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54课

  《入菩萨行论》第54课

  今天继续学习“护持正知之方法”。“正知的前行”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第二个科判:

  壬二(一同趋入)分四:一、观察三门状态;二、观后当控制;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一同趋入可以理解为对身体、语言和心三门一同观察。即通过观察身体、语言、心而进入调心的状态。“一同趋入”可以从科判和颂词的意思如是理解。

  癸一(观察三门状态)分三:一、观察身体所做;二、观察心之动态;三、开许放松之时。

  科判讲了菩萨在修行、生活过程中应该如何约束身语意。我们要随时了知身语意的状态:何时处于修行状态,何时处于放松状态。总而言之,就如佛陀的教诲:修行不能堕于两边,而应该行于中道。中道有见解上、行为上和生活方面的中道。比如见解方面的中道:就是抛开极端的常见、断见,安住于中道;行为上的中道:既不能太散乱,也不能过于紧张,我们必须知道何时该紧,何时该松,松紧适度是行为方面的中道;生活方面的中道,就是不能过于奢侈,也不能过于贫穷,要远离这两端而行于中道。佛陀教育我们:身体的行为、说话、心态都不能走极端;修行、抉择正见等都不能极端,保持中道才符合修道的意义。

  所以,如外道过于苦行也不行;过于追求享受,把一切的意义都放在享受上,也不行。佛陀告诉我们,修行时如果处于两个极端,心会出现比较强烈的波动;如果处于中道,不管是身心,还是生活方式,都会处于相对比较平和的状态,心没有过多的波澜、动摇,有助于我们思维法义,安住在究竟的实相当中。这样的状态容易修行,容易了知一切现象的本质。所以,科判“观察三门状态”讲了很多菩萨应该做的行为法则,有些地方和小乘别解脱戒律的规定比较相近。通过学习颂词,我们慢慢了知了寂天菩萨如何阐述佛法的修行之道。

  子一、观察身体所做: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颂词讲了:在行走或坐的时候,眼睛应如何规范。“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我始终不应该放纵自己的眼睛,无意义地四处散漫张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我一定要下决心“恒常”地把自己的眼神垂眼往下看。目光在大概一米五到两米的距离,不能紧盯着自己的脚尖,也不能像到处扫射一样看得太远,这些都要注意。

  这样规范我们身体的行为到底有什么必要?有人认为,我是修心的,只要管好自己的心就可以了,至于身体和口都可以放纵。但实际上,佛眼和佛智所观察到的、所宣讲的并不像我们凡夫所想。佛陀一方面讲了调心很重要,另一方面讲了调伏身语也很重要。我们调伏心的时候,也要调伏自己的身、语,通过调伏身、语也能约束自己的心,二者之间就是这种关系。为此,要求我们的行为应该如理如法地行持中道义。

  作为一个佛弟子,为什么行为要如法?因为我们的行为和心有关联,通过观察外在的行为可以了知内心的想法,外在的行为都是受心所支配。如果我们行走时动作很大、眼睛到处散漫地观望,就说明自己的心很散乱。所以,外在的行为和内心有一定关系。

  作为一个大乘佛子必须要利益有情、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作为一个佛弟子,当然最好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不要伤害众生。众生看不到修行者的心,但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判断。虽然一个人不代表整个佛教,但有时一个修行者的行为可以代表佛法,一般人是看佛弟子的行为来判断你所行持的教义是好还是不好。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个佛弟子的威仪、行为如理如法,比较寂静、调柔的话,就容易让其他人心生好感和信心;如果看到这个人的行为很粗野,非常不如法,别人当然对你直接产生反感,也会对你所行持、所皈依的教法心生不满。我们的有些行为可能为别人种下了解脱的因,有些行为则可能毁坏了别人的善根。所以,为了保护他人的心相续,作为一个佛弟子有必要行为如理如法,不让别人心生反感。

  还有一个必要就是:身和心有关联。我们在走路时,如果眼睛四处张望,看的外境多,分别念就很多,分别念很多,内心就会产生很多不如法的心态。所以,为了有效地避免过多分别念的生起,佛陀在经典中对于眼神也有要求:走路时目光应该垂视前方一木轭许的距离,(木轭是套在牛头上的一种耕田工具,大约有一米到两米长。)不能看得太远,也不能紧盯脚尖。这样自己走路不会摔倒,还能够有效避免生起很多分别念。

