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59课
今天继续学习如何修持菩提心的精要窍诀。
《入菩萨行论》分十品,第四、第五品是宣说受持菩萨戒之后如何来护持。第四品是通过不放逸的方式,第五品是通过安住正知正念和调心的途径来护持。
子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分二:一、思维暇满难得;二、已得当取实义。
此科判讲的是“修未如是行之对治”。前面两个科判第一是要制止非法之事,第二是要行持如理之事,就是如是应断除非法、行持善法。假如我们没有如理地断除恶业、修持善法,应如何对治呢?窍诀就是“思维暇满难得”、“已得当取实义”。
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式对治?假如没有认真修法,就不会认识到暇满难得,以及修持正法的殊胜性和珍贵机缘。思维暇满难得后就应用这样的人身来行持正法。行持正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要断除非法的恶业,第二要行持顺缘的善业。通过“思维暇满难得”和“已得当取实义”,了知其真实意义后,如是行持对治,让我们的内心真正能够安住在行持善法、断除非法的状态中。
丑一、思维暇满难得:
“思维暇满难得”的意义出现很多次,但场合不同。有的通过菩提心的所依侧面来讲,有的从修持菩提心的顺缘方面来讲,此处主要宣讲如果没有行持修善断恶的话,应该通过思维暇满难得进行对治,核心意义是放在对治如是的过患上,让我们调整修行的状态。所以和前面并不重复也不矛盾。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我应该再三地思维:经历很多劫后才获得暇满人身和修法的机缘,此时应该守持暇满难得的心,经常忆念暇满难得,或者说应该守持如意宝般的菩提心,不管遇到什么障碍与违缘,力求我的心犹如须弥山王一样如如不动。
下面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我应该再三地思维呢?平时我们在学习世间知识时,尤其是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会发现:单单看一遍、听一遍,或者思维一、两遍的话,其深遂的含义是无法被认知的,如果对这个问题再三思维,里面的意义就会浮现出来,被我们的心领悟到。世间也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当对一本书或者某个观点再三地思维,它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百遍”是形容词,可以是一百多遍,几十遍,说明反复的意思。
我们在学习解脱轮回而使众生成佛之道的佛法时,因其意义深邃(体现在我们平时没有熟悉这种智慧思维的模式),我们习惯了自私自利等烦恼性的思维方法,所以对这种模式很陌生,或者它隐藏在我们心的深处,很难被发现,所以要再三地去观察和思维。
在不同的经论中,提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圆满前行》和《广论》通过比喻或分析因、本体等思维暇满,我们缘这些提示反复观察、思维后,暇满难得的意义就会在我们相续中浮现出来,并不是我们发现了一个更新的暇满,而是佛陀或高僧大德宣讲暇满难得的意义本身就已经非常明确和完备了,并没有什么要更新的、补充的、增加的,只是我们的心和思维对此需要由浅至深的理解过程,或者逐渐广大的了解过程。再三思维主要是针对我们能思维的心,了解其本身的含义,遣除疑惑或不合理的想法后,就可以真实地、准确地来理解暇满的含义,也就是说暇满难得的修法在整个修菩萨道的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方式让我们精进,让我们努力去获得一种人身的实义,所以必须要再三思维。
通过思维之后,我们在某时会有一种豁然醒悟的感觉,再回头看意义时就会发现:其实现在所领会到的法义就在这颂词里或注释中,或者以前上师仁波切早就讲过,为什么以前没有领悟到呢?这就说明我们思维的力度不够。
以前有些大德在真实证悟实相(此处证悟不是说通过思维理解而生起定解)时,发现原来实相就在这里,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为什么以前每天接触就没有发现呢?他们也会有这样的感慨。所以说无我的状态、心的实相虽然一直跟随着我们,从来不曾离开过我们,但我们就是视而不见,就是没有办法发现它,这就是我们的修行力度、认知度不够深、不够强,当因缘具足证悟后,我们就发现所谓的实相不是以前没有,现在重新获得一个,而是一切万法的实相本来就是在这里,只不过以前没有领悟到而已。
由此可知,经典中为我们宣讲阐释的佛法甚深意义,比如暇满的深义本身一直就在这儿,只是我们没有再三地去深入观察、思维就发现不了,所以这也是佛法要再三学习、思维的必要性。我们的分别念和智慧必须要缘正确的途径,反复去观察、磨练后才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领悟到它的究竟和佛陀讲到的真实的本意,而不是跟随自己的分别念去理解所谓的含义。
