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62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好路过这里,听到一个人说:给我挑块最好的。这屠夫回答:兄弟,这野猪从头到尾哪里不是最好?这位大德听后,一下就开悟了!所以,如果懂得观察、学习,具有善根、智慧的人,即便是屠夫和顾客随便一句话就使他悟入一切万法的真理!我们总是向外攀援,希望寻找最好的佛法,其实一切万事万物都是遍满法性的,一切万法都是普遍贤善的,都是遍满佛性、遍满如来藏的,怎能说这是最好或那不是最好呢?其实,只是我们分别心的作用,如果你发现了真理,一切都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发现就会有差别,有最好的或不是最好的差别。

  菩萨有智慧就可以从万事万物中得到启发,虚心向一切人学习,对修行有利的智慧功德,从一切世间人、物上都可以得到,这是一种很善巧的方式。当然,首先我们要具有谦下的心态和基础的智慧,这样就可以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真理,发现实相!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赞叹生欢喜。

  对于一切让别人弃恶从善之类的忠告语言,都发自内心地赞叹为善说,如果见到他人行持福善事业时,内心应当生起欢喜,并赞叹这种善行。

  “妙隽语”可以从不同层次来解释,一般是指劝人向善的有深远意义的世间格言。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格言,比如《格言联璧》、《增广贤文》,通过简单的语言开显人生智慧,很多人将其作为座右铭、行为准则,从古至今启发了很多人。像这样的一切“妙隽语”,可以让人弃恶从善,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可以改善人们的内心状态,可以升华人们的善心,如果依之而行,就可以变成一个好人,社会也因此变得和谐……像这样的道德规范、人规法门,我们就赞为善说。尤其对具有出世功德的究竟佛法,像小乘教义的“妙隽语”——生出离心、严守戒律、修忍辱空性也要赞为善说,像大乘发菩提心方面的“妙隽语”,更要赞为善说。自己有接受的能力,具有清净智慧,可以从生活、修行中发现对人们有利的东西,对修行者有利的东西,都可赞为善说。这对培养菩萨的清净智慧,培养与人为善的善心,或是推广对众生有利的善说都有帮助。这样如果养成习惯,这位菩萨也绝不会随便谤法,因为他的心比较公正,对世间的这些善说都很推崇、赞叹的话,同为佛门当中的净土、禅宗或者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一切佛法,他知晓这都是对众生有利的教法,都会赞为善说,绝不可能谤法。众生由于被偏执蒙蔽双眼而不能正确取舍,过度赞叹自己有兴趣的法门,对其他的法门则进行诋毁,这样做会严重伤害自己,因为已经构成了舍法罪、谤法罪,这是诸罪中最重的罪!

  如果对一切“妙隽语”,我们都能够发现其利益众生的功德,都能够赞为善说,最大的利益就是可以心生平等,避免谤法的过失。反之,如果把眼光盯在寻找这些“妙隽语”的过失,或观察某个大德讲话中有无矛盾、过失,或寻找圆满教法的失误之处……养成这样的习惯后,不但世间的语言有漏洞、有矛盾,甚至佛经、菩萨论典可能都会找到其不合理之处。这种恶习一旦养成,对个人修行是很大的障碍,如果他是有影响的人,再把这种观点散布出去,会影响一大群人,后果真是难以想象!

  此处“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实际是教导菩萨观清净。他可以通过慧眼去观察有利的方面,抉择后赞叹推广。养成推广善法的习惯,以及不观察过失的良好心态,对自身的人格修养、善心都是增上的,对教化众生也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见人行福善,赞叹生欢喜”,见到了其他人行持福德之善法,内心随喜、口中赞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众生内心中的嫉妒心不打破、压制的话,一旦起现行,修行者就变得心胸狭隘,他就无法看到自己的过失,也无法看到别人的功德,对增长自己无边无际的菩提善心有很大的障碍。嫉妒是危害自己但对别人无害的心态,是严重的过患,我们随喜别人行福善可以摧毁嫉妒。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有的安乐和成就都缘于行持福善的心和加行,众生行福善就能够获得安乐,世上行福善的人越来越多的话,整个社会、国家都会因此而得到加被和利益,所以,见人行福善是自利利他的法门,我们见人行福善时,应该嘴里赞叹、内心欢喜。

