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67課

  《入菩薩行論》第67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我們繼續學習如何生起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殊勝竅訣。前面我們說要爲了利益一切有情發菩提心,實際上這種發心只是一個總相的發心而已,如果要在內心當中真實生起菩提心,必須要學習如何生起。《入菩薩行論》告訴我們怎麼樣從無到有生起菩提心,然後讓它穩固、增長,最後達到圓滿,這是一種殊勝的修道竅訣、關要。

  《入行論》共十品,現在我們學習的第五品---正知正念,在六度當中屬于持戒度。在第叁品中我們已經受了菩薩戒。如何受持菩薩戒呢?從一個角度講,菩薩戒似乎是菩薩的戒條,一般人容易誤解爲一種束縛的因,很多人一看到戒,就認爲是一種束縛,所謂戒,就代表不能做這、做那,自己喜歡的事情和物品都要完全放棄。菩薩戒一方面是戒,一方面也講到了菩薩行的見解、修持和方式。從某個角度來講,它是一種修行的基礎,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它也是整個菩薩道的見解和修行方式。

  我們受了菩薩戒,就要注意怎麼來守護菩薩戒。將菩薩戒守持圓滿,就可以讓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擁有保障,或者說可以圓滿資糧、清淨障礙,最後真正獲證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菩薩戒的必要和利益,實際上遠遠超過一般凡庸者所認爲的束縛的戒律,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戒律的束縛性,但它主要是束縛我們的心不要放縱于惡業。因爲凡夫人無始以來散亂慣了,所以很容易按照習慣思維去做事情,如果放任其行,只會導致繼續流轉。所以,假如說戒律有束縛的作用,一定是束縛我們的身語意不要放縱于惡行,是爲了讓我們修持清淨的佛法。

  第五品當中講到的持戒,主要是通過正知正念來守護心和戒律。今天繼續學習“斷除成爲世間不信之行”。

  肩臂莫揮擺,示意以微動,

  出聲及彈指,否則易失儀。

  這是教導菩薩在日常的修行和行爲中,要努力斷除不讓別人生信心的行爲。“肩臂莫揮擺”:我們在走路的時候,肩膀和手臂不要揮擺得很厲害,不能大弧度地擺動。“示意以微動”:如果要對別人示意,最好是微動。微動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指第叁句中的“出聲”,另一方面是指“彈指”。如果我們要招呼某個人過來,或者要示意對方做某事的話,可以小聲叫他,或通過彈指的方式吸引對方的注意。“否則易失儀”:如果沒有這樣做,而是大幅度地擺動肩臂,或者示意時聲音和動作很大,行爲就流于粗魯,很容易失壞寂靜的威儀。

  這個頌詞是教誨我們身體必須要寂靜,要製止讓別人不生信心的行爲。因爲世間人的心比較脆弱,或者因爲沒有調心的緣故,對很多東西沒有辦法容忍。當然我們前面也講過這個問題,隨順衆生、容忍對方,也應該有一個底線,絕對不是造惡法的時候也去隨順。如果是日常的一些行爲或者善法,就要隨順衆生。此處從不要讓衆生生起邪見的側面,告訴我們行爲必須要寂靜,或者要在身體、語言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威儀。

  “肩臂莫揮擺”:我們走路的時候,不應該大搖大擺,手不要甩得很圓,步子跨得非常大等。世間人雖然沒有受過佛教的教育,但對于怎樣走路也有一套衡量的標准——怎樣才是文雅的方式,讓人看起來好象很有教養、學問,也會評價這個人走路沒有規矩,那個人很粗魯等等。

  我們走路的時候,不應該大幅度地擺動。如果在軍隊裏,走路要擺手或者大步前進,是有它的必要性。除了這些特殊的團體外,也沒要求一般人在路上要跳著走、手要甩得很高或者步子要跨得非常大,沒有人認爲在大街上這樣走路是正常、合理的行爲。作爲一個修行者,在一定的場合、地區和時間段,對大家都認同的一種比較柔和的行爲方式,就必須要隨順它。

  從佛陀的角度來講,怎樣走路對他無所謂,因爲佛陀恒時安住在實相境界當中。但是一般衆生很在乎走路的方式,走路的時候手怎麼放,步子跨多大才算是一種比較優雅的姿態,對此有共同的標准。佛陀觀照之後,采取了比較中道的方法告訴佛弟子,你們應該這樣走路,如果不這樣走路,就是頌詞講的“否則易失儀”,已經失去了合理的威儀。這樣才能真正去靠近衆生、利益衆生。如果我們平時走路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學習頌詞之後還是應該予以調整、改正。

  “示意以微動”:我們平時有什麼事情要告訴別人,或者讓別人去看某個東西、拿什麼東西等,必須要有所示意。示意的時候要“微動”,微動和前面所講的意思一樣,不能以很大的聲音或者行爲來表示。誇張的行爲出現在娛樂節目和影視劇中,容易引大家發笑,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是以比較正常的方式進行交往。

  作爲一個佛弟子,出聲有出聲的標准、範圍,比如通過彈指的方式。當然寺廟的傳統和城市的傳統不一樣。上師在講記中以寺廟爲例。寺廟中左鄰右舍都是聞思的人,有人在傳法,有人在禅房裏禅修、看書等等,如果在寺廟中發出很大的聲音,比如喊人、打招呼,就有可能讓很多聞思和禅修的人分神,這會造成過失,所以從這方面來講不能有很大的聲音。

