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你有看法,其实他通过你,也对所有修行者和整个佛法开始有非议,产生不好的想法。如果这样,这个人就造下了很重的罪业。通过诋毁或者指责所有佛教修行者和整个清净教法的缘故,这个人就很可能堕落恶趣,虽然不是自己让他堕落恶趣的,但是是由于自己的行为不检点而导致的,他的堕落实际上和自己有一种因果关系。
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如果一个众生因为自己而堕落了,的确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平时要尽量维护他人的信心,如果别人生起不好的想法,的确是因为自己行为不检点造成的,我们对这个问题就更应该注意了。
还有一个问题有必要分析一下。一方面我们讲,世间人的心很不确定,不管一个修行人怎么做,有些喜欢挑毛病的世间愚者,你这样做他有看法,那样做他也有看法,这时怎么办呢?我们在这种前提之下就要分析:如果我们的行为让别人产生了不好的看法,比如自己经常放生或者拜佛、行持闻思修的事情,他因此而生起邪见,会不会因为要维护他的心而终止修行善法呢?这是不需要的。
因为前面讲了,一般世间人分不清哪些是清净的法,哪些不清净的法,即便我们在做放生,或者不杀生、吃素这些事情的时候,假如其他人因此而生起了邪见开始诽谤,这就不是我们的原因造成的,因为我们是在如理如法地行持善法,所以我们只会觉得比较遗憾,众生不了解清净善法的修行原理而导致他产生了邪见;从另外的角度讲,如果他生邪见的因的确是因为自己不检点,通过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让别人产生了恶念,就主要是自己的问题了。所以要把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来看。
我们也不能过度地放荡不羁,不管别人责不责难,对调伏己心、维护他心方面都不注意,这样当然佛也不赞成,也不是《入菩萨行论》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如理如法地行持了,比如,世间部分人对抛弃一切烦恼出家修行的人,还有吃斋念佛的人都有偏见,他们对于出家人割断青丝遁入空门,终日以青灯黄卷为伴,觉得是非常凄惨的一种行为;对修行善法的人,他觉得都是些斋公斋婆很迷信,认为这些人都是软弱之辈,都是可欺负的人。这是属于没有智慧的人对修行者的邪见,实际上我们不用理会。因为不管怎样,总有一些人会产生邪见。只要我们所作的行为是佛陀认可的,是佛陀让我们去做的,在这种前提之下,不管其他人怎么说、怎么想,我们也不必改变自己的发心和行为。所以我们要看情况而定。
有些时候我们还会认为,威仪很清净、走路说话很规矩是南传佛教国家修行者的专利。一提到走路如理如法或者很威仪,马上就联想到南传佛教的修行人。其实我们学习之后就知道了,如果声闻乘、小乘行者的行为都如此如理如法,作为一个修菩萨行的人,行为就更加应该如理如法,更加深合缘起因果之道才对。如果我们不注意,虽然修行大乘佛法,却没有学到大乘佛法的精要之处,只在一些外在的行为和形象上去着手,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错觉——好像声闻乘的人就应该中规中矩,必须要中规中矩;如果提到大乘,就觉得这些大乘修行人走路、说话的方式都比较散乱;如果提到密乘,就好像是放荡不羁的一种感觉。其实这可能是有些人的误解,或者也是因为有些人没了解大乘,或者密乘行为而导致的错误观念,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从教义的角度讲,不管是大乘修行者,还是密乘修行者,内心当中我们都可以发菩提心、修持密乘的教义。但在外在的行为当中,不管是大乘,还是密乘的修法,都需要修行者保持行为低调、谦卑和清净,除了一些个别开许的行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修行者,都要求行为必须如理如法,必须以令世间人产生信心的方式去实行。
在密续当中也有这种教言,“外现声闻行,内行密集意”,外面显现声闻行者的形象——他也出家或者是一个清净修行的居士。然后,“内行密集意”,他的内心在精进地修持殊胜的密法。或者还有一种说法,“外现声闻形,内隐菩萨行”,从这些教言观察,大乘行者外面的行为也要显现得和声闻人一模一样,然后在内心中你可以发大乘心、大菩萨心。或从密乘的角度讲,你内心对密乘的法义非常有信心,或者一直在观修,但你外在的行为也应该和声闻乘一样,这是让世间人产生信心的方式。这个方面不管是哪一乘,都是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在学习教法的时候,如果是自己管不住自己,这个方面就另当别论,我们也承认自己有烦恼、有缺陷,作为才开始学道的凡夫人,任何一种发心、行为不一定马上就能如理如法,佛陀也没有这样要求过。但是,如果自己做不到,却以密乘或者大乘作为借口,就是完全不对的。自己有烦恼就是有烦恼,不能通过大乘教义、密乘教义,来为自己放纵烦恼找借口。