“历劫得暇满”,就是说人身不是随便就能够获得的,而是经历很多劫后才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得人身的次数会很多,但哪一世都没有像这世对佛法有兴趣,真正想去行持。以前也许遇到过佛法曾经有兴趣,但只是结了个缘;或者以赶时髦的心态:别人都在学,我也学一点。现在如果真实产生了想要深入理解佛法,并发愿从现在开始生生世世不远离或想要实证它的决心,这种念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暇满人身不只是获得人身,有无暇和圆满两方面。圆满有自圆满,他圆满。其中自己要生信心,不能有邪见,就说明自己对修学佛法的确不是冲动,而是前所未有的欲求,这就是真实获得了暇满人身。有这样的人身才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所以想真实行持善法的人身,实际上是在很多劫中第一次获得,现在想要迫切行持佛法的人身就有可能很快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因为有了真实修持解脱道动力的缘故。
为什么说“历劫得圆满”?前面从因、本体、比喻、数量等都做过一些分析。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也讲了个比喻,在野外旅行时,煮茶需要具足很多因缘。比如生火就必须要有生火的工具、、干柴、树枝、水和茶叶、锅,还要懂得如何在野外生火,所有的因缘都具足了,才可以烧茶。如果某个因缘不具足或者具足了90%的因缘,也是没有办法成办的。所以从这个的比喻来看,一件事情的成办并圆满,需要很多因缘同时具足。
同理,暇满的人身也一样,必须很多因缘同时具足,这样才会获得具有修持佛法的强烈心态的人身。难得的原因是:这些因缘在同一个时间中全部具足很难办到。在多生累劫中,我们或者具足了其中的一两样因缘,或者所有的因缘都不具足,或者大部分因缘具足,就是没有办法成为合格的法器。现在所有因缘终于同时具足了,得到这样的人身和修法的资粮或者修法愿望后,我们要善加利用,再三地思维这种难得,把所有的问题都想清楚,就会发现现在具足这个因缘的确太不容易了。
世间人说中彩票的机率很低,夏天被雷击的概率也非常低,这些都是因为因缘很难具足。获得暇满人身要比这些困难无数倍,这也是我们历劫没有获得修法身份的原因,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就必须要再三地思维:这么低机率的事情我真正遇到了,这绝对不是运气好,或者说恰好遇到这个情况,而是以前的因缘具足。按照有些教言中讲,应该非常地欢喜:这么难得居然被我碰到了,是不是做梦啊?有的人得知中了几百万、几千万大奖时,刚开始都不太相信是真的,要过一段时间才慢慢确认是真的,同样,我们获得了暇满的人身,以前没有思维过它的重要性,现在通过思维确认它这么殊胜,应该非常高兴、欢喜,同时还要进一步计划怎样使用;就像中了大奖后,激动过后就开始为这笔钱怎样使用、增值而认真计划;同样,获得这么难得暇满的人身也应该计划怎么使用分配,用在世间琐事方面需要多少;用在修法方面需要多少,尽量把这个人身的意义和价值达到最大化。
再三思维这些问题后,我们的心就越来越趋向于正法,不愿认真修法的思想就会越来越少,就会去修持善法,断除非法,这就和前面科判所讲断非法和行持应理之事的意义完全相符。
“故应持此心”:对暇满难得经过思考理解透彻之后,就应该发誓言并如是地行持。我现在应该守持暇满难得的心,经常性地思维、忆念才能鞭策我行持殊胜的善法。这里的“此心”也可以理解为菩提心,我们在暇满难得人身的基础上发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应该再再守持这颗心,或者守持向善的心、对治的心。
“不动如须弥”:为什么叫不动呢?因为在修持佛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违缘,有些来自于外部,比如有人让你不学佛法,使你退失;很多人让你做非法无意义的事情,让你空度岁月;还有来自于身心的疾病,使得向善的决心减弱;还有来自家庭阻力、来自内心突然产生的分别念,觉得修持佛法没有真实的意义而退失。在修法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诸如此类的违品,我们就应该战胜它,怎么样战胜它?通过思维暇满难得,了知其重大意义,当不能空耗这个暇满人身的这种定解生起之后,即使在平时修行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障碍时,我们都可以如如不动。怎么如如不动呢?修法的决心如如不动,利益众生的决心如如不动。只有生起这样境界时,我们才不会被修行和生活中的违缘所打倒。
我们观察可知,已经成为欲界众生,生在五浊恶世,不可能避免身心以及内、外各种违缘,既然没办法避免,怎样去面对呢?要么被它击倒,要么可以通过一种方式去战胜它。此处颂词告诉我们,如果能够再三思维、理解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就可以守持心如如不动,不被违缘所击倒。因为获得暇满人身修行佛法的意义非常巨大,和这个重大的意义相比,生活和修行中的违缘障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我们就有了能够真正能战胜它的定解和境界。
“不动如须弥”:须弥山非常稳固,不管大中小的风都没办法伤害到它,所以我们修行佛法的心也应该像须弥山王一样,不管遇到大中小的违缘,或者来自亲戚的违缘、来自怨敌的违缘,我们都能够面对和制服,让自己…
《《入菩萨行论》第59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