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58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敬顶礼呢?对佛菩萨。第一品中讲到,对一切应供之处都应该顶礼,通过顶礼可以有效地打击自己的傲慢心,可以与实相相应。

  就表面层次来看,顶礼可以积累资粮,消除我慢。当我们愿意顶礼的时候,实际上就表明了我们承认自己的低劣,认可所顶礼对境的功德。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无论所顶礼的对境是皈依境或佛陀,均是自我实相的一种投射;我们究竟实相的本性和所顶礼对境的本性是完全一致的,所顶礼和能顶礼的实相完全无二无别。一旦从内心深处认同了这种实相,便打破了自身与皈依境之间的对立,于是,连最细微的我执和傲慢也放下了。

  事实上,这个认同的过程即是相应的过程。为什么有时修加行会把顶礼放在上师瑜伽的修法中?上师瑜伽就是上师相应,怎样和上师相应呢?一方面是通过积累资粮、祈祷的方式来相应;而从最究竟来讲,则是对于我的自性和上师的自性、我的能顶礼和所顶礼,有一种深层次的认同。一旦通过观察完全消除了能取所取,消除了傲慢执著,这种顶礼便是安住实相的顶礼,和实相本身相应。因此“恭有礼”也是应该行持之事。

  第五,知惭。“知惭”往往和“有愧”放在一起,合称惭愧心。惭愧心很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会引发很大的过失;反之,就会避免罪业的产生。即便是产生了罪业,由于有惭愧心的缘故,也能够让罪业的影响力下降,变得不是很重。

  知惭有愧,前者是观待于自心,后者是观待于上师三宝、观待于他人为对境。比如说做了一个坏事,然后意识到作为一个修行人不应该这样做,开始反省自责,这即是惭。而对于所做之事,觉得对不起某人、会被别人看不起,或者为诸佛菩萨耻笑等等,这即是愧。

  第六,畏因果,即是对于因果法则的认同。这里侧重从“恶因引发恶果”的角度来讲。“畏”除了畏惧的含义之外,也可以表现为对因果法则生起深深认同,产生一种畏敬心。为什么因果在整个佛法当中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整个佛法的内容,就是从因果规律方面来开显一切万法本然的状态。可以说,整个佛法就是因果法则。

  世间人提到因果,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这只是整个因果法则中的一部分。一切万法,有因就会有果,所以因果法则也关系到众生如何流转还灭的问题。如四谛当中的苦谛和集谛,就是一对关于众生如何流转的因果关系。灭谛和道谛,则是众生如何还灭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整个修法是有因果关系的:如果你修的是小乘的因,就获得小乘果;你修的是大乘的因,就获得大乘的佛果;你发了利他心,将来就能利益众生……因正确,果就正确;因不正确,那就没有果;因的力度不够,果就延迟出现。这些全都是因果法则的体现。作为一个修行者,一定要深入地去思维因果不虚的道理,这样才能抓住修道的重点。

  发菩提心和成佛之间,是一种因果法则;犯了戒律就会影响修道,也是一个因果法则;行持十善业道就可以获得暂时的安乐;修菩提道就可以获得菩萨果或佛果,这些都是因果法则的起用。不管善法恶法、轮回还灭,都离不开因果的法则。

  世间的某种道德规范,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或者由于时间、环境的不同而可能发生改变,如东西方的道德规范便有所差异。但是,因果的规律并非一种道德规范的问题,它是一切万法的自然法则。因此,随顺因果的法则,就可以获得正确的因果。佛只是发现并宣说了一切万法的究竟法则,佛法就是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宣讲世间实相的一种教法。

  所以,对于因果法则一定要完全了知、通达,这样才能够在我们修法的过程当中产生一种畏敬的力量。随顺因果法则,就能够让众生安住在究竟的实相本体当中。

  第七,寂静,身语意三门处于寂静的状态。通过修持佛法、禅定等等,让我们的心安住在寂静中,心寂静则自然身体寂静、语言寂静。或者我们调和身体使之寂静,然后次第令语言寂静、心寂静。

  第八,勤予乐,精勤地给予众生快乐。当然,以佛的能力自然可以任运地利益有情,而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讲,则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有情的事情。比如在打坐的时候,观修施受法利益众生;或者在闻法的时候,发心为了利益众生而听法;乃至行持任何善法的时候,都如是发愿。通过内心的不断努力,不断巩固利益众生的心态。在现实生活当中,随自己的能力多少去做一些利益众生的行为,从而给予众生快乐。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作为一般的凡夫愚者来讲,彼此之间意愿不合是很正常的。但是遇到意愿不合,尤其是伤害我们的行为时,不要生起厌烦心,而应该思维这是烦恼所生,他们也是不由自主的。如是思维之后,我们应该满怀慈悯之心去对待对方,对待众生。

