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2課▪P2

  ..續本文上一頁enter">惑賊無正知,尾隨念失後,

  

盜昔所聚福,令墮諸惡趣。

  無正知這種煩惱就像盜賊一樣,尾隨在喪失正念的後面,看准機會就把以前所積聚的福報全部偷光,然後令衆生墮入惡趣。

  只要是皈入佛門的人、深信因果的人、了知輪回痛苦的人都不願墮惡趣,但是如果在修學中並沒有努力精進地護持自己的正知正念,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這個結果,就會降臨在自己身上。需要注意的是,現在只是在頌詞上面觀察,這時惡趣和我們還是兩個相續的問題,但是如果對修學佛法或護持正知正念沒有引發重視,放縱自己的身語意,那麼,由于喪失了正念,我們的福報就會越來越少,最後不得不墮惡趣。

  我們現在觀修惡趣,是我們分別念裏出現的一種總相。自己的業一旦成熟,我們所觀想的這個總相——一切惡趣的痛苦全部會降臨在我們的身體和心上,到了那時,就不再是一個總相,而變成了感知惡趣痛苦的自相,實打實地去感受這種痛苦。那麼想想看,對于一點疾病我們都不願意去承受,更何況是惡趣漫長而嚴厲的痛苦呢?

  我們在修行大乘教法之前,加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惡趣的痛苦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到底有沒有觀察過、觀修過?是不是在書本上看到之後僅僅有個大概印象,只是說得出惡趣的名稱,甚至有時候連名稱也說不出來?這樣怎麼能夠了知惡趣中到底有什麼樣的痛苦呢?如果對惡趣的痛苦沒有深刻的認知,又怎麼談得上爲了避免墮入惡趣而做准備呢?因此,在修學大乘教法之前,應該先次第觀修四加行。把共同四加行觀修得非常純熟,了知惡趣的確有如是的痛苦,這樣學習《入行論》時,對頌詞的感受就會很深。

  當然,有時我們看得多了、學得多了之後會覺得有些麻木,覺得墮惡趣好像也沒什麼。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心態,就是因爲我們對于加行法沒有真正認真地思維、觀想過,對惡趣痛苦的實情認知不足,不夠深廣,所以聽得多了就沒有感覺了,我們的行爲也會逐漸放逸,因爲再沒有讓我們恐懼的事物。當我們不再恐懼任何事物,甚至對惡趣都不恐懼時,還有什麼惡業不敢造呢?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

  實際上,我們對惡趣並不恐懼的真實原因——是緣于對惡趣的痛苦狀況缺乏真正的認知——這種不怕來自于無知,而並不是因爲我們真正有了不怕的把握。阿羅漢之所以不怕惡趣,是因爲已經有了不怕的把握,與阿羅漢相比,我們有些後學者源于無知而不怕惡趣的狀況是相當危險的。而且,如果沒有通過認真觀修了知惡趣的痛苦,了知因果不虛等共同四加行的真實含義,內心中沒有産生覺受,要修學菩薩行也是很困難的。

  我們一再地強調,在修學過程中首先要修好四加行,把基礎打牢之後,再修學菩薩道,但是如果前面我們對于加行學習或認知得不夠,在修菩薩道時往往就不得不再返回去補課,把前面落下的東西補上來,當然,補得不好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所以有時看頌詞會覺得很難相應,甚至有些麻木,或者覺得某一段頌詞翻來覆去講同樣的道理有點厭倦,但如果前面存在的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那麼再來看頌詞的時候,就一定會産生共鳴,受到很大的震撼。

  此處我們講到無正知這個煩惱,就像盜賊一樣緊緊地追隨在忘失正念的後面。正念就像哨兵一樣,觀察門口來來往往的人中誰是小偷,或者說,如果有哨兵經常在門口把守,小偷也就沒有得手的機會,這樣我們的財富就可以保全。但如果哨兵走開了,沒有人看守大門,那麼我們的正念就走失了,沒有正知,盜賊就會乘虛而入。因爲有這種煩惱的緣故,以前我們所積聚的種種福報、善根、福德,都會因爲無正知的出現逐漸消失殆盡。當無正知把我們以前所聚的福報偷光之後,我們的相續中便只剩下罪業,後世就會墮入惡趣中,感受我們非常不願感受的惡趣痛苦。

  

此群煩惱賊,尋隙欲打劫,

  

