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62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好路過這裏,聽到一個人說:給我挑塊最好的。這屠夫回答:兄弟,這野豬從頭到尾哪裏不是最好?這位大德聽後,一下就開悟了!所以,如果懂得觀察、學習,具有善根、智慧的人,即便是屠夫和顧客隨便一句話就使他悟入一切萬法的真理!我們總是向外攀援,希望尋找最好的佛法,其實一切萬事萬物都是遍滿法性的,一切萬法都是普遍賢善的,都是遍滿佛性、遍滿如來藏的,怎能說這是最好或那不是最好呢?其實,只是我們分別心的作用,如果你發現了真理,一切都是最好的,如果沒有發現就會有差別,有最好的或不是最好的差別。

  菩薩有智慧就可以從萬事萬物中得到啓發,虛心向一切人學習,對修行有利的智慧功德,從一切世間人、物上都可以得到,這是一種很善巧的方式。當然,首先我們要具有謙下的心態和基礎的智慧,這樣就可以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真理,發現實相!

  一切妙隽語,皆贊爲善說,

  見人行福善,贊歎生歡喜。

  對于一切讓別人棄惡從善之類的忠告語言,都發自內心地贊歎爲善說,如果見到他人行持福善事業時,內心應當生起歡喜,並贊歎這種善行。

  “妙隽語”可以從不同層次來解釋,一般是指勸人向善的有深遠意義的世間格言。中國有很多這樣的格言,比如《格言聯璧》、《增廣賢文》,通過簡單的語言開顯人生智慧,很多人將其作爲座右銘、行爲准則,從古至今啓發了很多人。像這樣的一切“妙隽語”,可以讓人棄惡從善,可以啓迪人們的智慧,可以改善人們的內心狀態,可以升華人們的善心,如果依之而行,就可以變成一個好人,社會也因此變得和諧……像這樣的道德規範、人規法門,我們就贊爲善說。尤其對具有出世功德的究竟佛法,像小乘教義的“妙隽語”——生出離心、嚴守戒律、修忍辱空性也要贊爲善說,像大乘發菩提心方面的“妙隽語”,更要贊爲善說。自己有接受的能力,具有清淨智慧,可以從生活、修行中發現對人們有利的東西,對修行者有利的東西,都可贊爲善說。這對培養菩薩的清淨智慧,培養與人爲善的善心,或是推廣對衆生有利的善說都有幫助。這樣如果養成習慣,這位菩薩也絕不會隨便謗法,因爲他的心比較公正,對世間的這些善說都很推崇、贊歎的話,同爲佛門當中的淨土、禅宗或者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一切佛法,他知曉這都是對衆生有利的教法,都會贊爲善說,絕不可能謗法。衆生由于被偏執蒙蔽雙眼而不能正確取舍,過度贊歎自己有興趣的法門,對其他的法門則進行诋毀,這樣做會嚴重傷害自己,因爲已經構成了舍法罪、謗法罪,這是諸罪中最重的罪!

  如果對一切“妙隽語”,我們都能夠發現其利益衆生的功德,都能夠贊爲善說,最大的利益就是可以心生平等,避免謗法的過失。反之,如果把眼光盯在尋找這些“妙隽語”的過失,或觀察某個大德講話中有無矛盾、過失,或尋找圓滿教法的失誤之處……養成這樣的習慣後,不但世間的語言有漏洞、有矛盾,甚至佛經、菩薩論典可能都會找到其不合理之處。這種惡習一旦養成,對個人修行是很大的障礙,如果他是有影響的人,再把這種觀點散布出去,會影響一大群人,後果真是難以想象!

  此處“一切妙隽語,皆贊爲善說”,實際是教導菩薩觀清淨。他可以通過慧眼去觀察有利的方面,抉擇後贊歎推廣。養成推廣善法的習慣,以及不觀察過失的良好心態,對自身的人格修養、善心都是增上的,對教化衆生也有積極向上的意義。

  “見人行福善,贊歎生歡喜”,見到了其他人行持福德之善法,內心隨喜、口中贊歎。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如果衆生內心中的嫉妒心不打破、壓製的話,一旦起現行,修行者就變得心胸狹隘,他就無法看到自己的過失,也無法看到別人的功德,對增長自己無邊無際的菩提善心有很大的障礙。嫉妒是危害自己但對別人無害的心態,是嚴重的過患,我們隨喜別人行福善可以摧毀嫉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所有的安樂和成就都緣于行持福善的心和加行,衆生行福善就能夠獲得安樂,世上行福善的人越來越多的話,整個社會、國家都會因此而得到加被和利益,所以,見人行福善是自利利他的法門,我們見人行福善時,應該嘴裏贊歎、內心歡喜。

