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53課

  《入菩薩行論》第53課

  《入菩薩行論》是引導修學者生起菩提心,修持菩薩道的殊勝竅訣經典。

  學習《入菩薩行論》是爲了了知修行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盡量應用掌握的佛法智慧調整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已經習慣了自私自利的作意、習慣了我愛執,始終沒有和菩薩道的實相相應,現在學習就有機會調整我們的思想和觀點。學習《入行論》的必要,就是要調伏我愛執,幫助我們生起利他心,利他心換一個詞來講就是“他愛執”。因爲我們現在不再考慮自己的利益,而把注意力放在衆生的苦樂上,衆生的痛苦需要遣除,我們幫助衆生實現這個願望;衆生想要獲得安樂,我們也發心幫助衆生實現這種願望,通過修持利他的心來調伏我愛執。

  在修利他心時,我們需要了知有很多打破我愛執、打破自私自利的竅訣。我們在緣衆生修持利他心、讓衆生得到安樂的同時,應該知道它也是泯滅我執的方便。如果我們了知我執的危害性,想要調伏我執,該怎麼辦呢?就是修持利他心。調伏我愛執和修利他心是兩個不同的側面,但它的目標可以說是一致的。我們修利他心的同時,必須要打破我愛,放棄我執和對自我的貪愛,這才能真正地達到利他的目標。所以,修利他也要注重打破我執,如果想要打破我執,方法就是修利他。無論我們修自他平等也好,修自他相換也好,都包含這兩個要素。

  我們學《入菩薩行論》,第一要生起利他心打破我愛執,還有就是我們必須要經由修習菩薩道成佛,究竟來利益有情、利益衆生。當我們獲得能力之後,就能夠做廣大無邊的利益衆生的事業。因此,這種生起利他心打破我愛執的思想,是從《入行論》的第一品貫穿到末尾的,不管是講菩提心的利益,還是最後講回向,其中都有利他的思想。我們要時時牢記一個重要觀點:大乘的精神始終以利他爲最終目的。

  因此,我們無論在什麼時間修行佛法、聽聞佛法,都要以利他爲終極目的。爲了達到利他的目標,我們現在要修行。那怕只是聽一個偈頌、行持一個頂禮,我們也應該了知所做的每個善行、所聽的每一句法要,它的終極目標都是爲了利益衆生。如果我們不了知這種精神,聽一個法就是聽一個法,頂一個禮就是頂一個禮。如果我們的發心比較弱,是有局限性的發心,就會阻止善法力量的最大發揮。善法力量的強弱,並不是看你學了多少、修了多少,關鍵是要看你發心的大小。如果我們做善法時發心很強烈,利他心非常強烈,看似微小的善法,也能夠成就巨大的善根。何況我們付出最大的精力,投入最多的時間修持菩薩道,修持廣大的善行,這個福德更加不可思議。如果我們做很多念誦、很多放生,但發心是自私自利,那麼看似很大的善行,就會被這種狹隘的發心所局限,就無法顯現強大的善果福報。所以,我們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應該想方設法地讓自己的心胸開放,不要局限在爲我自己、我的團體、我的家人、我的民族等方面,這點非常重要!

  修菩薩道的法門一再強調要利益一切有情,爲了打破我們狹隘的心,宣說了很多的方便法,比如修舍心、修慈愛心等等,這些法都是幫助我們打破狹隘心、讓自己的心胸對一切衆生開放的殊勝教言。我們學習這個教法,首先要明了其中的內涵,正確的意義是什麼?了知之後盡量不斷地串習,必須打破自己編造的繭——衆生都是作繭自縛,自己吐的絲把自己包裹起來,認爲在裏面很安全,其實這是很狹隘的一個空間,只能做很狹隘的事,沒有辦法獲得偉大的殊勝正果。所以,我們必須通過修行打破這種繭,心必須向一切衆生開放,才能和非常清淨的、非常深廣的實相相應。這是我們學習《入行論》必須要了知的重要問題。

  第五品講了護持的學處,護持學處的方便主要是護心,護心的方便主要是護正念,然後教誡我們進行實修。現在我們學習“護持心的方便是護正念”,現在學習“護持正念的方法、護持正知的方法”,第一個分了叁個科判,首先是“護持方式”已經學完了,今天要學的內容是:

  壬二、生起之因:

  怎樣才能夠生起正念?它的因是什麼?我們如果知道護正念的重要性,也知道護持的方式,也就知道什麼是生起正念的因,如果因具足了,它的果就很容易具足;如果因不具足,或者它的因不正確,果就沒辦法生起,或者得到一個自己並不想得到的果。因此正確地了知生起之因,對想要護正念的修行人來講的確非常重要。

  “生起之因”分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生起的外因,或者說外緣;第二部分是生起的內緣,或者內因。首先我們學習頌詞的第一部分:生起正念的外緣:

  

恒隨上師尊,堪布賜開示,

  

畏敬有緣者,恒易生正念。

  我們修習佛法主要是依靠內因和外緣,如果我們具足因緣的話,就很容易生起佛法的覺受。此處首先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外緣,就是要長時間地依止上師、道友等善知識,因爲他們是能夠幫助我們修行佛法的殊勝助緣。雖然自己有了想要修行的心,但如果沒有殊勝的助緣,我們也沒辦法獲得真實的修行竅訣;不懂修行的方式,也是浪費時間而已,會錯過修行的善心。

