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住淨律儀”。
“善巧大乘義”是說善知識對大乘的教義很善巧,通達大乘的本體,清楚怎樣才符合大乘的修法,了知大乘的諸多竅訣等等。否則,如果他對大乘的意義不善巧,又怎麼引導你對大乘的教義産生信心呢?如果你不懂大乘的修法,怎麼樣能夠和菩薩道相應呢?所以第一個條件,上師本身要善巧大乘義。
第二,善知識要安住清淨的菩薩戒。他的菩薩戒本身守持得很清淨可以給我們授戒,並且可以告訴我們如何安住淨律儀。或者說,他本身安住淨律儀,我們可以進一步地相信他,有這些必要性。
這樣的善知識的確是很珍貴的,其本性遠遠超勝世間的如意寶,所以我們能遇到這樣的善知識,不要認爲很容易,實際上真正能夠告訴我們怎麼樣修持大乘佛道的善知識才是最珍貴的。阿底峽尊者也是這樣示現的。尊者曾依止過很多位上師,但當他提到金洲上師的時候,合掌頂上開始哭泣,他說:“我的其他一切善知識上師都是證悟者,功德沒有差別,但是我心相續當中的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師的恩德才得到的。”所以提起金洲上師的名字就情不自禁流下眼淚。對我們而言其實也是一樣的,如在第一品中所說,這麼多的善法當中,最珍貴、最殊勝的就是菩提心、利他心,現在上師通過他的大智慧、大善巧引發我們相續當中的菩提心,不管是已經生起了真實的菩提心,還是總相的菩提心、相似的菩提心,都完完全全依靠上師的恩德而來。所以從這個方面觀察,這並不是一位普通的上師,他是我們修大乘道的過程中,最殊勝的一位上師,因爲他直接開啓了我們菩提心的大門,讓菩提心生起來,所以應該長期依止。從方方面面觀察,上師的的確確是一位具相的善知識,他通過製作光盤、建立共修小組等很多善巧方便,讓我們有機會接觸殊勝珍貴的教言、學習菩提心的修法,的確對我們恩德很大。我們要感恩,但最主要的是不能辜負上師對我們的期望。上師並不是爲了獲得感恩而攝受我們,關鍵是希望我們學習之後,在自己的相續中能夠生起菩提心,修學大乘菩薩道的確真正有所幫助,上師希望我們長久地修持下去,最好能夠在短時間當中生起菩提心,並將其傳遞給其他的人。因爲每個人都需要菩提心,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價值。假如能像我們一樣通過學習大乘的教義,了知了它的價值,每個人都是會希求的。有一個道友給我開了一個玩笑,他說:學習佛法就相當于世間的廣告一樣,將我們不知道的産品性能、功效通過介紹廣而告之,我們看完廣告之後,動心了就會購買産品。他說其實學習佛法也有這樣的功效,比如說菩提心可以遣除相續中的這種煩惱、那種煩惱等等,功效這麼多,我們通過學習《入行論》這個廣告會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好大,有這麼多的利益,可以遣除這麼多的障礙,就會想要擁有菩提心這個“産品”。我們的確需要學習佛法的廣告,深入觀看了知之後就自願學習了,再把菩提心推薦給別人,讓別人也來修學,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善友很重要,善知識也很重要,我們要甯舍生命也不離開能夠教導我們生起菩提心的善知識,長期地認真依止,而不只是兩叁年短短的時間,或者時間長了之後,沒什麼新鮮感了,想要換一位上師。其實換不換是自己的自由,但是如果換了之後有可能要接受一套新的思想,是不是和大乘的菩提心真正相應也不一定,所以當我們遇到一位具相善知識的時候,還是盡量長時間地依止,因爲他可以給我們菩提心的教授,能夠引導我們的相續走向修持菩提心的正軌,這個方面對我們來講真是最重要的。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華嚴經》中講善財童子所依止的五十叁位善知識,其中之一就是吉祥生童子。吉祥生童子告訴他依止上師的很多方式,比如應具有猶如金剛一樣的心,猶如鐵圍山的心,猶如奴仆一樣的心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修學、依止大乘善知識,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依教奉行”。曾經我看過一句教言,將所有的依止善知識的教法歸納成一句話就是:“舍己自在,隨師而轉”。舍棄自己的自在,跟隨殊勝上師的意樂而轉,這就是真正的依止法的核心所在。什麼叫舍棄自己的自在呢?我們有很多的分別心,自己想要這樣做,想要那樣做,好像才有自在一樣,我們要舍棄自己的這種想法,隨師而轉。當然這個上師一定是要經過認真觀察,是具相的上師,否則如果隨邪師而轉就完了。如果遇到一位內心當中有菩提心的上師,他真正一心一意想要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一定要隨他的意而轉。因爲,比較而言我們的相續是很生硬的,而上師的相續很調柔;我們的心遍滿自私自利,上師的相續遍滿菩提心;再從高一點的角度來講,我們是凡夫心,上師是聖者心,具有聖者的智慧,所以,我們的心是不可靠的,上師的心才是可靠的。“依教奉行”就是通過依止上師的教言,引導我們逐漸地修持菩提心,走出輪回。我們要舍棄自己的想法,依止上師的教言,隨上師的智慧而轉,這才是真正的捷徑。