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52課
我們繼續學習“未護正知之過患”,分別宣講沒有護持正知、沒有護持正念的過患。此科判的重點是沒有護持正知而引發的過患。
第二、(未護正知之過患)分二:一、失毀智慧;二、失毀戒律。第一、失毀智慧:
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複住正念。
“無正知”實際上是煩惱的狀態,如果心沒有正知或者失壞了正知,就會具足煩惱。具足煩惱會引發什麼過患?頌詞中說:“聞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複住正念”。“聞思修所得”是什麼?就是平時我們講的聞所生慧、思所生慧和修所生慧。
首先通過“聞”:我們不懂頌詞的意思,通過聽聞之後,知道頌詞中所講的義理所獲得的智慧,就是聞所生慧。
“思”是在聞慧的基礎上進一步思維它的必要性,目的是遣除增益和損減,也就是遣除懷疑,産生定解。“增益和損減”是佛法中經常出現的術語。“增益”是本來沒有的東西認爲有。本來有的認爲沒有叫做“損減”。我們理解佛法的意義時,要遣除增益和損減。頌詞或者意義上沒有的意思我們認爲有,這就叫做增益。以空性的意義做例子來觀察:我們認爲它是有邊或者無邊,但在空性的意義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有和無兩邊,我們認爲有叫做增益。損減:比如因果在名言中是存在的,如果我們說在名言中沒有因果,把本來存在的東西認爲不存在,就叫損減。不管是增益還是損減都不是法的本質。但我們給它加了一些東西上去,或者減去某些意義,就不是它的本意了。所以,我們思維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損減,也就是說正確地理解法的意義。遣除增益、損減之後對法的意義産生定解,我們通過思維就是要達到這個目標,這樣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修行緣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緣這個定解開始反複地觀修,反複地串習,這叫“修”。通過修行得到的智慧就叫修所生慧。
我們知道聞所生慧的基礎是聽聞,通過聽聞得到智慧;思所生慧是以聞所生慧爲前提,緣這個智慧反複觀察遣除增益、損減後得到定解,就叫思所生慧;修所生慧的所緣基礎是什麼?就是我們必須要以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爲基礎,反複觀修、串習,最後通過修行得到的智慧叫做修所生慧。
此處講到聞思修所得的智慧。修學佛法,聞思修本來是正確的次第,如果我們把次第顛倒,先修再聞思,或者先思再聞修,或者聞了不思、不修等,像這樣無法很快獲得要達到的目標,只有正確地、系統地通過聞思修的次第進行,才可以獲得殊勝的果位。所以,聞思修在佛法中是非常有次第性的,是讓我們獲得證悟的一種手段。
那麼,在聞思修所生慧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正知,我們前期通過聞思修所得到的智慧將“如漏瓶中水”——就好像一個漏瓶,雖然裏面裝了很多水,但由于瓶子底漏了,以前裝的水逐漸就漏掉,最後一滴不剩。以前聞思修所得的智慧“不複住正念”,完全會忘失,不會留存在記憶中,終究遺忘無余,所以這叫“不複住正念”。實際上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是再再憶念以前所學習的內容,反複觀修。上師也再再講過:所謂的修行就是再再串習。串習什麼?一定是串習以前的正見、智慧,讓它越來越穩固,越來越趨入究竟的本性實相。
如果我們聞思修的智慧“如漏瓶中水”一樣,全部漏掉“不複住正念”,把應該修學的內容全部忘失了,那我們還修學什麼呢?沒有修學的所緣,我們就沒有辦法修學,逐漸地我們變得越來越愚癡,對于所學、所修、所證知的內容完全都會忘失而無法修行。我們內心中如果沒有一點正知,當然不可能重新生起聞思修的智慧。如果以前有聞思修的智慧,而由于慢慢喪失了正知,那麼以前聞思修的所得,逐漸地會完全漏掉,忘失得一幹二淨。相反,如果有了正知,逐漸地我們也會生起聞思修的智慧,前期聞思修所得到的智慧不但不會忘失,而且它的力量會再再增上,最後它會變得有勢力,得到一個非常正確的果。
可見,我們如果不護持正知,即便我們現在或者前面有聞思修的所得,但最終也會完全遺漏殆盡。有時我們說,我去年好像修得不錯,境界還可以,但今年爲什麼好像修行越來越下降,智慧也越來越差?當然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有一種可能就是缺少正知,沒有具足正知。所以,以前我們所獲得的一點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漏失,不再具足的話,我們會感覺修行退步等。