得便奪善財,複毀善趣命。

  “此群煩惱賊”,也即無正知的煩惱盜賊“尋隙欲打劫”,在力量強大之後,它就會到處尋找這樣的機會,一旦有機可乘時,像強盜土匪一樣呼嘯而來,開始明火執仗地搶劫我們的善財,把所有可用的財富全部搶光,然後殺掉所有的人。當這種煩惱賊的勢力逐步強大後,它的力量是極其迅猛的。當我們産生了一個很強的煩惱時,也就造了很強的罪業,我們的善根也就沒有了,不但財富沒有了,而且我們善趣的命根也被它殺了,最後就只有墮惡趣。

  前段頌詞與此處墮惡趣的結果是一樣的,只不過前者是慢慢地、不知不覺地墮入惡趣中,後者則是因爲造了很強烈的罪業一下子墮入惡趣中。在前面它的勢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只有盜,偷偷地、慢慢地在不知不覺中消融我們的福報,最後將其一掃而光。但這段頌詞裏面,它的勢力逐漸增大,就可以明目張膽地去搶劫了。

  所以,我們可能覺得在修行過程中好像沒有犯什麼原則性錯誤,只不過是我們相續中沒有經常性地去觀修正知正念,好像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但是就是在這樣的不察中,我們的福報、善根、修行慢慢走下坡路,到了一定的時間之後,就會感覺已經無法控製煩惱,此時煩惱已經非常強大,于是我們對治的心念和意樂也就都沒有了,當相續當中的煩惱越來越強大,惡業也就越來越強大。

  “奪善財”,此處的善財指聖者七財,聖者七財有時是指聖者相續中的財富,當然,如果已經獲得聖者的功德,那麼任何煩惱也無法奪取他的財富。還有一種聖者七財,是指能夠獲得聖者果位的資糧,也就是在凡夫的相續中修持的獲得聖財的因,後者是可以被煩惱奪取的。信、戒、聞、施、慚、愧、慧,此聖者七財生起之後,如果好好保護並令其慢慢增上,就可以獲得聖者的果位;如果這些聖者七財的功德全部都沒有了,被煩惱奪走了之後,我們的聖者之路就經斷掉了。因爲沒有資糧趨向于聖者的解脫大道當中,如同我們處于在沙漠中,要走出沙漠需要水、需要糧食,如果缺少了這些東西就無法到達目的地,會幹死在沙漠中。所以,要趨向于聖者的解脫大道,必須要有信、戒、聞、施、慚、愧、慧這些資糧,如果缺少這些,一方面永遠無法到達聖者地,另一方面由于失去聖者七財,我們也會墮入惡趣。失去財富之後,也會慢慢失去自己的生命。就像在沙漠當中一樣,首先是失去了水和幹糧,最後也會失去命根。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也是如此,先是失去善法,然後失去自己善趣的命根。

  以上就是沒有護持正念的巨大過患。

  庚叁(護持之方法)分二:一、護持正念之方法;二、護持正知之方法。

  辛一(護持正念之方法)分叁:一、護持方式;二、生起之因;叁、護持之果。

  壬一、護持方式:

  

故終不稍縱,正念離意門,

  

離則思諸患,複住于正念。

  前面講了未護持正知正念的過患,此處“故終”的意思是:在了知前面的過患之後,我立誓始終不放縱自己的正念離開心的大門。正念一旦離開,馬上思維忘失正念所帶來的失壞善趣、墮入惡趣等過患,思維一切過患之故,再令我的心安住在正念上、安住在取舍之道、善法上面,不忘失善法,精進修持遠離惡趣,獲得善趣然後獲得聖者的果位,這就是護持的方式。

  頌詞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離則思諸患”。當然,我們最好不要離開正念。對初學者來講雖比較困難,但最好是不離開,如果離開了就要思維諸多過患,對于前面兩個頌詞的意義反複思維:如果離開了正念我會怎樣。我們首先應該把思路理清楚,然後坐下來靜靜地思維,思維第一層過患、第二層過患、第叁層過患……或者說眼前的過患、以後的過患以及更嚴重的過患等,把這些相關聯的問題反反複複地思考,思考輪回漂流的過患、思維解脫利益衆生的安樂等,思維墮入地獄的種種痛苦……然後了知過患巨大,不應該離開正念,由于對諸多過患有非常大的恐懼,不願意感受這樣的痛苦,所以再把正念安住在我們的心當中,反複地憶念。

  只有這樣反複地護持,我們的正念才會盡可能地保持念念相續,這種力量逐漸就會從無到有、由弱至強。如果我們相續中的正念已經形成了勢力,那麼離正念、無正知等煩惱過患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弱,生起的機率也會越來越少,此時我們離調伏煩惱、獲得解脫道就不遠了。因此,我們必須通過不間斷地修習、觀察自己的叁門、安住正念的方式,逐漸讓心成熟起來之後,我們就可以更加容易地修持菩薩道。

  今天課程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52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