  如果人们做了善法时不推广、不赞叹,其他人就越来越不愿行持善法了,因为他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同,大家不认同的事如果去做了可能会受到打压,就没有动力行持善法。如果有人行持了善法,经媒体频繁报道,大家都在赞叹这样的行为,这种观念就慢慢地就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大家觉得做善法是好的,会高兴地推广,都愿意去做。世间善行尚需报道、赞叹,那修行善法的菩萨在看到别人行善法时也同样要赞叹,要生欢喜心,也就是在自己认同的前提下,然后将其广泛推广,让其他的修行者认同,大家都同时做这种福善之事,这时的

  菩萨就是在做自利利人的殊胜善法。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晓知德者。

  我们称赞别人最好是暗中称赞,听到有人赞叹别人功德时,我们也要跟随一起赞叹,如果听到别人赞叹自己功德时,应该了知对方是一个了知功德的人。暗称他人功德有什么必要?如果当面称赞别人,对于发心贤善的人来说,虽没有阿谀奉承的心,但也会有阿谀奉承之嫌,为避免自己落入这种心态,也避免别人误会,最好是在暗中称赞别人。人和人之间,当面称赞容易做到,因为这样做,他人会高兴。不容易做到的是暗中称赞,当此人不在或当着其他人的面时,自己还能赞叹其他人的功德,这是真正认同他而去赞叹,不是碍于面子,不是为自己得到某种利益而溜须拍马。

  当然事情也要一分为二,一般讲最好是暗中赞叹,如果菩萨观察到有必要时,为鼓励他人进一步修持善法,就要当面认可,此人得到赞叹后会信心倍增,对他继续修行正法有增上的利益,所以,还是要看发心。因为初学菩萨的发心不稳固,当面赞叹成习惯了,会不知不觉落入阿谀奉承的行列中。因此要尽量“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一般众生的通病是:如果是赞叹自己,就希望尽量把这个话题保持更长时间;如果是赞叹他人,他就开始不舒服,要引开话题,或打击对别人的赞叹:你们赞叹他是因为和他不熟悉,不知道他的情况,通过我的观察,或其他的消息,其实他有怎样怎样的过失……而作为一个菩萨,我们要“随和他人德”。

  别人赞叹他人时,一定是发现他有某种功德。我们当初发菩提心愿救度众生而成佛,而成佛的因是什么,就是做这些善法,做这些功德,这时,他行善法被别人知道而受到称赞,我也应帮助他宣扬,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在修持善法,让更多的人心生欢喜,尤其是那些有地位、有权势的人,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所以,在遇到别人赞叹善法、赞叹他人功德时,自己也要随声附和去赞叹,这对自他都有利益。

  “闻人称己德”这句就转到自己方面,前面是对他人称赞应该采取的方法、态度。现在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功德时,“应晓知德者”。如果听到张三在赞叹我的功德,这时我要“应晓知德者”,要知道张三是一个晓知功德的人,或者他是懂得经常观察别人功德的人,或者他是知道我的功德的人。“应晓知德者”还有一种解释,应知我的功德已被人知道了,我不能够骄傲自满,开始反观自心对治傲慢。我们观察别人赞叹自己,要知道与自相续中具足的这些过患、烦恼相比,我所具有的微不足道的功德实在不值一提,更无法与佛菩萨的功德相比,这就能避免我们骄傲自满。当别人赞叹自己时,很有必要引开话题,不要让对方再讨论这个内容,因为自己真实做了功德,别人赞叹与否,成熟时是自己去感受,如果自己没有功德,别人再赞叹,顶着这个虚名也没有什么意义。

  在噶当派的修行窍诀中,都说对自己的功德要刻意地隐藏,如果别人赞叹自己时,可能是我在隐藏功德方面做得不够好,从语言或者行为方面流露出来了,这个方面要注意,大家如果能很好地隐藏自己的功德,功德就能保持得很久,非常利于修行功德逐渐圆满。

  以上是我们对别人的功德应怎么看,对自己的功德应怎样观察,应怎样时刻反观自己。而一般的人是反其道行之,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功德时就飘飘然,非常高兴,对赞叹自己的人生起欢喜心;听到赞叹别人的功德,自己就非常不高兴,拼命地打压,一般人是这样。作为一个菩萨,必须按照《入行论》中所讲,对称赞别人的功德我们要去随喜、赞叹;对别人称赞自己的功德要观过失,观察自己这点功德根本不算什么,要避免因为别人赞叹自己而飘飘然、骄傲自满。如果因为自己有一点功德,得到别人赞叹的缘故,就觉得自己是高僧大德了,认为自己修行如何不得了,开始骄傲自满,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负面情绪和分别念,这很不好。所以,颂词中讲菩萨听到赞叹都要认真地去体会,力争完全排除修行中一切负面的东西,修持清净的正法。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62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