  “愚者意不合”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因对方伤害自己或者彼此意见不合而产生争执时,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厌烦心,很自然地想远离对方。无论是选择暂时性或究竟性的远离,总之不愿意和他再继续交往。

  从修持菩萨道的角度来讲,在我们修持慈悲心、修持善法的时候,即使家人等其他人不愿意、不合作,此时心中也不要生怨。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在利益有情的时候,想要发起向善的心,劝别人修学佛法,而对方根本不愿意听,这也是一个考验。寂天菩萨在此处告诉我们说,“心且莫生厌”,不要马上生起厌烦心,开始讨厌对方,不要马上抱怨“众生难度,菩萨道难修”,干脆就放弃利益众生了。我们还要继续生起慈爱心,为什么呢?“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对方之所以不配合自己、不愿意趋入善法,甚至伤害、辱骂我们,是因为被烦恼牵引而产生了害心。他本身也是不由自主的,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烦恼,所以引发颠倒迷乱的行为。我们这样思维之后,就会越发觉得他可怜,并对其产生更加深重的悲悯之心。这就是我们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应该修持、应该具足的一种非常贤善、清净的良好心态。如果没有具备这种心态,则需要通过对颂词的串习及修持使之具足,倘若已经具备,则需要令其稳固。

  作为菩萨而言,不应该稍遇挫折就打退堂鼓,马上就对对方产生厌烦心,不愿意利益对方,甚至都不愿意去理睬对方。菩萨应该有一种安忍的状态。想一想修安忍的对境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安忍对境吗?实际上是没有的。菩萨修苦行时安受苦忍或耐怨害忍,苦和怨害都应该是安忍的对境。为什么菩萨可以长时间地利益众生呢?为了调化一个众生,释迦牟尼佛甚至可以用几十万年的时间令其生起一念善心。菩萨之所以没有生厌烦心,是因为他一想到众生被烦恼所控制不由自主,就觉得应该打消其烦恼心,令其产生善心。有了这样的修法,菩萨就可以锲而不舍地度化众生。因此,我们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不能只看短期的效果,应该发长远的心,不要觉得已经试过几次对方都不听我的,然后干脆就放弃了。如果几次尝试之后还是没有结果,我们不妨暂时放一放,过段时间再去努力,不间断地努力。这辈子不行,下一世再努力。有了这种长远之心,应该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菩萨在调化众生的时候,如果每个众生都很听话,度化起来也很方便,这样还显示不出菩萨的慈爱心有多广大。菩萨不共于一般众生之处,就在于对那些与自己尤其不合的、很难调化的人,有一种不同寻常的耐心,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慈悲心。

  我们真是很难想象:佛菩萨或上师为了调化我们,到底在轮回中追寻我们转了多少世。如果今生没有成功,我们投生到哪里,上师就会跟着我们去到哪里,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宣讲正法,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让我们生起善心;第二世如果再不成功,我们又开始流转,佛菩萨或上师善知识就又跟随我们去投生……

  我们现在终于能够有机缘学习《入行论》,对菩萨道生起了信心,真正准备开始修学菩提心、菩萨道了,这一点点善心都是佛菩萨在多生累世中一点点帮助我们生起的,我们才获得了对佛法的稳固信心。那么,我们对于其他众生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只有这样做才能报答佛菩萨和上师对我们的恩德。修学菩萨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单单是我们自己修学佛法时要有长远之心,利益有情也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心。在《中观四百论》中,圣天菩萨通过比喻来宣讲修学菩萨行之心态,其中有一段颂词是:“如母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悯恶者。”前两句是比喻:比如一个母亲有五个儿子,那么她最疼爱的是哪个儿子呢?她最疼爱的是这个生病的儿子。尽管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很可爱、很优秀,但是如果一个儿子生病了,那么母亲的注意力、慈爱心肯定是大部分放在病儿上面。如同母亲对待病儿的态度一样,菩萨的慈悲心特意悲悯造恶的人,尤其是那些与其不合、令人厌烦、非常顽固、无法调化的人。

  菩萨对一切众生就像母亲对儿子一样都很慈爱,但是对于这个“病儿”——“恶者”,尤为疼爱。最慈悲的就是那些相续很恶劣、造大罪的人。比较而言,我们与菩萨就相差甚远,我们往往对听话的人很慈爱,而对一些恶者比如:破戒的人、调化不了的人、诽谤佛法的人是很痛恨的,这样就颠倒了。

  圣天菩萨为什么要讲这个颂词呢?如果一个人很好调顺,上师讲什么都能照做,这样的话基本可以独自修行了,不是那么难度化。而对于那些无法度化、不能进佛门的人,则是菩萨最担心也最用心的。因此,菩萨会经常为他们发愿,经常赐予加持,经常用很多方便去引导,让他们慢慢地趋向于正法。所以说,“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后面的颂词还会讲:“一切有情心,佛亦难取悦。”连释迦牟尼佛都没有办法完全满足一切众生的想法,寂天菩萨说:何况像我呢?怎么能够满足众生的想法?