  “彈指”:在印度通過彈指招呼人是非常普遍的,但也要看不同場合,有些地方用彈指來吸引人,有些地方就沒有這個習慣。彈指的聲音也有差別,有的聲音很大,有的聲音很小。現在藏地很多寺廟也有這個習慣,內地有些寺廟和場合也用彈指的方式,因爲在某些戒律中,做某些事情的時候需要用彈指。

  上師講,有些地方不習慣用彈指,就不要求大家去學。因爲即便在小範圍團體中使用,在社會中也不一定用得上。甚至有的地方認爲彈指是比較輕佻的行爲,假如是這樣當然更不需要去學了。但在非常嘈雜的環境當中,如果用很小的聲音去招呼別人,別人根本聽不到,這時也不得不提高聲量,才能辦事。所以,一般情況應該寂靜,如果是特殊的情況,或者在某些地方沒有這個習慣,我們本著不要讓別人生起不信任、生起邪見的主旨,隨順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有必要做一些變通。要分析一般情況和特殊情況,否則就很容易失去身威儀。

  在上師的講記和論典中,很多地方都出現過“我們要隨順他人的心、或者不要傷害別人的心、要維護別人的心”等教言。有些人想,對我而言,現在還沒有能力去利益衆生,如果要去利益衆生,我才需要去考慮別人方方面面的感受,考慮別人是否生起信心,但我是自己修行,是不是根本就不需要考慮這些了呢?其實即便是自己修行,還是需要注意。我們修行的所依就是佛的教言和論典,以此作爲所緣的對境和修學的基礎。佛陀祖師在經典論典中告訴我們,作爲一個修行者,行爲應該如理如法,即便不以利他爲前提,實際上從自利的角度,也需要這樣做,因爲這是讓自己的行爲調柔、清淨的方法。

  有時候我們不注意,動不動就說我發了菩提心,我要利益一切衆生,其實利益一切衆生或菩提心是很殊勝的善法,它是符合于緣起規律的。我們修學佛法都是以善法爲基礎,所以在修行佛法的過程當中,如果沒有通過小的地方去改變自己、約束自己,那麼一方面我們的理想好像很大,“要利益一切衆生”,但我們在改變自己方面,行爲還是沒有約束,心還是非常放蕩等等,這樣我們就沒有辦法和最清淨、最圓滿的緣起法相應。

  菩薩道是最圓滿、最究竟的一種緣起之道,它是與佛道和實相完全相應的一種緣起,這麼大、這麼圓滿究竟的緣起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但如果不從小的地方去改變,比如說說話的方式,或者走路的方式等等,大的方面我們更不可能做到。微細的方面實際上我們也需要去改變,讓我們的身體和行爲符合于緣起因果之道。

  實際上我們的每個行爲和所講的每句話,都是我們一個心理的反射,如果我們外在的行爲很粗野,它也從某個側面反映了我們內心的狀態,處于一種不約束、比較粗野的層次。我們要通過規範外在的行爲和語言,讓自己的心逐漸調伏。如果我們外在的行爲很粗野,不調伏外在的行爲,可能也沒辦法約束自己的心。因爲我們的心已經習慣了粗野,在外在的行爲和語言上才會如是發展。現在我們開始約束身體的行爲,約束我們的語言,實際上也是對這種粗野的心,首先造成一種不習慣。我們剛剛學習佛法的時候,對于佛陀祖師在經典論典中所講的戒律等行爲會覺得非常不習慣,是什麼原因呢?因爲觸及到了內心的一種本質,或我們無始以來習慣的一種思維方法,我們已習慣放縱自己的身語意,而約束我們的身體和行爲,就讓我們的心感覺很不舒服。

  通過佛所講的戒律,約束自己的身語意,我們的內心會慢慢開始調伏,接受比較輕柔、寂靜的行爲,時間長了之後,我們的心就習慣了。通過糾正我們的身語意而來調伏我們的內心,對自己修行也很有必要。因爲大的改變往往都是從小的改變逐漸發展起來的,如果我們不在身體、語言上作一些改變,要一下從一個自私自利的凡夫,調整到一個不考慮自利、完全廣大利他的菩薩心態,這是一個巨大的跳躍,實際上很難真正發生。所以我們要從小處著手,從約束身體和語言開始。

  從自己修行的角度來講,這些威儀、行爲,的的確確是必須要做的。還有從修菩薩道的側面來講,如果我們的行爲不注意,非常有可能對衆生造成傷害。因爲畢竟自己是開始修佛道、發菩提心的人,如果覺得自己是一個修行人,卻不注意自己的行爲,讓其他衆生看到了,生起邪見和不好的想法——當然一方面,有些人是對你本人生起不好的想法,但一般世間人,包括我們也是這樣,往往很難把個人行爲定義成一個單獨的行爲,很容易把個人的行爲聯系到他所代表的整個系統。

  比如,自己的行爲不檢點或者很粗野,本來是自己的行爲,但其他人看了之後,就很自然地聯想到你是一個佛教徒,你這個行爲代表著佛教的行爲,就通過你的行爲開始指責佛教,說佛教的修行人如何如何,佛教如何如何。他是好像是直接對你做指責…

《《入菩薩行論》第6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