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者完全不同。对一般的菩萨来讲,我们不能够以获得名利敬为目的,应该把自己的心放在利益众生或修持菩萨道上,这才是正确的如理作意。
“若欲差仆役”:如果想要差遣别人为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如理如法的安住。
“或欲人侍奉”:侍奉就是想要别人给自己洗脚,或让别人给自己端茶送水等。在没有生病或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只想自己过得舒服,以这种心态去差仆役,让人侍奉,这时都应该制止。作为菩萨来讲,这种想法不是利他的菩萨心,真正的菩萨应该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仆人,为众生服务。虽然有时没有能力,但的确是想一心一意地服务众生。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养尊处优,差仆役、要别人侍奉,从直接的角度讲是和菩萨道不相应,次要的过患是损自己的福报等。从因果角度讲,如果今生差遣别人,让人侍奉,因果不虚的缘故,后世自己必须受别人差遣或侍奉别人,这不是主要过患,主要的过患是它和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菩萨道不相应。所以,不管从一般的层次考虑。还是从究竟菩萨道的角度考虑,如果产生这种心态,就应该“如树而安住”。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如果我们在修道过程中生起了放弃利益他人、想要图自利的想法,这时如树应安住。
菩萨道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终极目标,这是原则和底线。当我们不想利益众生时,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非常严重的。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到菩萨道的真实意义,会觉得放弃利益众生也没什么,我又没有去伤害他、没有杀他、没有抢他,我只是不利益他,好像无所谓,但以佛菩萨的智慧眼看,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因为整个大乘道的核心始终是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以利益众生为手段,以利益众生为目的的。如果我们放弃了利他的思想,相当于从根本上放弃了整个大乘道。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也曾经提过:如果一个菩萨堕入无间地狱,这对菩萨来讲不是什么歧途,但菩萨生起了一个小乘心,换言之,他不想再利益众生了,产生了自己解脱的想法,这才是菩萨的大障碍。堕无间地狱不是大障碍,生起了自利心才是大障碍。菩萨的智慧和凡夫人的心态二者根本不同。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地学习菩萨的论典,根本不会仔细考虑,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反而认为自己破了小乘戒律很麻烦等等,其实犯了小乘戒律也有过患,但和自己放弃利他的思想行为比较起来,就不算是很严重的过患了。所以我们想要舍弃利他思想时,就是很危险的信号,所以说应“如树而安住”。
“或欲图己利”:想要放弃利益他众的思想,还是想追求自己的利益。“图己利”就是过度地贪图自己的利益,把贪图自己的利益作为核心,这样就不对。
当然,在修菩萨道的初期,我们发的长远心就是利益众生,但我们在发心时,还无法完全遮止利益自己的思想,这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总的出发点是利他,在此过程中偶尔生起自利的想法,因为不是从根本上抛弃利他,所以作为初学者来讲不是很大的过患。如果我们完全以自利作为究竟目标就很危险了,这样必须“如树而安住”,放弃利己的思想。有些注释把“图己力”解释为贪图弟子。
“因是欲语时”:可以与“图己力”和“弃他利”连在一起,如果自己有了想要放弃他利、想要自利的想法,想要宣说有关利己的语言时,“如树而安住”。
严格来讲我们的语言都要注意,不要轻言我不利益众生,我要以追求自利为主要目的等,因为我们的标准已逐渐上升到修菩萨道的标准。有时我们容易把这个标准混淆,比如刚进入佛门的人和已经开始修菩萨道的人,思想水平是不一样的。一个纯粹的世间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觉得人就应该为自已打算。即便在世间中再上升一个层次,也是要回报社会,利益他人的,尤其到了菩萨道阶段,思维方式和高度与一般不修大乘道的人完全不同。
由此观察:如果想要图己利,放弃利他,即便我们嘴里说出这样的语言,都会引来不好的种子。所以,平时要多说利他的语言,多说打击自利的语言。在《修心七要》中也有这样的教言,一方面我们要修持利他,打击自利,一方面语言上也要这样宣讲:我要放弃贪欲自己的心等。只要我们心中也想口中也说,就会在在处处提醒我们,在一天当中或一生中,主要的所作应该是以利他为主的。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颂词讲到了几个要点:第一个就是“不耐”,然后“懒”和“惧”,第四个就是“无耻”,第五“言无义”,第六是“亲友爱若生”。
第一:“不耐”,就是不能忍耐。不能忍耐有很多种:当别人打骂自己时不能忍耐;当我们在修法时或听闻正法时,天气太热或时间太长不能忍耐,觉得不耐烦;或学一部论学了很长时间还没有学完,这时有一种不忍耐;有时侯打坐很疲倦等,在修行时对正法方面的苦行不能忍耐;还有一种不耐,就是对于一些甚深的法义,比如:空性、广大利益众生等的思想、见解不能接受,不能忍耐,当我们产生各种不同的不忍耐时,要如树而住。就是我们要找对治,让自己的心抛弃不耐的过患,使其安住在忍耐的状态中。