  “恒隨上師尊,堪布賜開示”,就是講關鍵的一個外緣。首先“恒隨上師尊”,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上師、善知識非常地重要,爲什麼要依止上師、依止善知識呢?因爲諸佛菩薩通過慈悲化現具緣的上師、具緣的善知識。所以,最殊勝的上師、善知識當然就是佛,或者是與佛無二無別的化身;還有的上師是菩薩的本體,菩薩的化身;有的是得到佛菩薩加持的善知識等。在不同經典和論典的修法竅訣中,講了很多關于標准善知識的法相,比如具足戒、定、慧,具足大悲心、具足證悟的智慧、懂得善巧方便等。

  在《入菩薩行論》第五品當中,也講到要怎樣依止具相上師。其中善知識的法相有兩個標准:第一,善巧大乘義。對于大乘的本體、大乘的修行方式、大乘的果要精通,要非常善巧。因爲我們所依止的善知識,如果對大乘的法義自己都不精通,怎麼教導跟隨他學習的人生起菩提心、抓住大乘的關要等,這樣是無法教授弟子正確的修行方式的。所以,善巧大乘義很重要。第二,安住淨律儀。這裏指大乘的戒律。如果大乘的戒律守護得很清淨,那麼小乘的戒律也應該守持得很清淨,所以說安住淨律儀,對大乘的這些律儀、戒律守護得很清淨,無論是從通達佛法的側面也好,還是修行佛法的側面也好,他都是一個合格的善知識。“善巧大乘義”我們可以理解爲上師的大乘觀點很純淨,因爲善巧大乘義的緣故;“安住淨律儀”,不單是他的見解,他的修行方面也是過關的,因爲能夠安住大乘清淨戒律的緣故。大乘的清淨戒律有十八條戒、二十條戒、四條根本戒等,實際只是一部分。因爲大乘的戒律分叁種: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種戒律歸納了所有大乘的修行,善知識能夠安住這樣的淨律儀,說明他的修行是合格的。本論中善知識的法相講了兩條。

  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講到具緣的合格善知識非常罕見,像續部中所開示的善知識非常難找。因爲上師、善知識雖然具足了佛功德,但因爲衆生或弟子福報欠缺的緣故,通過他的福報所示現的善知識,就不像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師等如此完美。如果衆生的福報深厚,顯現在衆生面前的上師、善知識,就顯得非常非常地完美。越往後衆生的福報越欠缺,跟隨衆生福報顯現的上師、善知識,在衆生眼中看起來就不太完美,或者我們想尋找一個非常完美的上師、善知識就找不到。所以,在《大圓滿前行》中講至少有一條上師、善知識必須要具足,那就是一定要具足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他就會有利他的意樂,如果有利他的意樂,他的所作所爲都會考慮衆生的利益,絕對不會害衆生,一定是想方設法地利益衆生。

  按照《入行論》的標准,上師的條件:一個是通達大乘的教義,第二必須要安住清淨的戒律。如果我們有幸依止了這樣一位上師,這是只是第一步。有時我們會想,反正我已經依止了上師、善知識,好像依止了上師,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依止了上師、善知識只是邁出修行的第一步,或者說已經開始准備修行了,我們修行已經有了一個最大的助緣;接下來我們要跟隨上師學習佛法,不僅僅是學習上師傳給我們的教法,而且還要學習上師身上很多菩薩道的精神,這就是我們平時講的言傳和身教。依止上師、善知識學習佛法的確非常重要,因爲上師給我們開示取舍的正道:怎樣發菩提心、怎樣修持殊勝的大乘佛法等。我們依止上師是從生起一個正見、兩個正見開始,到內心逐漸通達本來很陌生的大乘修法,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依止上師進行修行。我們依止上師之後,就知道上師在利益有情時,他的悲心是如何顯現的,度化衆生時,他是怎樣熱切地幫助衆生的,菩薩道的很多修法都會在具緣的、標准的上師、善知識身上找到完美的顯現。

  我們依止上師一方面是要學習菩薩道的教義,第二也要看上師怎樣爲我們示現菩薩道、菩薩行。所以依止一個標准的上師、善知識就有這些殊勝的必要。我們依止上師、善知識,除了學習言傳、身教之外,還要經常向上師祈禱,祈願上師的加持融入我們的心中,讓我們堅固大乘的菩提心,遣除修持大乘佛法的違緣,這是進一步依止上師時的另一層含義。

  “恒隨上師尊”:我們要恒時地跟隨上師尊。爲什麼要恒隨呢?因爲我們的習氣很重,流轉輪回的時間特別長。如果只是依止上師聽一、兩個法,或者只是依止兩、叁年時間,也許由于時間太短,無法掌握上師傳給我們的殊勝的精要,或者兩、叁年的時間當中還沒有真正地以上師的行爲爲標准,把我們的身語意調整到修習菩薩道的狀態當中。所以,由于我們依止上師的時間過短,修行的質量也不夠…

《《入菩薩行論》第5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