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51课
《入菩萨行论》共分十品,教诫佛弟子如何修持菩萨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知:要对菩提心的修法产生欢喜心;在学习受了菩萨戒之后,应如何护持菩萨戒。菩萨戒一方面属于戒律的范畴,是规范行为的一种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菩萨戒也包含了菩萨的学处、菩萨的修法。所以,如果能把菩萨戒守持清净,就可以成就佛道。
菩萨戒已经圆满地含摄了应该遮止之处,比如二十条戒律、十八条戒律、十四根本戒律等,很多菩萨的律仪已经包括其中。摄持善法戒中包括了六度的修法,饶益有情戒中包括了利益众生的方便。从广义的角度讲,菩萨戒已经包括一切菩萨修行方式。我们如何护持菩萨戒?就是守护自己的心,趋入修行的正确轨道。
第四品宣讲了通过不放逸、小心谨慎的方式守护菩萨戒的方法,第五品宣讲了通过正知正念守护菩萨戒的方法。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守戒的方便,就是必须守护我们的心,如果把心护持好,就可以护持好戒律。
现在所学科判的内容是护心的方法,前面的颂词通过比喻说明:如果我们处于乱众中有伤在身,就会非常小心谨慎地守护身上的伤。同样,我们住在恶人群中,要经常刻意地去保护我们的心,不要让它受伤害。今天再进一步举例,说明护心的重要性和护持的方法。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在生活中,如果有一点小小的伤痛,不管是在手上、身上还是头上,无论在哪个位置,我们都会非常小心谨慎地保护它,因为已经受伤,再不保护好就会造成二次伤害,伤口会加深,疼痛会加剧。我们对于一般的小创痛都这么谨慎地保护,那么“畏山夹毁”的人,为什么不保护心的伤口呢?
此处通过强烈的对比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护心。颂词前两句刻意说“小创痛”——平时我们对待一点小小的伤口,都会非常小心谨慎地保护,因为我们害怕痛苦。对于小伤如此保护,那么能够引发无比巨大恶趣痛苦的心伤,我们为什么不去防护呢?更加应该防护。颂词第三句“畏山夹毁者”,主要指在热地狱中的众合地狱的众生。《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了很多杀生的业报,如果在世时打猎、杀生,或用指甲压死一些小含生等,造了这些业之后,由于因果丝毫不爽,后世会因为这些业的牵引堕落到地狱中,首先被业力牵引到非常炽热的热地狱,感受被铁山夹毁的痛苦。内地夏天非常炎热,我们觉得天气炎热很痛苦。但人间的炎热和地狱中的炎热根本无法相比,地狱炽热的痛苦是非常明显且难忍的。之后,由于自己的业力显现,又被很多的狱卒驱赶到山谷中,两边的山形显现为被自己所杀动物的头像,然后两山慢慢开始靠近,此时自己无处可逃,被两座山夹成肉饼、肉酱,之后两山分开又复活,反反复复地重演这一幕幕惨剧,乃至自己所造的业穷尽为止。在自己的业没有穷尽之前,会一直反复感受极其强烈的痛苦。
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不了解因果报应。佛的智慧可以照见因果缘起,慈悲地宣讲了苦因苦果,宣讲了堕落地狱的原因,让我们反观自己到底有没有造这种业,如果已经造了这种业,现在不忏悔清净,后世很容易堕落到地狱中受苦。当我们听到、看到这种极其严厉的痛苦时,都会心怀畏惧,畏惧自己感受被山夹毁的痛苦,既然我们非常害怕这种痛苦,为什么现在不护持自己的心呢?应该护持自己的心。
人世间的痛苦有两种:一个是身体的痛苦,一个是心的痛苦。如果身体受了伤,我们会保护它;我们的心受了伤,自己也会非常小心地保护它,刻意地离开伤心地,以免触景生情引发自己心伤。所以,自己也在有意地保护、回避,以免心再度受到伤害。同样道理,众生的心就是一颗受伤的心,为什么这样讲呢?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造了很多业,这颗心已经无数次地感受过痛苦,如今我们应该保护它,不要让它再次受到伤害,什么意思呢?此颂比喻所对应的意义是:不要放纵这颗心,如果放纵这颗心,就好象我们在恶人群、在乱众中,不注意保护自己的伤口一样。所以,我们不能放纵我们的心。
放纵心的方式前面讲过,自己经常散乱、放纵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境。有些修行有素的人能够调心,无所畏外境。如果是修行没有稳固的人,必须非常小心地护持自己的心,保持正念。如果我们一旦放纵,让这颗心受到伤害,感染到恶劣的行为,因为业果不虚,造恶业的缘故,下一世肯定堕落到恶趣中感受痛苦。
颂词中只提到众合地狱,其实是以众合地狱为例,实际上包括一切恶趣的痛苦,乃至一切轮回的痛苦。轮回中最能明显展现苦苦的地方就是地狱,因此以地狱为例进行说明。
我们一一观察:从地狱、饿鬼、旁生、人世间的痛苦到天人、阿修罗的痛苦,乃至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是一点都不可靠的地方。那么导致轮回的因是什么?就是轮回的业。以什么样的因造轮回的业呢?主要是放纵自己的心,没有好好地维护、调伏此心,让自己的心造轮回的业。
