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51課
《入菩薩行論》共分十品,教誡佛弟子如何修持菩薩道。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知:要對菩提心的修法産生歡喜心;在學習受了菩薩戒之後,應如何護持菩薩戒。菩薩戒一方面屬于戒律的範疇,是規範行爲的一種方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菩薩戒也包含了菩薩的學處、菩薩的修法。所以,如果能把菩薩戒守持清淨,就可以成就佛道。
菩薩戒已經圓滿地含攝了應該遮止之處,比如二十條戒律、十八條戒律、十四根本戒律等,很多菩薩的律儀已經包括其中。攝持善法戒中包括了六度的修法,饒益有情戒中包括了利益衆生的方便。從廣義的角度講,菩薩戒已經包括一切菩薩修行方式。我們如何護持菩薩戒?就是守護自己的心,趨入修行的正確軌道。
第四品宣講了通過不放逸、小心謹慎的方式守護菩薩戒的方法,第五品宣講了通過正知正念守護菩薩戒的方法。我們現在學習的是守戒的方便,就是必須守護我們的心,如果把心護持好,就可以護持好戒律。
現在所學科判的內容是護心的方法,前面的頌詞通過比喻說明:如果我們處于亂衆中有傷在身,就會非常小心謹慎地守護身上的傷。同樣,我們住在惡人群中,要經常刻意地去保護我們的心,不要讓它受傷害。今天再進一步舉例,說明護心的重要性和護持的方法。
若懼小瘡痛,猶慎護瘡傷;
畏山夾毀者,何不護心傷?
在生活中,如果有一點小小的傷痛,不管是在手上、身上還是頭上,無論在哪個位置,我們都會非常小心謹慎地保護它,因爲已經受傷,再不保護好就會造成二次傷害,傷口會加深,疼痛會加劇。我們對于一般的小創痛都這麼謹慎地保護,那麼“畏山夾毀”的人,爲什麼不保護心的傷口呢?
此處通過強烈的對比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護心。頌詞前兩句刻意說“小創痛”——平時我們對待一點小小的傷口,都會非常小心謹慎地保護,因爲我們害怕痛苦。對于小傷如此保護,那麼能夠引發無比巨大惡趣痛苦的心傷,我們爲什麼不去防護呢?更加應該防護。頌詞第叁句“畏山夾毀者”,主要指在熱地獄中的衆合地獄的衆生。《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了很多殺生的業報,如果在世時打獵、殺生,或用指甲壓死一些小含生等,造了這些業之後,由于因果絲毫不爽,後世會因爲這些業的牽引墮落到地獄中,首先被業力牽引到非常熾熱的熱地獄,感受被鐵山夾毀的痛苦。內地夏天非常炎熱,我們覺得天氣炎熱很痛苦。但人間的炎熱和地獄中的炎熱根本無法相比,地獄熾熱的痛苦是非常明顯且難忍的。之後,由于自己的業力顯現,又被很多的獄卒驅趕到山谷中,兩邊的山形顯現爲被自己所殺動物的頭像,然後兩山慢慢開始靠近,此時自己無處可逃,被兩座山夾成肉餅、肉醬,之後兩山分開又複活,反反複複地重演這一幕幕慘劇,乃至自己所造的業窮盡爲止。在自己的業沒有窮盡之前,會一直反複感受極其強烈的痛苦。
如果我們不學習,就不了解因果報應。佛的智慧可以照見因果緣起,慈悲地宣講了苦因苦果,宣講了墮落地獄的原因,讓我們反觀自己到底有沒有造這種業,如果已經造了這種業,現在不忏悔清淨,後世很容易墮落到地獄中受苦。當我們聽到、看到這種極其嚴厲的痛苦時,都會心懷畏懼,畏懼自己感受被山夾毀的痛苦,既然我們非常害怕這種痛苦,爲什麼現在不護持自己的心呢?應該護持自己的心。
人世間的痛苦有兩種:一個是身體的痛苦,一個是心的痛苦。如果身體受了傷,我們會保護它;我們的心受了傷,自己也會非常小心地保護它,刻意地離開傷心地,以免觸景生情引發自己心傷。所以,自己也在有意地保護、回避,以免心再度受到傷害。同樣道理,衆生的心就是一顆受傷的心,爲什麼這樣講呢?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中造了很多業,這顆心已經無數次地感受過痛苦,如今我們應該保護它,不要讓它再次受到傷害,什麼意思呢?此頌比喻所對應的意義是:不要放縱這顆心,如果放縱這顆心,就好象我們在惡人群、在亂衆中,不注意保護自己的傷口一樣。所以,我們不能放縱我們的心。
放縱心的方式前面講過,自己經常散亂、放縱于色聲香味觸法的外境。有些修行有素的人能夠調心,無所畏外境。如果是修行沒有穩固的人,必須非常小心地護持自己的心,保持正念。如果我們一旦放縱,讓這顆心受到傷害,感染到惡劣的行爲,因爲業果不虛,造惡業的緣故,下一世肯定墮落到惡趣中感受痛苦。
頌詞中只提到衆合地獄,其實是以衆合地獄爲例,實際上包括一切惡趣的痛苦,乃至一切輪回的痛苦。輪回中最能明顯展現苦苦的地方就是地獄,因此以地獄爲例進行說明。
我們一一觀察:從地獄、餓鬼、旁生、人世間的痛苦到天人、阿修羅的痛苦,乃至整個輪回都是痛苦的自性,是一點都不可靠的地方。那麼導致輪回的因是什麼?就是輪回的業。以什麼樣的因造輪回的業呢?主要是放縱自己的心,沒有好好地維護、調伏此心,讓自己的心造輪回的業。
