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61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講記當中講,“去”就是趨向于彼岸。我們修持解脫道,修持菩薩道,依靠身體積累很多的資糧,所以它是趨向成佛彼岸的所依。在經論當中講到,衆多身體中,人的身體最爲寶貴,最適合于修持菩薩道,所以我們必須要善巧地使用種身體,比如用眼根、耳根、意根等來進行修法,讓身體頂禮、供養、打坐、聽法等積累很多資糧。這一世我們要依靠身體,下一世還要依靠身體,再下一世依然要依靠身體,在一世世借助身體修道的過程當中,我們成佛的資糧一點一滴地逐漸得到圓滿,最終顯現正等正覺的果位。獲得佛果時具足叁十二妙相、八十隨行好,觀察可知:這些功德都是無數世借助身體爲所依積累的,一世世逐漸舍棄無數身體後得到的,不是依靠具體哪一世的身體,不是最後的身體,也不是第一個身體,而是這一世當中依靠這個身體做了善法,然後把它舍棄了,再依靠下一個身體做善法,之後又把它舍棄……這樣舍棄無數次身體之後,最後我們的功德資糧得以圓滿。所以身體是終究要舍棄的自性,也是所依的本體。所以身體是趨向于菩提道的所依。

  “來”是說我們成佛之後再回娑婆利益有情,也要依靠這個身體。雖然我們已經修成了佛的叁十二種妙相,八十隨行好,但顯現在衆生面前時,還是要用與有情一樣的身體來利益他們。如果佛在利益衆生時,不以衆生的身相出現的話,衆生沒辦法接受他的種種修道的理念,只有顯現和衆生一樣的身體、語言等,加入到衆生的團體,這樣衆生才能夠接受他的教法。

  所以,不管去和來,這個身體都有作用,它是我們積累資糧、修行正法的所依。

  “爲辦有情利,修成如意身”這句頌詞可以連起來看,也可以分開看。連起來看可以這樣理解:爲了成辦有情的利益,我要依靠這個身體修行,最終得到像佛一樣的身體;分開來看,“爲辦有情利”,依靠身體我來成辦有情的利益。比如身體可做放生,通過放生利益衆生;可以講法,通過講法利益衆生;身體可以跑來跑去,爲衆生成辦很多利益……所以成辦有情的利益也是以身體爲所依。“修成如意身”:最後我們修成佛陀的身體。以當下我們的身體來積累資糧,清淨罪業,逐漸獲得佛的如意身。

  我們的身體是通過相續中的業感召的。造善業就能感召比較善妙的身體,引業是善業,就可以讓我們得到善趣的身體。再進行修行,業逐漸變成了解脫道的業,身體隨著業的轉變逐漸清淨,當相續當中成佛的業圓滿後,這個身體會轉變成佛的身體。這是通過內心相連的業不斷地轉變,最後趨向于圓滿的。

  爲什麼說佛的身體是如意之身呢?佛的本體是無生無滅、無形無相的法身,不存在變化、不存在幻滅的自性。但在利益衆生時,針對菩薩,佛陀會顯現殊勝報身的形相——相好、恒常、光明熠熠;如果是利益一般的凡夫衆生,佛陀會顯爲化身的形相——如在印度降生的釋迦牟尼佛。化身也具有無量無邊的相好功德,也具有放光等利益。我們看佛陀的傳記,公案中有這樣的描繪:佛陀以“百福莊嚴的手臂”給人摩頂,(“百福莊嚴”的原因是以前修了很多很多的福德。)能消除衆生身體的種種痛苦,加持他們,使他們身心愉悅。佛陀的身體是如意之身,其本體是遠離生、老、病、死,沒有一切衰損的身體。從自利的角度來講,就是身心如意的自性;從利他的角度來講,是任運自成的自性,佛陀利益有情的能力是任運自成的。不管是利益衆生,還是最終成就如意之身,都是通過不斷地修持才可以達到目標。

  既然得到這個身體,我們就要去除緣身體産生的一些不必要的妄念和雜念,必須要正確理解身體對修行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通過思維這些道理,我們就可以保持正確的中道思想,用身體來修持殊勝正法,盡量不要閑置身體,更不要用身體來造惡業,也不要用身體做自私自利的小善業。而應該通過修持,使它趨向于利他,做到最大利益的使用。這就是學習這段文字給我們的啓迪和開示。

  下面我們講第叁個科判:

  癸叁(控製後作修心之行)分叁:一、切行爲中當具正知;二、主要宣說修心;叁、淨除成爲心之障礙。

  前面講了我們要控製身體和心,怎樣修持對治,做一些調控後,再怎樣做修心之行。

  子一(一切行爲中當具正知)分四:一、總說一切時分所做之行;二、尤其趨入善法之行;叁、斷除成爲世間不信之行;四、護持睡眠對境之理。

  第一、“總說一切時分所做之行”:是說在一切時分中我們必須要觀察身、語、意,不如法的行爲應該舍棄,如法的行爲應該力行;

  第二、“尤其趨入善法之行”:尤其趨入善法的這些行爲;

  第叁、“斷除成爲世間不信之行”:斷除令世間不生信心的行爲,雖然它不像殺生、偷盜直接傷害衆生,但不調柔、不寂靜的行爲,會令世間人不生信心,所以我們必須要斷除有失威儀的種種行爲;

  第四、“護持睡眠對境之理”:是指我們睡眠時,應安住正念入眠,這樣不僅白天的一切修行都成爲積累資糧的方便,即使夜晚睡覺也變成有利益。

  醜一(總說一切時分所作之行)分叁:一、平時行爲寂靜;二、必定隨順他衆;叁、善行自己之事。

  寅一、平時行爲寂靜;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顔,

  平息怒紋眉,衆友正實語。

  我們應該自主自己的身心,要恒常地露出笑顔,平息憤怒、不高興的表情,與共同發心利益衆生的道友宣講真實利益衆生的語言。

  前面是通過修行讓自己的身心自在、自主,如果不修行,我們的身心會隨分別念、煩惱而無法主宰。主宰身心是什麼意思?就是指修行正法、修持菩薩道時我們要堪能,要能自主、自在。佛陀是身心自在者,一些大成就者也是身心自在者,現在我們也要通過各種方法、竅訣修煉,讓我們的身心也獲得自主、自在。如果我們的身體獲得自在,那不管是修持正法或去利益有情都會堪能。如果我們心自主了,要調伏煩惱、修出離心、菩提心、修空性見或要修持非常清淨廣大的所緣善法,都完全可以堪能。

  我們無始以來由于身心不自在的緣故,枉造了很多流轉輪回之業,現在通過修持殊勝智慧的教言來主宰自己的身心,讓它恒時處于解脫道的正軌上。通過修菩薩道自主自己的身心,能夠經常面帶笑容。經常面帶笑容的意義如何理解呢?我們臉上的笑容和內心中的狀態是有直接關系的,比如內心中很愉悅就會發自內心地微笑,笑起來也非常自然;如果內心不悅意、很不舒服,那麼裝出來、做作出來的笑容就很不自然,別人看起來也很別扭,比如皮笑肉不笑等等;還有一種是職業性微笑,有些服務行業的員工通過訓練之後,使得面部表情好像在保持淡淡的微笑。一個人內心愉悅時能夠面帶著笑容,如看到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或歡喜的笑,會讓見到的人很放松、愉悅。大多數人受其內心情緒的影響無法恒常露笑顔,煩悶時笑不出來,痛苦時也笑不出來,而職業性微笑也不一定是真正內心中對對方有好感。我們要真正做到恒常面帶笑容,一方面內心必須能自主,通過修行正法、內心得到法義後法喜充滿,此時外在的因素就無法令他生起愁悶,就可以恒時顯現笑容;另一方面,如果把所有衆生當成最親近的父母、親友來看待(我們看到父母、親友時的笑容都是很真實),這樣,他就由衷地生起真實利益的發心。而菩薩恒時把一切衆生當成自己的父母,所以就可以做到“恒常露笑顔”。

  “恒常露笑顔”從表面上看僅是一個臉部的表情,實際它闡釋了菩薩內心恒常保持著歡喜心,恒常對一切衆生有著慈愛心。如果內心有這種境界,就可以恒常顯現慈愛心,讓衆生産生歡喜、願意親近。自古以來,不管是做生意,還是待人接物,笑臉相迎的人都會受到大家歡迎,都願意親近。菩薩恒時露笑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可以讓經常産生痛苦的衆生有安全感,覺得經常依靠這個人可以給自己帶來放松、獲得愉悅,就會願意親近這位菩薩,聽他講法等,成爲趨入菩提道的殊勝助緣,從利益有情來講,“恒常露笑顔”是很有必要的。