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總是被很多因緣左右,真正觀察時讓我們誤入歧途的因緣很多,其中一個最大的因緣就是自己的分別念,一會兒想幹脆不修了,一會兒又想不如換個其他的修法吧,我們的想法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基本上沒有。總是不信任上師的智慧,懷疑上師爲我安排的修行方式對不對?可能我應該這樣修、那樣修,其實如果對上師的功德智慧沒有信心,就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師心自是”,很可能會誤入歧途。我們的我執分別念很嚴重,要徹徹底底地信任另外一個人很困難。要做到無條件地、完全地信賴一位上師,他告訴我們該怎麼修持,我們就怎麼修持,不夾雜自己的分別念是很困難的,但如果一旦做到了,的確就是一種成道的捷徑。因爲上師在教導我們修行佛法的過程當中,純粹是以智慧觀察、在悲心攝持之下指出的道路,對我們而言是最快捷的方式,可以避免很多的障礙或歧途。有些我們自認爲正確的方向,走到底才發現是死胡同;上師指引的方向,有時候不隨順我們的喜好,好像覺得不能適應,但是如果慢慢走下去,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師就這樣引導我們漸入佳境。因爲,上師是過來人,是已經通達整個輪回實相的聖者,他非常懂得應該如何行持,我們才能夠更快地從噩夢中醒來,所以我們要完全信任他,這就是平時強調的對上師要有信心。
真正有信心是很難的,但如果一旦完全信任上師,我們就可以以最快的方式走出迷霧。就像我們在迷魂陣中已經完全迷失方向,這時來了一位向導,如果我們懷疑他:他把我們往東引我們偏要往西走,或者懷疑他而不想走,就會耽誤自己的時間;但如果我們對向導非常地信任,他怎麼引導我們就怎麼走,就可以通過最快的方式出離迷魂陣。
信心包含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上師本身有引導衆生出離輪回的能力;第二個是我們要信任上師,可以付出一生去實踐上師的教導,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上師善知識。只有這樣,他才可以通過最快捷的方式引導我們出離輪回。所以說我們要做到“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
侍師規有很多,《事師五十頌》、《大圓滿前行》、《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都講了侍師規,此處也有宣講,但由于時間關系不能逐一介紹了。總而言之,歸納起來就是:舍棄自己的自在,隨師而轉。依教奉行就是最殊勝的依止上師的方式。
子五、爲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等:
此及余學處,閱經即能知,
經中學處廣,故應閱經藏。
爲了了知菩薩的學處,應該參閱經典。經典中對菩薩的種種學處有很深廣的宣說,本論當中所宣講的學處以及其他的學處,通過參閱經典就能夠了知,所以作爲學佛者,應該經常閱讀經藏。
現在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很多的經典是古代翻譯的。對于習慣現代白話文的我們而言,可能不太容易讀懂。有人會想:“爲什麼不把經典翻譯得直白一些
”按一般的說法,當時大德在翻譯經書的時候,就已經使用了當時最直白的文字,如果按當時的古文來翻譯,可能現在無人能看懂了,但即便是當時的白話文,現在看來也已經變成難懂的古文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佛陀在宣說經典的時候,絕對不會用晦澀難懂的語言,都是用衆生最能理解的語言來宣講。但如果我們不懂得法義,就覺得非常抽象而難以理解,所以閱讀經典需要有一定的善根,再加上一定古文的基礎,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通過經常參閱、找到規律之後,還是多多少少能夠理解,這對于了知各種學處、菩薩的修行,的確有很大的利益。所以我們應當盡量地多學習經典,因爲在經典當中講了很多對菩薩修行有非常殊勝利益的學處,所以此處寂天菩薩鼓勵我們多參閱經典。
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裏。
-------------------
[1] 菩薩所修的法就是佛陀的近取因,即直接的因,因爲佛是以菩薩修道而獲得。
[2]《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菩薩習五明,總爲求種智。解伏信治攝,爲五五別求。”
[3]《大乘莊嚴經論 (13卷)》無著菩薩造,大唐天竺叁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4](術語)佛之一切種智也。佛智知一切種種之法,名爲一切種智。智度論二十七曰:“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輔行一曰:“覺者大明也,曉也,直也。今亦如是,十號具足,種智圓明也。”——《佛學大辭典》
《《入菩薩行論》第68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