  因此,让所有众生都和我的想法一致——我现在学佛,让亲友也学佛、让众生都学佛,想法非常好,但实际上每个众生的根基、意乐、福报都不一样,一下子让所有众生听你的话很困难。但即便是“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应该想到他是被烦恼牵引而不自主地产生和你对立的心态和行为。最关键就是这个“思已应怀慈”,思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对他不要产生厌烦心、抛弃的心,而应该对他更加慈爱,这是寂天菩萨告诉我们的。

  刚才引用圣天菩萨的颂词阐述的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多思考这方面的意义,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制止我们遇到挫折时对众生所生的厌烦心,我们的发心要依靠众生,修菩萨道要依靠众生,整个大乘道都要依靠众生。如果我们对众生生起了厌烦心,可想而知,这对我们修习大乘道是一种很大的障碍,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这也是寂天菩萨很担心的地方。为了不让我们对众生产生厌烦心,菩萨用了很多教言来引导我们。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这段颂词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为了自己和一切有情,应该做利益的事情而不犯罪业,“利行”可以理解成修持善法,“不犯罪”可以理解成不造恶业,不单自己不造恶业,也应该想方设法地引导众生,给他讲道理或佛法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尽量制止自他不要去犯罪业。在这个基础上,更要以一切诸法如梦如幻的观想,了知一切万法皆是幻化来恒常守护菩提心或者菩萨戒。

  上师在讲记中提到,佛陀在经典中讲:什么是佛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法”。在这段颂词当中:“诸恶莫作”即为不犯罪,为自己和一切有情都不犯罪;“众善奉行”就是利行,为一切自他有情做一切的善法;“自净其意”、“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这个“意”我们可以理解成菩提心,一种清净的心,通过菩提心的方式来清净我们自私自利的心,染污的心;“是诸佛法”:一切佛法都是通过这方面来体现的。

  因此,我们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如果从小乘角度来讲,主要是自己一个人修行,修行的时候不能犯罪业。自己要修善法,通过无我空性来自净其意,这就是一切佛法的修法。那么,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自及有情”指一切有情,不但自己要不犯罪、修善法,还要帮助众生不犯罪、修善法;不但自己要“恒常守此意”,也要帮助众生以幻化观来守此意。“以幻化观”,实际上是宣讲了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实相和空性相对应的观想方法,是一种修法。如果真正能够了知一切万法如梦如幻,那么,就可以恒常地守护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心而不失坏。

  麦彭仁波切在《大乘经庄严论》的注释中曾经有一段针对菩萨的教言:在引导大乘佛弟子的时候,轮回痛苦不能讲得太多,当然也并非不让众生知道轮回的痛苦,如果讲得太多了,菩萨有可能厌恶轮回。他会想:轮回既然这么苦,就要赶快逃离。在想赶快逃离轮回的心态中,他有可能就无法兼顾众生了,有可能放弃利益众生的想法,既然这样怎么办呢?

  麦彭仁波切说:要多讲如梦如幻。痛苦、轮回是如梦如幻的,一切众生也是如梦如幻的。如此,初学的菩萨便可以了知,一切都是幻化的,并不真实。轮回中所谓的痛苦与过患,实际上都是因缘的暂时显现,既然是因缘显现,就无有自性,对于幻化的轮回就有一种可以长住下去的观念基础。既然是幻化的,我们就可以长住,可以帮助众生。如果讲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并一直强调轮回如何痛苦而不讲如梦如幻,大乘菩萨有可能就想很快地从轮回当中逃离而进入小乘道。

  因此,祖师在传承中讲这些问题,的确是有甚深密意的。我们平时也要思维轮回的过患,这是让我们产生利益众生想法的来源。通过观修轮回过患,了知众生如何痛苦的状况,我们才会发心利益他们。而在这个基础上,更要知道这一切是幻化的,幻化的痛苦不存在实有的自性。了知这一点之后,菩萨的心量就越来越大,可以包容一切众生,发起利益一切有情的思想,也可以长时间地安住在轮回当中。

  所以,以幻化观来守此意,的确是大乘的很重要的一个修法。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平时应该多了解一些如梦如幻的观点,尤其后面学到《入行论》第九品智慧品的时候,会讲万法的空性,讲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的观点。了知一切万法都是幻化之后,我们的心就不会太执著。如果一个实有的众生,进入实有的轮回,去度化很难度化的实有众生,而且要在实有的轮回中一直呆下去,无法自我解脱的话,这样就会非常痛苦。如果了知一切都是因缘的暂时显现,就不会再有惧怕轮回的思想了。这时就可以帮助初学菩萨稳固菩提心,恒常守护菩提心的意乐,这方面相当重要。今天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58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