  從菩薩修行來說,菩薩恒時安住于廣大無邊的利他菩提心的殊勝境界中,只有內心恒時安住法喜,內心恒時對衆生歡喜,才能在臉上恒常露出真實的笑容,這是無法假裝的。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修行者、高僧大德因爲內心中法喜恒常充滿,任何時候都是笑容滿面,即使遇到很棘手的事情也能不爲所動,不像一般凡夫那樣馬上就從笑容變成沮喪。因爲內心安住在很深的境界,所以不會被違緣所擾,即使在面對危難時也能保持這樣真誠的笑容。

  “恒常露笑顔”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只有調伏身心的菩薩才能做得到,對于初發心的我們來講還比較遙遠。但我們應對已經達到這種境界的菩薩心生恭敬、隨喜功德。這也是我們的目標,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但是我們恒時修煉自心,一定能讓自己的身心自主、自在,也能“恒常露笑顔”。

  對人微笑也是布施,把歡樂、甯靜傳遞給對方,可以說是不需成本的布施,也有很多不同的教言。總而言知,不論自修,還是利他,“恒常露笑顔”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修法。

  “恒常露笑顔”和“平息怒紋眉”是一個法的兩面:如果一個人恒常露笑顔,就會平息怒紋眉;如果內心經常不高興,臉上顯現非常憂愁、發怒等表情,也就很難恒常露笑顔。對初學菩薩來講,讓我們煩心的事情非常多,但遇到事情時,我們應盡量“平息怒紋眉”,因爲這樣的表情會讓別人不舒服,別人很容易被你的憂愁、憤怒影響。人與人之間會相互影響,愉悅的表情能讓對方高興歡喜,憂愁、憤怒的表情能讓對方心情不快。

  每個修行者雖然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但我們應該依靠《入行菩薩行論》中的法義來調伏、對治我們的心。雖然有時我們做不到,但應該知道在《入行論》中有這樣的修法。我們學了之後就應該和不學有差別,即使不能如實做到,我也應該努力去做,爭取以後做到。力爭內心中沒有煩惱,沒有過度的喜怒,經常把歡樂、平和帶給衆生,所以此處要求我們“平息怒紋眉”。一個人經常顯現不高興,表明內心不能自主,被無明煩惱所控製。內心平靜,怒紋眉也不可能在臉上顯現。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如“笑面虎”是臉上經常帶笑而內心很陰險,這種情況在當今社會中有,但不多;還有菩薩內心中對一切衆生充滿了慈愛,但在表面上經常顯現怒容,通過憤怒相來度化衆生,如憤怒的本尊顯現得非常憤怒以調化剛強的衆生。一些上師、善知識通過觀察了知,如果在弟子面前經常顯現笑容,所說的教言弟子不一定聽得進去,所以必要時顯現憤怒相,弟子覺得上師不高興、顯現憤怒相,就知道自己哪個地方做得不對,應該改正,這比平常的寂靜相更有效果。除了爲調伏弟子而有必要的善巧顯現,一般人臉上的笑容和怒容代表內心不同的心態,所以作爲一個修行人,作爲一個菩薩來講,應盡量讓我們的心保持平和、慈愛,如果內心很慈愛,外表肯定是顯現慈愛的樣子。

  “衆友正實語”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和成辦衆生利益的道友經常宣講真實的或利益有情的語言,和道友交流法義,交流如何增長慈悲心利益有情等,就叫做“衆友正實語”。這也是說要避免接觸讓自己心不寂靜的惡友,避免說一些粗惡語,說一些沒有意義的語言,這也是我們平時行爲寂靜的表現。

  第二種:“衆友”和“正實語”是分開解釋。“衆友”是我們要成爲衆生的友人,之後就有了這樣特殊的聯系,就會關心衆生的苦樂。如果衆生行持的是安樂的因我們就鼓勵他去做,如果是痛苦的因就盡量地製止,這樣我們就成爲衆生的不請之友而去利益衆生。“正實語”就是我們平時盡量宣講和正法有關的和利益衆生的語言,能夠令我們內心平靜,幫助一切衆生行持真實殊勝的法義。

  所以,平時我們要盡量自主身心,調伏自己的內心,不顯現令衆生不悅意的表情、容貌,經常顯現笑容,交結善友,宣講正實語言,這也是菩薩行爲寂靜的分支。

  這堂課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61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