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正地安住在正知正念中,这些都是通过思维暇满人身难得而做到的对治。
丑二(已得当取实义)分二:一、身体无有所贪精华;二、依身当修法。
“已得当取实义”是指已经获得人身,应获取它的真实义,有意义的事情必须要多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必须斩断它。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身体无有所贪精华,要用人身去修持善法会有违缘和违品,也会有同品和顺缘。违缘是什么呢?当我们获得人身之后有可能会过度贪著身体,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身体的享受上,贪著身体是我们利用身体修道的障碍,必须要排除这个违缘,这是第一个科判所讲的遣除对身体的过度贪执。第二个科判是说,排除这个违缘之后,应该合理地使用这个身体,依靠身体修持佛法。此处讲到一个中道之意义,通过学习颂词就能发现不论是佛陀还是寂天论师,的确都是在宣讲一个中道的意义:即怎样合理看待身体,对此做了精辟而殊胜的诠释。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按照印度和西藏的规矩,人死了之后,大多数都是天葬。天葬时,贪食腐肉的秃鹰等争先恐后地来扯夺我的尸体,如果那时对于尸体被秃鹰扯夺没有什么不高兴的,那为什么现在这么爱惜这个身体呢?
寂天论师是印度人,在印度绝大多数人死了之后都采用天葬,把尸体抬到尸陀林中,直接抛在地面上,任由秃鹫、狼、狐狸和野狗等食用尸体上的肉,这就是天藏。西藏的天葬是在山上或山坡上用刀子把人的尸体切开,一大群秃鹰蜂拥而上,首先把外面肉吃得精光,然后天葬师再用铁锤把骨头敲开,老鹰再把这些骨头全部吃掉,十几分钟之后,尸体基本就被吃得干干净净,看过天葬的人都知道,在天葬场,秃鹰等非常厉害地争来扯去吃尸体。死的时候,这么多老鹰摧残你的身体,如果真正对身体很爱惜的话,那个时候也应该爱惜,因为毕竟也是你的身体,如果那个时候你觉得不经意,没有什么不高兴的,那为什么现在这么爱惜呢?此处颂词就讲到了不要爱惜人身。
前面科判当中讲到暇满人身非常难得,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难得,并讲到它无与伦比的重要性,现在紧接着就说,我们不要贪著身体,不要爱惜这个身体,二者有没有矛盾的地方呢?实际上这里绝对不可能矛盾。“身体无有所贪精华”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是在给我们传递一种什么信息?因为很多人不能够修持正法,主要就是因为贪著身体。贪著的方式有很多,有些人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购买装饰身体的物品,如花时间逛街买各式各样的衣服,首先要去看,看了之后再试穿,试穿之后再购买,买回来之后就开始穿,而且一套不够,要买两套三套。还有人花很多时间在饰品上、化妆上、发型上,也就是在身体上浪费的时间非常多,这是一种贪著的方式。另外还有一些人就贪著怎么吃,怎么保养身体,也花费很多时间,而且不单单花费时间,还伤害其它众生造恶业。还有些是因为过度贪爱身体,所以让他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去修行,如要磕十万大头,闻思法义、打坐修行等,就觉得我要保护身体,身体太累了,受不了就不修行了。有些人过度在意自己的身体,过度贪著身体,就无法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行持善法。这些情况都是因为过于爱执、在意自己的身体所导致的。所以我们造了很多恶业,没办法如理如实地修持善业,没办法高质量、高密度、大强度地行持正法,很多原因就是因为对身体过于贪执,不愿意让身体为了修法受苦而导致的。
怎样才能让众生从贪执身体中摆脱出来,把心思放在合理善巧使用身体修行正法上面,佛陀专门宣讲了最有力的教法,告诫我们实际上身体没有什么可贪著的。此处这个颂词的意思是:在你死后,对于秃鹰扯夺身体你不经意的话,那么现在对身体也不应该经意,不应该过度地爱惜;如果现在对身体非常在意非常爱惜的话,那么在死的时候,也应该对身体很在意。为什么活着的时候对身体非常在意,死的时候不在意呢?通过智慧来观察分析会发现,这是不合道理的。
此处使用了佛法中经常使用的推理方法——同等理。活着的身体是我的身体,死了之后的身体也是我的身体,同样都是我的身体,为何活着的时候非常爱惜,而死了之后,被秃鹰食用身肉却毫不在意呢?不应这样。如果认为因为活着身体是我的,但死后身体不属于我,所以说我可以放弃、不在意身体。这说明身体和心是分开的,死后心识离开身体,不再认为这是我的身体了,所以不再执著它,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也对,但也暴露出另外一个问题:身和心是分开的,是别别的,既然死后是分开的,那么现在身体和心也应该是分开的,如果是这样,我们对于别别他体的身体,就不应该这么爱惜,不应该这么执著。
这个颂词的重点是说:如果死了之后不在意身体,那么活着的时候也应该不在意;如果活着的时候很在意,死的时候也应该在意。通过分析和观察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不应该太在意身体。我们在讲解后半部分时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死了之后不在意身体呢?因为身体不再是我的了,或说我的心抛弃这个身体了,或说身心分离了,所以死了之后,无论秃鹰狐狸再怎么扯夺尸体,我都不会在意,此处涉及到身心各别、可以分离的问题。