学习《入行论》时,要求我们对于其他教言也要详细认知,比如轮回的痛苦。如果我们对轮回痛苦没有很详细地认知,学习这个颂词时,也许只能感受颂词的表层意义,全面的含义就难以去认知。如果我们有了业因果的基础,了知轮回痛苦,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再看这个颂词就知道,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如果我们不仔细观修,会认为所谓的痛苦只是三恶趣,或者人间当中没有吃、没有穿的这种痛苦。实际上我们全面地了知轮回、全面了知痛苦的话,就会发现整个轮回周遍一切痛苦,只是痛苦的方式不一样。有些是通过苦苦的方式展现,有些是通过行苦的方式展现,有些是通过变苦的方式展现,虽然展现的方式不同,但痛苦的本质是一样的。
我们在修习轮回痛苦时,为什么除了观修三恶趣的痛苦之外,还必须观修三善趣,乃至一切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只要没有离开轮回,它就是痛苦的自性。了知此理后,我们才真正愿意彻底对轮回灰心,如果对轮回没有灰心,我们就会希望自己能转生在某个地方,依某一种身份感受快乐。但是,如果通过《前行》等论典所讲的教义,对轮回痛苦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思维之后,才会对整个轮回失望。这样,我们才会看清轮回的本质,愿意出离,愿意修持解脱道。
我们了知了整个轮回如是痛苦,而其他很多众生仍不认知,还在轮回中苦苦地挣扎,因此就进一步引生了我们愿众生觉悟、从轮回中得以出离的慈悲心,它就有这样的功效。
通过“护心伤”这个颂词,可以把思维的范围扩大到整个轮回,如果我们不护持自己的心,调伏自己的心,就会在轮回中不但要无数次地感受众合地狱被大山摧毁的痛苦,而且还要感受饿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感受世间种种不如意等一切痛苦。我们将在六道中通过各种方式来感受痛苦。之所以称之为“轮回”,就是源源不断的意思。经过观察之后,就会对整个轮回彻底失望,从而产生从整个轮回解脱的心,而不是从轮回的局部解脱:比如从三恶趣痛苦、从人间的缺衣少食的痛苦中解脱。如果只是发心想转生到天界,转生到富裕的地方,这不是真正的出离心,只是从局部痛苦出离的心,属于三种发心中的下士道发心,与解脱道无关,更何况是大乘道的发心。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就知道了护心的道理,好好调心就可以从整个轮回中出离而获得解脱。以上是护心的方法。
下面讲如果能这样调心、护持,有什么样的功德?有什么样的利益?
第三:如是护持之功德。
行为若如斯,纵住恶人群,
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如果我们的行为能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保护我们的心,纵然住于恶人当中,或者处于很多女人当中,(针对女人来讲,处于很多男士当中)我们都会精进地护持戒律,始终不会退失或失坏戒律。这就是护持的功德。
“勤律终不退”就是它的功德。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从狭义的角度讲,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我们修行需要不断地累积功德,不断累积功德的基础就是戒律。戒律就好像大地一样,如果有了大地,所有的人、动、植物,乃至我们修房子,修路等这一切才有了基础,众生才可以繁衍生息;如果没有大地,就无法承办一切事情。所以,戒律犹如大地一般,是一切功德的基础,累积功德必须在戒律的基础上。广义讲,戒律就是一切菩萨见修行的所有善法。由此可知护持戒律、清净戒律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有不失坏戒律的功德,在修行中就有了很大的顺缘。我们获得这种功德的因是什么?就是“行为若如斯”——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地观察自己的心,调伏自己的心,“若如斯”就是如果能够如是地去护持,“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我们都能够护持戒律。“恶人群和女人窝”是指两种极端的环境,在这两种环境中我们往往很难保持戒律不退失。
“恶人群”在有些注释中专指很容易引发嗔心的环境。“恶人”的很多行为是不如法的,很多恶人以伤害众生为乐,有事无事都喜欢伤害众生。有时为了自己发财、升官,也以伤害众生为代价;有时没有什么目的,但以伤人为乐,以害人为乐。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处于这群恶人中,想不产生嗔心都很困难。如果经常生嗔恨心,我们的戒律还能够保持清净吗?对于一般人来讲很困难。因为自己发了嗔心之后,忍耐不住就做出打人乃至杀人等恶行。有时我们可能在身体和语言上没有和别人对抗,但内心中抑制不住地产生了强烈的嗔恨心,这时要护持菩萨戒律就非常困难。所以在恶人群中非常容易引发我们的嗔心,导致我们菩萨戒不清净。
第二种环境“女人窝”。“女人窝”是针对男人讲的。在轮回中尤其是欲界,男女感情、对异性的追求可以说是凡夫人的一种本性,一种本能。所以说如果一个男人处于很多女人的行列当中,非常容…
《《入菩萨行论》第51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