  总而言之,这是配合身体、心的修法,如果我们看的对境少,分别念自然就少,分别念少就不会生起很多杂念乃至烦恼,它是调心的一种助缘和方便。

  为了避免无意义的恶习生起,为了我们更好的调心,也为了使其他人对修行者产生恭敬心。“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对我们调心、修行非常有意义。修行者的行为能够影响人,我们看到有些人入佛门的因缘,就是因为看到修行者的威仪非常寂静,生起信心从而趋入佛门。所以,我们要如是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眼神、目光方面做如是规定是很有必要的。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前面讲恒常垂眼向下看,但有时这种状态保持的时间过长了,眼睛容易疲劳。为了“苏息”我的眼睛,摆脱眼睛疲劳,就应该停下来“偶宜顾四方”,就是停下来休息,偶尔眺望四方。恰巧这时看到有人来,“正视道善来”,应该平和地正视他,温和地说声:“您好!”,就是“善来”的意思。

  颂词的前两句是松紧有度,因为长时间盯着前方走路容易疲劳,修行也不容易进步,所以,此时应该舒缓疲劳。按照要求,不能一边走一边四处看,应该先停下再向四面眺望。前面一直专心守护正念,短暂休息时,正念的力量还在发挥作用,眺望四方也不会严重影响修行。休息好之后,又继续观察自己的身语意行为。很多修行者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能够观察三门、安住当下,能够随时保持自己的正念。

  前面讲不能堕两边,不能漫无目的地四方观看,也不能紧盯一处导致修行退步。第三句、第四句“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是另外一层意思:如果恰巧在此时看到有人来了,应该怎么做?第一是正视,第二是道善来。正视就是眼睛应该平和正视对方,世间也是如此,如果你在听别人说话或者自己讲话时,最好看着对方的眼睛,别人就知道你在认真地听他讲,也说明你对此事比较重视。如果自己的眼睛游移不定,可能别人会误认为:你可能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或者正在打什么鬼主意,对你可能会比较警惕。此处“正视”就是以平和正视的方式对待对方;“道善来”就是和他打招呼。“善来”是古印度的一个规矩,看到有人来的时候就说“善来”。汉族人打招呼是说“您好”,“善来”就相当于说“您好”。上师的《注释》中讲,以前修行者也有打招呼的规矩。有些噶当派的修行者是说:生起善心了吗?有善梦吗?有些地方的人见面说:愿意三宝加被你;离开时说:愿莲花生大师加持你。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汉地的佛弟子打招呼喜欢说阿弥陀佛;告别时也说阿弥陀佛。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因为就在打招呼、送别的时候,互相说阿弥陀佛也能够增长善根、也是随念阿弥陀佛。总而言之,“善来”里面有很多内容。因为修行者除了内心当中要对别人有慈爱心,身语也应该表示慈爱。

  一般来讲,慈爱主要是心,但身和语会不会有慈爱的业?《前行》中引用佛经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就说明身、语、意都有表现慈爱的业。慈身业:比如此处说平和地正视对方,自己的身体很恭敬对方,表现出关爱、微笑的姿态等;慈语业:比如此处说:您好!阿弥陀佛!善来!愿你安乐!愿你离苦等;慈意业:就是内心当中愿对方真实离开轮回的痛苦,离开痛苦获得安乐。

  作为一个修行人,身语意都应尽量表现得温和,因为人们都喜欢和感觉亲切的人打交道。菩萨的发心是利益有情,内心当中如果非常慈爱众生,那么必定会在身语方面表现出来。经常修慈爱的人,整个人会散发出一种慈爱的气息,自然就有一种亲和力、凝聚力,很容易让对方心生安全感与好感。非常温和、慈心很深的人,不单是人很愿意接近,即便是动物遇到他也不会回避。

  比如在无著菩萨的传记当中,就是因为他的慈心修得非常好的缘故,所以在他修行的地方,狼等猛兽和兔子等食草动物都能够和平相处。猛兽见到菩萨能够生起慈心,强盗也被他的慈心所感化,继而心生善念,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因为菩萨慈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能够感染到对方。

  当然,对我们初学者来讲,也许还无法真正地产生如此强烈的慈心。但是如果我们心中真正地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而且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任何人,都很安乐地释放出一种善意的话,那么对方也应该能够感受得到。平时如果遇到很和善的人,我们马上就会很放松,觉得这是个好人,和他交往应该是非常愉悦的;但如果遇到一个凶神恶煞的人,我们对他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警惕感,觉得不安全,想赶快离他远一点。

  菩萨是以利益一切有情为目标的,想要利益对方,就不能把人吓得远远的;与对方有了距离感,很难做到直接的利益。所以如果我们表现得很柔和,经常说善语,就能够影响对方、感染对方,即便他不会马上对佛法生起信心并开始修学佛法,但至少他对修道的人会有好感。今生当中他也许暂时没有因缘,但是如果他对修行人、对修菩萨道的菩萨有好感的话,也会成为以后被菩萨摄受、利益的因。

  菩萨利益众生,并不是单单是度化因缘已经成熟…

《《入菩萨行论》第54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