學習《入行論》時,要求我們對于其他教言也要詳細認知,比如輪回的痛苦。如果我們對輪回痛苦沒有很詳細地認知,學習這個頌詞時,也許只能感受頌詞的表層意義,全面的含義就難以去認知。如果我們有了業因果的基礎,了知輪回痛苦,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再看這個頌詞就知道,整個輪回都是痛苦的。如果我們不仔細觀修,會認爲所謂的痛苦只是叁惡趣,或者人間當中沒有吃、沒有穿的這種痛苦。實際上我們全面地了知輪回、全面了知痛苦的話,就會發現整個輪回周遍一切痛苦,只是痛苦的方式不一樣。有些是通過苦苦的方式展現,有些是通過行苦的方式展現,有些是通過變苦的方式展現,雖然展現的方式不同,但痛苦的本質是一樣的。
我們在修習輪回痛苦時,爲什麼除了觀修叁惡趣的痛苦之外,還必須觀修叁善趣,乃至一切輪回都是痛苦的自性?無論在什麼場合、什麼時間,只要沒有離開輪回,它就是痛苦的自性。了知此理後,我們才真正願意徹底對輪回灰心,如果對輪回沒有灰心,我們就會希望自己能轉生在某個地方,依某一種身份感受快樂。但是,如果通過《前行》等論典所講的教義,對輪回痛苦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思維之後,才會對整個輪回失望。這樣,我們才會看清輪回的本質,願意出離,願意修持解脫道。
我們了知了整個輪回如是痛苦,而其他很多衆生仍不認知,還在輪回中苦苦地掙紮,因此就進一步引生了我們願衆生覺悟、從輪回中得以出離的慈悲心,它就有這樣的功效。
通過“護心傷”這個頌詞,可以把思維的範圍擴大到整個輪回,如果我們不護持自己的心,調伏自己的心,就會在輪回中不但要無數次地感受衆合地獄被大山摧毀的痛苦,而且還要感受餓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感受世間種種不如意等一切痛苦。我們將在六道中通過各種方式來感受痛苦。之所以稱之爲“輪回”,就是源源不斷的意思。經過觀察之後,就會對整個輪回徹底失望,從而産生從整個輪回解脫的心,而不是從輪回的局部解脫:比如從叁惡趣痛苦、從人間的缺衣少食的痛苦中解脫。如果只是發心想轉生到天界,轉生到富裕的地方,這不是真正的出離心,只是從局部痛苦出離的心,屬于叁種發心中的下士道發心,與解脫道無關,更何況是大乘道的發心。通過以上學習我們就知道了護心的道理,好好調心就可以從整個輪回中出離而獲得解脫。以上是護心的方法。
下面講如果能這樣調心、護持,有什麼樣的功德?有什麼樣的利益?
第叁:如是護持之功德。
行爲若如斯,縱住惡人群,
抑處女人窩,勤律終不退。
如果我們的行爲能像前面所講的一樣保護我們的心,縱然住于惡人當中,或者處于很多女人當中,(針對女人來講,處于很多男士當中)我們都會精進地護持戒律,始終不會退失或失壞戒律。這就是護持的功德。
“勤律終不退”就是它的功德。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從狹義的角度講,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我們修行需要不斷地累積功德,不斷累積功德的基礎就是戒律。戒律就好像大地一樣,如果有了大地,所有的人、動、植物,乃至我們修房子,修路等這一切才有了基礎,衆生才可以繁衍生息;如果沒有大地,就無法承辦一切事情。所以,戒律猶如大地一般,是一切功德的基礎,累積功德必須在戒律的基礎上。廣義講,戒律就是一切菩薩見修行的所有善法。由此可知護持戒律、清淨戒律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有不失壞戒律的功德,在修行中就有了很大的順緣。我們獲得這種功德的因是什麼?就是“行爲若如斯”——我們能夠如理如法地觀察自己的心,調伏自己的心,“若如斯”就是如果能夠如是地去護持,“縱住惡人群”、“抑處女人窩”,我們都能夠護持戒律。“惡人群和女人窩”是指兩種極端的環境,在這兩種環境中我們往往很難保持戒律不退失。
“惡人群”在有些注釋中專指很容易引發嗔心的環境。“惡人”的很多行爲是不如法的,很多惡人以傷害衆生爲樂,有事無事都喜歡傷害衆生。有時爲了自己發財、升官,也以傷害衆生爲代價;有時沒有什麼目的,但以傷人爲樂,以害人爲樂。我們試想一下,如果處于這群惡人中,想不産生嗔心都很困難。如果經常生嗔恨心,我們的戒律還能夠保持清淨嗎?對于一般人來講很困難。因爲自己發了嗔心之後,忍耐不住就做出打人乃至殺人等惡行。有時我們可能在身體和語言上沒有和別人對抗,但內心中抑製不住地産生了強烈的嗔恨心,這時要護持菩薩戒律就非常困難。所以在惡人群中非常容易引發我們的嗔心,導致我們菩薩戒不清淨。
第二種環境“女人窩”。“女人窩”是針對男人講的。在輪回中尤其是欲界,男女感情、對異性的追求可以說是凡夫人的一種本性,一種本能。所以說如果一個男人處于很多女人的行列當中,非常容…
《《入菩薩行論》第51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