财,把所有可用的财富全部抢光,然后杀掉所有的人。当这种烦恼贼的势力逐步强大后,它的力量是极其迅猛的。当我们产生了一个很强的烦恼时,也就造了很强的罪业,我们的善根也就没有了,不但财富没有了,而且我们善趣的命根也被它杀了,最后就只有堕恶趣。

  前段颂词与此处堕恶趣的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堕入恶趣中,后者则是因为造了很强烈的罪业一下子堕入恶趣中。在前面它的势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盗,偷偷地、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消融我们的福报,最后将其一扫而光。但这段颂词里面,它的势力逐渐增大,就可以明目张胆地去抢劫了。

  所以,我们可能觉得在修行过程中好像没有犯什么原则性错误,只不过是我们相续中没有经常性地去观修正知正念,好像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不察中,我们的福报、善根、修行慢慢走下坡路,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会感觉已经无法控制烦恼,此时烦恼已经非常强大,于是我们对治的心念和意乐也就都没有了,当相续当中的烦恼越来越强大,恶业也就越来越强大。

  “夺善财”,此处的善财指圣者七财,圣者七财有时是指圣者相续中的财富,当然,如果已经获得圣者的功德,那么任何烦恼也无法夺取他的财富。还有一种圣者七财,是指能够获得圣者果位的资粮,也就是在凡夫的相续中修持的获得圣财的因,后者是可以被烦恼夺取的。信、戒、闻、施、惭、愧、慧,此圣者七财生起之后,如果好好保护并令其慢慢增上,就可以获得圣者的果位;如果这些圣者七财的功德全部都没有了,被烦恼夺走了之后,我们的圣者之路就经断掉了。因为没有资粮趋向于圣者的解脱大道当中,如同我们处于在沙漠中,要走出沙漠需要水、需要粮食,如果缺少了这些东西就无法到达目的地,会干死在沙漠中。所以,要趋向于圣者的解脱大道,必须要有信、戒、闻、施、惭、愧、慧这些资粮,如果缺少这些,一方面永远无法到达圣者地,另一方面由于失去圣者七财,我们也会堕入恶趣。失去财富之后,也会慢慢失去自己的生命。就像在沙漠当中一样,首先是失去了水和干粮,最后也会失去命根。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也是如此,先是失去善法,然后失去自己善趣的命根。

  以上就是没有护持正念的巨大过患。

  庚三(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护持正念之方法;二、护持正知之方法。

  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分三:一、护持方式;二、生起之因;三、护持之果。

  壬一、护持方式: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前面讲了未护持正知正念的过患,此处“故终”的意思是:在了知前面的过患之后,我立誓始终不放纵自己的正念离开心的大门。正念一旦离开,马上思维忘失正念所带来的失坏善趣、堕入恶趣等过患,思维一切过患之故,再令我的心安住在正念上、安住在取舍之道、善法上面,不忘失善法,精进修持远离恶趣,获得善趣然后获得圣者的果位,这就是护持的方式。

  颂词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离则思诸患”。当然,我们最好不要离开正念。对初学者来讲虽比较困难,但最好是不离开,如果离开了就要思维诸多过患,对于前面两个颂词的意义反复思维:如果离开了正念我会怎样。我们首先应该把思路理清楚,然后坐下来静静地思维,思维第一层过患、第二层过患、第三层过患……或者说眼前的过患、以后的过患以及更严重的过患等,把这些相关联的问题反反复复地思考,思考轮回漂流的过患、思维解脱利益众生的安乐等,思维堕入地狱的种种痛苦……然后了知过患巨大,不应该离开正念,由于对诸多过患有非常大的恐惧,不愿意感受这样的痛苦,所以再把正念安住在我们的心当中,反复地忆念。

  只有这样反复地护持,我们的正念才会尽可能地保持念念相续,这种力量逐渐就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如果我们相续中的正念已经形成了势力,那么离正念、无正知等烦恼过患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生起的机率也会越来越少,此时我们离调伏烦恼、获得解脱道就不远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不间断地修习、观察自己的三门、安住正念的方式,逐渐让心成熟起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加容易地修持菩萨道。

  今天课程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52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