紧接着这个话题进一步讨论。下面颂词的重点放在身心是他体的侧面上,如果身心是他体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既然身心是他体的,我们就不应该过度执著身体。
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颂词进一步分析我们不应该对这个身体过度执著。前面已经讲了,一般人对身体过度贪著,就无法如理如实地修持佛法。因为这个问题相当严重,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一个对治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观想,可以有效地打破我们对身体的执著。我们要知道佛陀讲这段话的意趣是什么,一般凡夫人的思维容易钻牛角尖,堕入两边。假如没和我们说不贪身,我们就过度执著身体;假如说不要执著身体,又马上堕入另外一个极端,开始过度地自虐身体,自残身体,那也不对。佛陀告诉我们要平息这种过度的执著,绝对没有说:既然身体如此肮脏污秽,就干脆自虐、残害它。此处体现了中道的意义,对人身不能过度贪著,但也绝对不能过度摧残,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意汝与此身,何故执且护”和前面“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结合来看,表现方式有一点戏剧化,把一颗心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属于智慧型的,代表佛菩萨的智慧,代表正知正念的合理思维,是一种如理作意。另外一部分是非理作意,就是以前过度执著身体的心态。同样都是自己的一颗心,但分成两个部分,通过自问和探讨的方式让我们了知实相,了知过度贪著身体的种种不如法之处。
“意汝与此身,何故执且护”,是用如理作意的智慧的心去问妄执的心:“妄执的心,愚痴的意识呀,你对这个身体为什么这么执著而且如是去护持它呢?”“汝彼既各别”,“汝”是指心识,“彼”是指身体,身体和心既然是别别分开的他体,“于汝何所需”,对你来讲有什么样过度的需求呢?为什么要这么过度地保护它呢?有什么必要性去守护执著它呢?
这种手法在世间和佛法中经常会遇到。比如有些影视作品或其它的文字作品当中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如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同一个人穿白衣服和黑衣服进行辩论,白衣服表示正面的自己,黑衣服表示负面的自己,通过二者相互辩论,揭示真相或表现内心当中激烈斗争的状况;有的是把正面的想法表现成有翅膀有光环的天使的形象,负面的或罪恶的想法则表现成恶魔的形象——披着黑斗蓬、面目狰狞手、持三叉戟,以二者之间的争辩来说明善恶心态之间的较量。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也是幻化出另外一个悲心,采用把心一分为二的方式,通过悲心的上师教诲自私心的弟子,通过这种教诲过程让我们了悟真实义。
此处也是一样,把一颗心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智慧型,一种是愚痴型。通过智慧型的心来宣说教言,此处教言虽然是寂天菩萨宣说的,但也代表了我们如理思维、如理作意的心。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应该守持智慧型的如理如法的状态。
(刚开始看这个颂词的时侯也许觉得好像没什么意义,或者觉得意义很牵强,说服不了自已,但是分析一下就很清楚。在佛经和论典当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看表面意思就会觉得很牵强,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讲也不敢反驳,但有时侯内心还是会觉得这个颂词是不是说不过去啊?是不是太勉强?能不能说服别人呢?有时会觉得非常疑惑。但如果我们通过注释等各样方式来分析解答和剖析的时侯,就会觉得原来这里的意思是很深刻的。)
寂天菩萨不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这里有个前提:在寂天菩萨等大智者写的如《入行论》、《入中论》以及很多与人辩论的论典中,有时觉得他们讲得很简单,但我们要花很多力气才能理解。这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古人的烦恼比现代人少,智慧较敏锐,稍微讲一下就能够懂得真实含义;还有一方面,那些和外道辩论的论典,因为对方也是有智慧的人,所以稍微讲一下就能够理解。但是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讲,就必须要深入分析观察,才能知道寂天菩萨是从哪个角度讲的。佛法理论绝对是圆满无误的观点,只不过我们不去分析思维可能就领会不到个中含义。)
现在我们分析:为什么说身心是他体的,我们就不能够去保护它?首先要通过分析得出身心是不是他体,怎样了知身心是他体呢?上师在讲记当中从因、本体和果三个方面观察得出结论。
首先二者的因不一样:身体是血肉之躯,属于一种物质,是通过无分微尘逐渐累积显现一个粗大的血肉之躯,所以它的因是来自于物质。心是来自于什么呢?心的因并不是物质,它的同类因是通过心识不断迁流,前一刹那的心产生后一刹那的心,这一世的心…
《《入菩萨行论》第59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