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的所欲之事才能發揮巨大的效應。所以行爲寂靜也是我們修菩薩道過程當中不可或缺、不可忽略的一種竅訣、一種修行的方式。
寅二、必定隨順他衆:
前面講到平時我們行爲要寂靜,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經常隨順其他衆生。當然隨順他人也是有底線、有標准的,而不是不管好事壞事都一概隨順,不是他人要去殺生,我要隨順;要去偷盜,我也要隨順,菩薩是不會隨順惡業的,因爲菩薩是發了菩提心的人,是修大善法、修大清淨法的人,絕對不做這種最粗大的惡業,也不會隨順他人去做。
此處所指的是在修持善法以及能夠讓衆生趨向善法的前提之下,盡量地隨順他人。因爲隨順衆生的緣故,能讓衆生趨入到佛門中,也能夠讓自己的功德再再增長。
宜善勸勉人,未請饒益語,
恭敬且頂戴,恒爲衆人徒。
對于那些很善巧勸勉他人的人,或者沒有請求而給自己說饒益語的人,我們應該恭敬地頂戴他,恒常成爲衆人的徒弟,向其他人學習修行的方式,讓自己的修行通過這種方式得以進步。“宜善勸勉人”的一種解釋是:我們作爲修菩薩道的修行者,因爲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只要是對自己修行有利的都要學習。
我們怎麼隨順他衆呢?首先從我們作爲弟子應隨順他衆的角度講,我們作爲學習者,要去學習他人、隨順他人。比如我們依止上師的時候,也是隨順上師,上師給我們講什麼,我們就聽什麼,這是其中一種隨順。另外是隨順教法,教法當中所講的,我們都要隨順。此處是隨順衆生,衆生也許不算是自己嚴格意義上的善知識,也不算功德很明顯的善知識,但是如果對自己的修行有益,我們也應該對其有一種隨順的態度。
我們有時遇到有些人,很善巧地勸勉他人修法,不管是通過身體,通過語言,還是通過講法,能勸勉其他衆生趨入佛法、修持正法、修持善業,對于這樣能夠善巧勸勉他人的人,我們應該恭敬地頂戴他,作爲他的徒弟,改進自己的修行。
“饒益語”,有些饒益語是我們請求上師、請求善知識開示講一講道理,這種是經過請求的饒益語,我們當然一定要恭敬頂戴。還有一種是“未請饒益語”,我們有時候自己覺得可能不需要這種教言來教導,但在因緣合和的前提之下,有些人沒有經過你的請求,你也沒有料到他會講這些饒益的語言,但他觀察到應該講,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也應該有一個謙下的心態,去恭敬頂戴他,因爲他講的東西可能是對我真實有益的。有的時候我們沒有請求,上師或其他道友,或一個不認識的人給我們講饒益語,這都有可能,只要是對我們有饒益的衆生,我們都把他看成佛、看成善知識。因爲他做了上師善知識應該做的事情,他的話對自己修行調心的確有益,所以我們就把他當成善知識,而自己作爲他的徒弟,去接受他的語言。“恭敬且頂戴”,和前面的頌詞可以連貫起來。對于這種人,對于這種語言,我們應該恭敬頂戴。
“恒爲衆人徒”,菩薩在修行過程當中,最害怕産生傲慢心態,如果自我感覺學了這麼多佛法,覺得自己系統地學習了有傳承的正法,其他的世間人怎麼可能給我講正法呢?這個也是不一定的。有些佛菩薩是以所謂正統的方式出現,示現爲我們的上師和道友,如果是這些人給我們講教言,我們會比較容易接受。但的確也有一些好像從來都不學佛的人,甚至是外道給我們講道理。首先我們內心當中不要有一種抵觸的心理,覺得我是學佛的人,本來就比你高,你憑什麼來跟我說這些教言,那也是不一定的,有時候佛菩薩也會顯現這種行爲。還有一些人雖然不是佛顯現的,但可能是在某種因緣前提之下,佛菩薩加持他們宣講一些饒益語,對我們修行的確有利。不管是世間做人的方法,還是看似隨便講的一句話,對我們調心和修法的確有一種觸動作用,都應該接受。如果菩薩有甘心成爲一切衆生徒弟的心態,就更容易接受全面的教言和對自己有利的教言。這樣就是隨順他衆的一種方式,它能讓菩薩打破傲慢心,通過這樣普遍接受的方式來促進自己。當然也不是說不加觀察而隨便接受,要通過智慧觀察之後,有些的的確確是對自己修行有利的,就可以接受。所以要求菩薩一定要有智慧,有一定的智慧後才可以觀察出別人的話對我們修法是否有意義。如果一點智慧都沒有,就沒有辦法觀察分析他講的到底是有道理還是沒道理,以及從哪個方面和自己的修行有關系等。所以要求菩薩要有一定的辨別能力,這樣才可以獲得最大的受益。
“宜善勸勉人,未請饒益語”是從菩薩本身的角度來講,菩薩在勸勉他人的時候應該善巧,善巧和隨順他衆有怎麼樣的關系呢?我們在勸勉他人的時候,應該盡量隨順他衆的喜好。他有某種喜好,我們就隨著這種喜好作爲趨入點,然後給他宣講一些應做應舍的道理。如果不懂得隨順他衆的善巧方法,而直接去說的話,也許對方不願意聽,就達不到勸勉的效果了,所以上師在講記中講了,在《格言寶藏論》當中也講了,在世間法當中也講了。
