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67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生起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殊胜窍诀。前面我们说要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发菩提心,实际上这种发心只是一个总相的发心而已,如果要在内心当中真实生起菩提心,必须要学习如何生起。《入菩萨行论》告诉我们怎么样从无到有生起菩提心,然后让它稳固、增长,最后达到圆满,这是一种殊胜的修道窍诀、关要。
《入行论》共十品,现在我们学习的第五品---正知正念,在六度当中属于持戒度。在第三品中我们已经受了菩萨戒。如何受持菩萨戒呢?从一个角度讲,菩萨戒似乎是菩萨的戒条,一般人容易误解为一种束缚的因,很多人一看到戒,就认为是一种束缚,所谓戒,就代表不能做这、做那,自己喜欢的事情和物品都要完全放弃。菩萨戒一方面是戒,一方面也讲到了菩萨行的见解、修持和方式。从某个角度来讲,它是一种修行的基础,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它也是整个菩萨道的见解和修行方式。
我们受了菩萨戒,就要注意怎么来守护菩萨戒。将菩萨戒守持圆满,就可以让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拥有保障,或者说可以圆满资粮、清净障碍,最后真正获证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菩萨戒的必要和利益,实际上远远超过一般凡庸者所认为的束缚的戒律,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戒律的束缚性,但它主要是束缚我们的心不要放纵于恶业。因为凡夫人无始以来散乱惯了,所以很容易按照习惯思维去做事情,如果放任其行,只会导致继续流转。所以,假如说戒律有束缚的作用,一定是束缚我们的身语意不要放纵于恶行,是为了让我们修持清净的佛法。
第五品当中讲到的持戒,主要是通过正知正念来守护心和戒律。今天继续学习“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
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这是教导菩萨在日常的修行和行为中,要努力断除不让别人生信心的行为。“肩臂莫挥摆”:我们在走路的时候,肩膀和手臂不要挥摆得很厉害,不能大弧度地摆动。“示意以微动”:如果要对别人示意,最好是微动。微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第三句中的“出声”,另一方面是指“弹指”。如果我们要招呼某个人过来,或者要示意对方做某事的话,可以小声叫他,或通过弹指的方式吸引对方的注意。“否则易失仪”:如果没有这样做,而是大幅度地摆动肩臂,或者示意时声音和动作很大,行为就流于粗鲁,很容易失坏寂静的威仪。
这个颂词是教诲我们身体必须要寂静,要制止让别人不生信心的行为。因为世间人的心比较脆弱,或者因为没有调心的缘故,对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容忍。当然我们前面也讲过这个问题,随顺众生、容忍对方,也应该有一个底线,绝对不是造恶法的时候也去随顺。如果是日常的一些行为或者善法,就要随顺众生。此处从不要让众生生起邪见的侧面,告诉我们行为必须要寂静,或者要在身体、语言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威仪。
“肩臂莫挥摆”:我们走路的时候,不应该大摇大摆,手不要甩得很圆,步子跨得非常大等。世间人虽然没有受过佛教的教育,但对于怎样走路也有一套衡量的标准——怎样才是文雅的方式,让人看起来好象很有教养、学问,也会评价这个人走路没有规矩,那个人很粗鲁等等。
我们走路的时候,不应该大幅度地摆动。如果在军队里,走路要摆手或者大步前进,是有它的必要性。除了这些特殊的团体外,也没要求一般人在路上要跳着走、手要甩得很高或者步子要跨得非常大,没有人认为在大街上这样走路是正常、合理的行为。作为一个修行者,在一定的场合、地区和时间段,对大家都认同的一种比较柔和的行为方式,就必须要随顺它。
从佛陀的角度来讲,怎样走路对他无所谓,因为佛陀恒时安住在实相境界当中。但是一般众生很在乎走路的方式,走路的时候手怎么放,步子跨多大才算是一种比较优雅的姿态,对此有共同的标准。佛陀观照之后,采取了比较中道的方法告诉佛弟子,你们应该这样走路,如果不这样走路,就是颂词讲的“否则易失仪”,已经失去了合理的威仪。这样才能真正去靠近众生、利益众生。如果我们平时走路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学习颂词之后还是应该予以调整、改正。
“示意以微动”:我们平时有什么事情要告诉别人,或者让别人去看某个东西、拿什么东西等,必须要有所示意。示意的时候要“微动”,微动和前面所讲的意思一样,不能以很大的声音或者行为来表示。夸张的行为出现在娱乐节目和影视剧中,容易引大家发笑,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是以比较正常的方式进行交往。
作为一个佛弟子,出声有出声的标准、范围,比如通过弹指的方式。当然寺庙的传统和城市的传统不一样。上师在讲记中以寺庙为例。寺庙中左邻右舍都是闻思的人,有人在传法,有人在禅房里禅修、看书等等,如果在寺庙中发出很大的声音,比如喊人、打招呼,就有可能让很多闻思和禅修的人分神,这会造成过失,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不能有很大的声音。