如果沒有護持正知,我們前期所獲得的智慧就會失壞。這種智慧是我們修學佛法過程中很重要的手段,通過這種智慧可以獲得終極的智慧,擁有智慧才可以修持菩薩道,如果失壞了,當下的修行就會失壞,之後更高的智慧和境界也會失壞。由此可知,如果沒有“正知”,損失非常大。
壬二、失毀戒律
縱信複多聞,數數勤精進,
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雖然我們具有信心,而且廣聞博學,數數地百般精進,但是因爲無正知的緣故,最終會染上犯戒墮罪的垢染。
頌詞中出現了“信心、多聞、精進”。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信心、多聞、精進相當關鍵。是讓我們出離輪回獲得覺悟的衆多要素之一。
“信爲道源功德母”,如果你有信心就可以趨入佛法,有信心就可以修證佛法。我們現在能夠進入佛法也是因爲對佛法産生了信心,不管對佛、空性還是菩提心等修法産生了信心,我們才願意修持佛法。佛陀在經典中講:一切萬法的實相要憑信心來證悟。所以,信心不單單是入門的方便,也是保持我們繼續修行的方便,也是最終讓我們獲得證悟的方便,它在初、中、後都非常重要。不過信心有很多層次,我們最初趨入佛法的信心和最終證悟實相的信心,會有清淨、不清淨的差異,它有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特點。信心在修學佛法過程中的確非常重要、非常關鍵。
第二個是“多聞”,就是廣聞博學,我們學習很多的經典和論典,它的必要性是什麼呢?從修證佛法的次第來看,佛陀是遍知者,我們要獲得佛果,需要修學遍知的因,修學遍知的因其中一個就是要廣聞博學。按照菩薩道的要求來看,菩薩不僅僅要修持佛法,而且也要掌握、具足世間諸多的明處,比如:醫方明、工巧明、聲明、因明等。在《大乘經莊嚴論》中,彌勒菩薩也如是宣講:菩薩學習五明總的來講,是爲了獲得一切遍智,分別來講是爲了攝受不同種類的弟子。爲了讓自己能夠成辦修行的順緣,菩薩也需要學習很多明處。從內明的角度,從佛法的角度也需要廣聞博學,需要學習很多的大經大論,因爲在大經大論中講到很多趨入菩薩行的修法,敘述了很多遣除疑惑、增長正念的修法、很多具足順緣、遣除違緣的方法等。有些從果上講,有些從因講,有些從修法的本體來講等。
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我們心中的疑惑層出不窮,如果被這些疑惑障礙,無法解決或出現瓶頸無法突破時,我們的修行就會停止乃至倒退。所以,佛菩薩要求修學者盡量多聞多學,這樣智慧就會深廣,有了既深又廣的智慧就具足面對一切困難的因。作爲菩薩來講,他要度化各種各樣不同的衆生,針對不同衆生的根基宣講不同的法。爲此,也要求他廣聞博學。
廣聞博學要分階段、循序漸進。針對初學者來講,首先從基礎法教開始學習,在掌握一定的基礎之後,再循序漸進。當他的佛法水平比較穩固時,就可以鼓勵他學習其它的明處,乃至對外道的書籍都需要學習,掌握他們所講的內容,待因緣成熟時去調化持外道見解的人。但是,針對初學者而言,一般只是鼓勵他付諸一切的精力去學習正法的法教,因爲這個時候佛法的基礎還不穩固,如果分太多心去學習許多外道的觀點,有可能忘失佛法,走偏路,這樣不但沒有真正學習到度化衆生的很多方法,反而得不償失。
最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把主要的精力全部放在佛法的聞思上,廣聞博學,“數數勤精進”,然後百般精進。我們從頌詞前後的語氣來看, “數精進”指非常勤奮地做善法的修學。因爲前面講精進度依心時,主要是在心上安立精進度的。從廣義的精進度來看,如果一個人具足精進,他對調心應該比較注意。但有時候是表面上的精進,或淺層次的精進,所以,導致無正知而犯戒。
雖然具足信心、多聞和精進,“然因無正知”,但會因爲缺少正知的緣故,“終染犯墮垢”,終究染上犯戒和墮罪的垢染。爲什麼叫墮罪?如果違犯戒律就會墮入惡趣,因此叫墮罪。
由此可知,失壞戒律的因也會來自于“無正知”,沒觀察自己的身語意叁門而導致最終染上犯戒垢。本來他是一個好的修行者,他有信心,也有多聞,也有精進,但因爲缺少正知,中間的一段時間沒有觀察自己的叁門,而導致前面的這些信心、多聞、精進的功德無法幫助自己,無法在最關鍵時候拯救自己,染上犯戒的垢染。如果真正染上犯戒的垢染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出現犯戒的垢染之後無法回頭。另一種情況是染上犯戒的垢染之後,他開始了知過患,然後忏悔,重新開始。當然重新開始也是一種補救的方法,但不如最初就不要染上犯戒的墮罪,如果染上犯戒的墮罪再去清淨,再去忏悔,重新開始畢竟還是比較困難的,而且就浪費很多時間、精力。
此處講如果沒有“正知”就會出現犯墮垢。觀察自己出現墮罪時,是因爲相續中缺少“正知”的緣故,最終染上墮罪的過失。失壞戒律也會成爲修道的一種障礙與違品,令自己無法獲得增上功德,因此,這是很大的過失。
總之,未護正知的過患不外乎失壞智慧和失壞戒律兩種,修行者對其應該深入了知,並要引起高度重視。
辛叁、未護正念之過患:
《《入菩薩行論》第52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