第二:“懒”,就是懈怠懒惰。我们在修菩萨道时,有时是我们的心很懈怠,觉得很难生起想要求法的心,想要修法的心;有时是身体很懒惰,觉得身体没劲,懒洋洋的,每天放逸、懒散或者睡很长时间的懒觉等。
第三:“惧”,就是生起恐惧。对于修菩萨道很恐惧,觉得修菩萨道时间太长了,现在的众生巴不得今天发心明天就成佛,中间的过程觉得越短越好。听到修菩萨道中为了利益众生,甚至要布施自己的身体,布施自己所有的财富等,生起很大的恐惧心;或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要一直安住轮回,对此也生起很大的恐惧心等,如果生起这种恐怖就会导致自己想要从菩萨道中退失的过患,所以此时就要如树而安住。
第四:“无耻”,就是自己没有羞愧心没有耻辱心。因为相续中有知耻的心,当我们想要造恶业时,这种心态就会发生作用,阻止我们去做这件事情。但如果厚颜无耻,没有耻辱心,那么在坏事、做非法事情时,就会无所顾忌。所以,当我们想要犯戒律或想做非法事情时,知耻的心态很强就会有效地制止我们把不好想法付诸于实践。
第五:“言无义”,是指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有些人说话时废话连篇,不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一种方便善巧,而是自己很喜欢说废话,说没有意义的事情,东拉西扯很有兴趣。说废话一方面耽误很多修行时间,一方面就是嘴上说很多废话,说明内心中这种不好的分别念特别多。所以为什么菩萨道中要我们安住在如理作意,如果经常性地思维正念,安住在正念中,语言会受心支配,就很少说无有意义的话。所以当我们想要说无意语时就要如树而安住。
最后一种:“亲友爱若生”,我们对亲友有一些爱,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关键是不要很过份地贪爱。对一个菩萨来讲,如果对亲友过份贪爱,就很难想到要出离轮回;无法真正安住在实相的所缘当中;还会会引生强烈的偏袒心。菩萨的心,对一切众生应该是平等的,如果对亲友过份贪爱,自己发心的天平就会向亲友倾斜,做善法时也是偏袒于他们,反过来,对于其他无关的人,对于自己的怨敌,就不会愿他们得到利益,就不会对他们产生悲心了。
还有一种现象是爱得越深恨就越深,当然对此的理解很多。此处我们作亲友和怨敌理解:如果对亲友越贪爱,谁对亲友做伤害,我对这个人的仇恨就越大。由于自己特别贪爱、特别执著亲友,谁去碰他一根毫毛自己都是忍受不了的。所以我们如果对自方过份贪爱,就会导致对于敌方的过份嗔恨,此时自己的爱和恨就很分明。这种过度分明的爱和恨,并不符合修菩萨道的平等心,菩萨道中修平等心、修慈悲心时,是对一切众生平等地引发大悲心,但这时我们已经偏袒了,以此所生的大悲心肯定偏于友方,对于怨敌自己肯定不会管,或者不但不管,反而会因为自己过度贪爱亲友,可能会做出直接违背菩提心的行为:打击怨敌或发誓永远不度化怨敌等。
按照佛菩萨智慧眼来观察这种心态,其实很可笑,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亲友和怨敌本身是无常、不稳定的。我们在这一世中,对亲友非常执著,非常贪爱,如果从三世因果来看,今生贪爱的亲友非常可能是前世的怨敌;今生特别讨厌的怨敌,在后世中很可能变成亲友。所以,我们现在对亲友和怨敌如此严重的不公平,如果到后世时,假如有返观的可能,就会觉得当时自己的行为非常可笑。
亲友和怨敌就是不定的,是一种毫无稳定的无常状态。众生造了不同的业,自己造业,对方也造了业,通过各种业的混合,暂时性的缘起作用,一部份人暂时变成自己的亲友,一部份人暂时变成自己的怨敌。后一世中,再通过业的力量,通过缘起的力量,亲友和怨敌就相互转变了位置,以前的亲友变成怨敌,以前的怨敌变成亲友,或以现在和自己无关的陌生人进入到自己亲友团队中,自己亲友团队的人又转变到怨敌的阵营中,这本身就是很可笑的事情。
虽然现在认为我们对亲友应该非常疼爱,对怨敌应该实施打击,这种心态是很常见的,但如果我们不了知这种事物本身,而产生过度的贪爱,产生过度的嗔恨,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或从佛菩萨的高度来俯视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每一个心态、作意,都是不合理、不如法的,都是很可笑的。就好像几岁大的小孩的思维一样,有时我们觉得我们是成人,但从佛菩萨的高度来俯视我们的思想,看我们的言行,就像小孩子玩游戏一样没有一个定准。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以平等心看待亲友和怨敌呢?就是因为他们的角色不停地转换,不停地变化。不管任何人都曾做过自己的亲人,所以对他们应该平等地报恩、平等地看待、平等地生起大悲心,这是一个菩萨以智慧观察,智慧对待的方式。再看“亲友爱若生”,我们就理解了这个颂词的正确含义,如果没有理解这个颂词的背后思想,看起来好像菩萨道学来学去怎么连亲友的爱都要否定呢?我们对亲友、对父母、对人、对子女产生爱有什么不对呢?不是说对该爱的人要生起爱吗?但它也有前提的,过份的贪爱会使心态引发偏袒,过份偏袒的爱是利益对方还是伤害对方都不好说;对自己来讲,产生过份的贪爱对自己的修行到底有没有利呢?真正观察起来时也不好说。
所以,我们应该守持平等心,在发菩提心之前,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第一个修舍心就是要舍弃偏袒心,安住在平等舍的状态去产生悲心和喜心。所以,当我们产生过度贪爱自方的心态时,应该如树而安住。
这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57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