實際上有些時候說話做事也要講究策略和方法。有些人說,我是一個很直的人,說話很直,從來不會拐彎抹角,只會直接跟別人講道理。有些人標榜自己很直率,實際上也有不直率的。有些人的確是不會說善巧的話,性格比較耿直,比較直率,但實際上,這是缺乏善巧的一種體現。有些人雖然說話顯得不是那麼直,好像繞來繞去的,說話繞有可能壞,也有可能好,關鍵是看他的發心和智慧如何。
所以,菩薩在利益衆生的時候,不是看到一個衆生的過失,馬上就指出來:你這樣錯了,應該如何如何。衆生是凡夫人,他有他的脾氣,有他的性格,有他的處世方法,所以如果直接揭露他的過失,直接指出他的不對,直接說你應該這樣,對方很容易直接産生一種反感:你憑什麼來說我的過失!你有什麼資格來指責我!他如果反感了,後面的話根本就聽不進去了。雖然你給他講了真正有利的符合法義的道理,但是他産生了反感,絕對是達不到勸勉的效果。而有些菩薩就很善巧,知道他人有不對的地方要改正,但是在說話的時候比較婉轉,使用善巧的、有策略性的方法去勸勉他人,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讓衆生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後也願意聽從菩薩的教導,趨向于正法之道。菩薩的目的達到了,而且結果很好,那就不用在乎他的手段怎麼樣。
有些人很喜歡標榜自己很耿直,實際上有時候耿直也沒有什麼用。在《格言寶藏論》當中講,性格耿直有它的利益,但有時候說話做事不注意,就會産生弊端。其中有個比喻:射出去的弓箭非常筆直,但很直的箭射出去之後,要麼就傷害他人,把人或獵物射死了,要麼就射到堅硬的牆上,“吧嗒”一聲就折斷了自己。所以太直了而不注意策略,容易傷害他人,也容易傷害自己。有的時候說話很直不拐彎抹角,說出去的話一下子就把別人傷害了,在在處處都有這樣的事情。另外,很直還有可能傷害自己。不去觀察環境,也不去觀察後果,一旦話說出去之後,別人馬上反彈回來,把你罵一頓打一頓,乃至于丟掉性命,都有可能。所以一般來講,說話直好不好,我們先看發心。有時候直不太好,彎曲比較好。比如果樹雖然彎彎曲曲,但是它結了很多果子;右旋海螺雖然彎彎曲曲,但它是很吉祥的。所以有些菩薩和修行者用了善巧的策略,他說話、做事不一定直接,但是確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只要是利益衆生,能夠幫助衆生趨向于安樂之道,菩薩什麼手段都可以用,不一定非得要很直。
此處頌詞講“宜善勸勉人”,一個講究策略、懂得勸勉他人的人,也要在隨順他衆的情況之下再做這個事情比較合理。“未請饒益語”,就是說別人沒有請求而宣講的饒益語言,自己觀察到有必要,也可以給別人講。但講的時候也要盡量隨順衆生的根基、喜好,隨順因緣,隨順時節。如果這些因緣都具足之後,即使別人沒有請求,我們也應該隨順他的情況,去宣講一些饒益的語言。
當然,我們在勸勉他人,宣講饒益語言的時候,的確還是要看情況。自己是個一般的人,有時候觀察到別人可能需要一些道理,但是自己的威望不夠,或者別人對你沒有佩服的心態,這樣也許不一定聽你宣講的話。尤其是用很重的語言去講,可能別人完全不聽,而且可能會反彈。所以我們要看情況說話,如果自己是善知識有一定的威望,在一些場合當中,通過一定的方式宣講隨順他衆的饒益語,這完全是可以的。有些時候雖然給別人講,但別人不一定接受,此時應該暫時放一放,這對自他也許都有利益。
“恭敬且頂戴,恒爲衆人徒。”前面兩句是對于菩薩自己來講,應該隨順他衆,而且菩薩修行的時候也應該有恭敬謙下的心態,經常從別人那裏吸取修行的智慧。不單在佛法當中,而且在世間也這樣講“叁人行,必有我師焉”,叁個人在一起行路的時候,裏面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老師。怎麼學習呢?“擇其善者而從之”,如果他說的話、行爲或者思想是善妙的,那麼我們就可以隨順去接受;“擇其不善而改之”,如果他示現的是反面的材料,比如說話走路的方式不如法,那麼我們看到這些之後也可以反省自己,改變自己。總而言之,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參照,都可以讓自己的善法增長,惡業減弱。
懂得觀察、懂得學習的人,即便是在普普通通的人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教言,他再不斷地去學習。不懂得學習的人,即便是上師善知識給你講法,示現一些行爲,也不一定能夠接受和感應到。作爲菩薩應該有隨順的品格,應該有一種觀察的智慧,有了這些之後就可以在在處處學到很多。不僅是對學富五車的人,對證悟很高深的人,對一般的世間人,有時候甚至對一些小孩嘴裏說出來的話,從乞丐嘴裏說出來的話,對他都會有觸動和啓發。
禅門中有一個公案,某大德到處雲遊參訪善知識、學習正法。一天,一屠夫正在賣野豬肉,很多人買,這位大德剛…
《《入菩薩行論》第62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