  如果人們做了善法時不推廣、不贊歎,其他人就越來越不願行持善法了,因爲他得不到社會主流的認同,大家不認同的事如果去做了可能會受到打壓,就沒有動力行持善法。如果有人行持了善法,經媒體頻繁報道,大家都在贊歎這樣的行爲,這種觀念就慢慢地就深入到每個人心中,大家覺得做善法是好的,會高興地推廣,都願意去做。世間善行尚需報道、贊歎,那修行善法的菩薩在看到別人行善法時也同樣要贊歎,要生歡喜心,也就是在自己認同的前提下,然後將其廣泛推廣,讓其他的修行者認同,大家都同時做這種福善之事,這時的

  菩薩就是在做自利利人的殊勝善法。

  暗稱他人功,隨和他人德,

  聞人稱己德,應曉知德者。

  我們稱贊別人最好是暗中稱贊,聽到有人贊歎別人功德時,我們也要跟隨一起贊歎,如果聽到別人贊歎自己功德時,應該了知對方是一個了知功德的人。暗稱他人功德有什麼必要?如果當面稱贊別人,對于發心賢善的人來說,雖沒有阿谀奉承的心,但也會有阿谀奉承之嫌,爲避免自己落入這種心態,也避免別人誤會,最好是在暗中稱贊別人。人和人之間,當面稱贊容易做到,因爲這樣做,他人會高興。不容易做到的是暗中稱贊,當此人不在或當著其他人的面時,自己還能贊歎其他人的功德,這是真正認同他而去贊歎,不是礙于面子,不是爲自己得到某種利益而溜須拍馬。

  當然事情也要一分爲二,一般講最好是暗中贊歎,如果菩薩觀察到有必要時,爲鼓勵他人進一步修持善法,就要當面認可,此人得到贊歎後會信心倍增,對他繼續修行正法有增上的利益,所以,還是要看發心。因爲初學菩薩的發心不穩固,當面贊歎成習慣了,會不知不覺落入阿谀奉承的行列中。因此要盡量“暗稱他人功,隨和他人德”。

  一般衆生的通病是:如果是贊歎自己,就希望盡量把這個話題保持更長時間;如果是贊歎他人,他就開始不舒服,要引開話題,或打擊對別人的贊歎:你們贊歎他是因爲和他不熟悉,不知道他的情況,通過我的觀察,或其他的消息,其實他有怎樣怎樣的過失……而作爲一個菩薩,我們要“隨和他人德”。

  別人贊歎他人時,一定是發現他有某種功德。我們當初發菩提心願救度衆生而成佛,而成佛的因是什麼,就是做這些善法,做這些功德,這時,他行善法被別人知道而受到稱贊,我也應幫助他宣揚,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在修持善法,讓更多的人心生歡喜,尤其是那些有地位、有權勢的人,帶動作用更加明顯。所以,在遇到別人贊歎善法、贊歎他人功德時,自己也要隨聲附和去贊歎,這對自他都有利益。

  “聞人稱己德”這句就轉到自己方面,前面是對他人稱贊應該采取的方法、態度。現在聽到別人稱贊自己的功德時,“應曉知德者”。如果聽到張叁在贊歎我的功德,這時我要“應曉知德者”,要知道張叁是一個曉知功德的人,或者他是懂得經常觀察別人功德的人,或者他是知道我的功德的人。“應曉知德者”還有一種解釋,應知我的功德已被人知道了,我不能夠驕傲自滿,開始反觀自心對治傲慢。我們觀察別人贊歎自己,要知道與自相續中具足的這些過患、煩惱相比,我所具有的微不足道的功德實在不值一提,更無法與佛菩薩的功德相比,這就能避免我們驕傲自滿。當別人贊歎自己時,很有必要引開話題,不要讓對方再討論這個內容,因爲自己真實做了功德,別人贊歎與否,成熟時是自己去感受,如果自己沒有功德,別人再贊歎,頂著這個虛名也沒有什麼意義。

  在噶當派的修行竅訣中,都說對自己的功德要刻意地隱藏,如果別人贊歎自己時,可能是我在隱藏功德方面做得不夠好,從語言或者行爲方面流露出來了,這個方面要注意,大家如果能很好地隱藏自己的功德,功德就能保持得很久,非常利于修行功德逐漸圓滿。

  以上是我們對別人的功德應怎麼看,對自己的功德應怎樣觀察,應怎樣時刻反觀自己。而一般的人是反其道行之,聽到別人稱贊自己的功德時就飄飄然,非常高興,對贊歎自己的人生起歡喜心;聽到贊歎別人的功德,自己就非常不高興,拼命地打壓,一般人是這樣。作爲一個菩薩,必須按照《入行論》中所講,對稱贊別人的功德我們要去隨喜、贊歎;對別人稱贊自己的功德要觀過失,觀察自己這點功德根本不算什麼,要避免因爲別人贊歎自己而飄飄然、驕傲自滿。如果因爲自己有一點功德,得到別人贊歎的緣故,就覺得自己是高僧大德了,認爲自己修行如何不得了,開始驕傲自滿,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的負面情緒和分別念,這很不好。所以,頌詞中講菩薩聽到贊歎都要認真地去體會,力爭完全排除修行中一切負面的東西,修持清淨的正法。

  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62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