“弹指”:在印度通过弹指招呼人是非常普遍的,但也要看不同场合,有些地方用弹指来吸引人,有些地方就没有这个习惯。弹指的声音也有差别,有的声音很大,有的声音很小。现在藏地很多寺庙也有这个习惯,内地有些寺庙和场合也用弹指的方式,因为在某些戒律中,做某些事情的时候需要用弹指。
上师讲,有些地方不习惯用弹指,就不要求大家去学。因为即便在小范围团体中使用,在社会中也不一定用得上。甚至有的地方认为弹指是比较轻佻的行为,假如是这样当然更不需要去学了。但在非常嘈杂的环境当中,如果用很小的声音去招呼别人,别人根本听不到,这时也不得不提高声量,才能办事。所以,一般情况应该寂静,如果是特殊的情况,或者在某些地方没有这个习惯,我们本着不要让别人生起不信任、生起邪见的主旨,随顺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必要做一些变通。要分析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否则就很容易失去身威仪。
在上师的讲记和论典中,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我们要随顺他人的心、或者不要伤害别人的心、要维护别人的心”等教言。有些人想,对我而言,现在还没有能力去利益众生,如果要去利益众生,我才需要去考虑别人方方面面的感受,考虑别人是否生起信心,但我是自己修行,是不是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这些了呢?其实即便是自己修行,还是需要注意。我们修行的所依就是佛的教言和论典,以此作为所缘的对境和修学的基础。佛陀祖师在经典论典中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行为应该如理如法,即便不以利他为前提,实际上从自利的角度,也需要这样做,因为这是让自己的行为调柔、清净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不注意,动不动就说我发了菩提心,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其实利益一切众生或菩提心是很殊胜的善法,它是符合于缘起规律的。我们修学佛法都是以善法为基础,所以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通过小的地方去改变自己、约束自己,那么一方面我们的理想好像很大,“要利益一切众生”,但我们在改变自己方面,行为还是没有约束,心还是非常放荡等等,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和最清净、最圆满的缘起法相应。
菩萨道是最圆满、最究竟的一种缘起之道,它是与佛道和实相完全相应的一种缘起,这么大、这么圆满究竟的缘起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但如果不从小的地方去改变,比如说说话的方式,或者走路的方式等等,大的方面我们更不可能做到。微细的方面实际上我们也需要去改变,让我们的身体和行为符合于缘起因果之道。
实际上我们的每个行为和所讲的每句话,都是我们一个心理的反射,如果我们外在的行为很粗野,它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内心的状态,处于一种不约束、比较粗野的层次。我们要通过规范外在的行为和语言,让自己的心逐渐调伏。如果我们外在的行为很粗野,不调伏外在的行为,可能也没办法约束自己的心。因为我们的心已经习惯了粗野,在外在的行为和语言上才会如是发展。现在我们开始约束身体的行为,约束我们的语言,实际上也是对这种粗野的心,首先造成一种不习惯。我们刚刚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佛陀祖师在经典论典中所讲的戒律等行为会觉得非常不习惯,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触及到了内心的一种本质,或我们无始以来习惯的一种思维方法,我们已习惯放纵自己的身语意,而约束我们的身体和行为,就让我们的心感觉很不舒服。
通过佛所讲的戒律,约束自己的身语意,我们的内心会慢慢开始调伏,接受比较轻柔、寂静的行为,时间长了之后,我们的心就习惯了。通过纠正我们的身语意而来调伏我们的内心,对自己修行也很有必要。因为大的改变往往都是从小的改变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不在身体、语言上作一些改变,要一下从一个自私自利的凡夫,调整到一个不考虑自利、完全广大利他的菩萨心态,这是一个巨大的跳跃,实际上很难真正发生。所以我们要从小处着手,从约束身体和语言开始。
从自己修行的角度来讲,这些威仪、行为,的的确确是必须要做的。还有从修菩萨道的侧面来讲,如果我们的行为不注意,非常有可能对众生造成伤害。因为毕竟自己是开始修佛道、发菩提心的人,如果觉得自己是一个修行人,却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让其他众生看到了,生起邪见和不好的想法——当然一方面,有些人是对你本人生起不好的想法,但一般世间人,包括我们也是这样,往往很难把个人行为定义成一个单独的行为,很容易把个人的行为联系到他所代表的整个系统。
比如,自己的行为不检点或者很粗野,本来是自己的行为,但其他人看了之后,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你是一个佛教徒,你这个行为代表着佛教的行为,就通过你的行为开始指责佛教,说佛教的修行人如何如何,佛教如何如何。他是好像是直接对你做指责…
《《入菩萨行论》第67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