不管从哪个方面讲,外在行为清净是三乘完全相同的要求。我们不要认为,这些行为全都是声闻乘的,大乘的佛子根本不需要;或者说我们是发大乘心的人,我们是救度一切众生的人,这些方面不需要。利他也是从小到大,由浅到深,不管大小,都要去落实。维护他人的心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我们不维护他人的心,就没有办法做利他的事业。再说,如果把利他的理念、目标带到我们的修行和生活当中,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和利他相关的。并不好像只有放生是利他,或者坐在高座上讲经是利他,大显神通、制服外道、把很多人带到极乐刹土是利他。都是利他,的确是利他,但利他有很多方式,有一种是大面积利他,如高僧大德式的利他,还有些是一般初学者或者更多平凡的菩萨所做的利他,在生活和修行中处处都可以体现。随顺他人或者维护他人的心、不让别人生邪见就是一种利他,就是一种利他心,是一种从小处着手的利他方式。如果我们平时在这些小细节上都能够养成利他的习惯,处处替他人考虑——世间说设身处地替他人想一想,或者换位思考,里面都含有利他思想。如果我们习惯了换位思考,习惯了在小的地方去替他人考虑,其实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在和别人交往的时侯带着这种理念,或者在生活和修行过程中带进了利他的思想,这也是菩萨的一种修行方法,这样利他的机会就非常多了。
不要想“我是一个初学的菩萨,我现在根本做不到利他”,好像利他是很大、很远、很高的事情。实际上作为一个初学菩萨,很高的目标对我们而言不太现实,当然以后要达到。但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就像以前讲的一样,我们的目标可以很大,但是应该从微细的地方去着手,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情开始,在一个小的范围中慢慢去做,如果把身边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再扩大范围就可以了。
实际上人就是这么几个类型,如果把这些人一心一意能考虑到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利益,如果从这个方面去思维去下手的话,其实我们不管走到哪个环境当中,我们身边也就是这些人:要么是亲人,要么是素不相识的人,要么就是处处给自己造障碍的人或者怨敌。不管走到哪个国家,不管走到什么环境当中,也就是这几类人。如果我们把身边的这几类人处理好了,也就是把所有众生的事情处理好了。我们的利他心,或者利益众生的心才能够处理好。
我们不要让别人产生邪见,要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乃至于寂天论师告诉我们,要把利他的思想落实到你的手臂挥摆的幅度、你出声的音量,或者适当的方法,落实到这么微小的细节上。关键是要深入分析这个颂词,它告诉我们一种怎样的利他的思想,怎样通过这些小的地方去修心。断除世间不信之行,一方面好像都是在考虑利益对方,的的确确我们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应该以菩提心来考虑任何事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寂天菩萨也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去落实利他行,怎么样去落实菩提心菩萨行,不要让我们的行为成为世间人不生信心的因,这也是一种利他的行为。
丑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除了日间的修行之外,我们平时在夜间怎样修行?一个修行有素的人,如果白天特别精进修持,夜间他也有一套修行的方式。如果是这样,座上座下、白天晚上、清醒时和睡眠时都连起来了,经常这样做,菩萨就能做到全天候修行。他不分上座下座,也不分白天晚上,他能在这么长的时间中去修行,一天这样修行,一个月这样修行,一年这样修行,他修行的机会非常多,修行的时间就非常长。
关键问题在于,现在我们刚刚修行的时候,把上座和下座分得很清楚——这半个小时是我修行佛法的时间,我去打坐观菩提心,或者再加上半个小时做功课的时间,修行佛法就是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其他二三个小时好像全部交给世间法了。好像我们一天当中变成了两个人,一个人是修行佛法的修行者,另一个人就是纯粹的世间人,世间法和佛法分得很清楚。佛菩萨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修行者,座上座下、白天晚上都是一个修行者,醒觉位和睡梦位当中也是一个修行者,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我们每天都在修行,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修行。即便是处于世间,我们也正在修持出世间的佛法。出世间的佛法实际上也是在世间当中去修持,利用世间任何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者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凡夫人的醒觉和睡眠,把这些都作为一种修行的方式。我们首先要了知它的理念、原理,不一定马上能做到,但是我们了知这种情况之后,知道有这种理想的修行方式,一个修行者居然可以这样修行,然后我们可以慢慢靠近这个目标。
我们说了白天如何修行之后,我们看晚上应怎么样修行。此处说护持睡眠对境之理,即怎样睡觉。
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
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睡觉的时候,犹如佛涅槃一样的姿势,头朝着自己随意的方向。睡觉之前应该保持正知正念。“并决志…
《《入菩萨行论》第67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