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67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发决心。“觉已速起身”:醒来之后马上就起身,不赖床,这样发愿。这方面也是我们修行的一部分。一般来讲,睡觉的时间基本上是一天当中的三分之一。怎么使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尽量不浪费?这也是诸佛菩萨早就考虑的问题,或者作为一个修行者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个真正好的修行者,如果白天他是一个专业的修行者,或者出家人,他会把全天候的时间用在修行方面。他可以把每天分成好几段,分成四座或者六座、八座。他修法的时间有这么长,然后上座下座之间连起来,而且他能善巧利用睡觉的时间,延续他的修行。的确可以这样修行,佛陀在经典当中做过开示,祖师大德在论典当中也做了光大和弘扬,衍生了很多睡眠方面的修行方法。

  首先颂词当中讲到,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可以修行,这是完全可以的。就好像说我们在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可以修行,我们在做饭的时候可以修行一样,此处告诉我们,睡觉的时候也可以修行。了知了睡觉的时候可以修行,下面我们就进入到这个环节,看一下睡觉怎样修行。

  第一就是姿势怎么样?“睡如佛涅槃”,这叫做涅槃卧或者吉祥卧。佛陀在人间度化的因缘圆满之后趋入涅槃,趋入涅槃的原因前面我们做过分析,其中之一的必要就是为了警醒一些懈怠的修行者,连佛都要入涅槃,何况我们是一般的凡夫人,一定是要死亡的,要抓紧时间修行的意思。那么佛陀在涅槃的时候,给后学弟子示现了一种吉祥卧的方式。当时佛陀涅槃的地方是印度的拘尸那迦,那里有个遗址,是可以朝拜的四大圣地之一。在娑罗双树之下,佛陀头朝北方,面朝西方,然后右侧而卧,右手放在头下,左手放在左足之上,左脚压右脚,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涅槃。涅槃的经典中讲过,佛陀是怎么样通过呼吸进入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进入到无色定,再进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来而入涅槃。这一系列的过程经典中记载得很清楚。

  佛陀在经典中也讲了,吉祥卧还有很多利益和功德。吉祥卧也叫狮子卧,这样睡眠有四个必要性:第一如果通过吉祥卧的姿势躺下去,身体不会松散得很厉害;第二,如果身体不是很松,他就比较容易保持正念,比较容易忆念善法;第三,这样睡眠不会特别深,不容易酣睡态,在睡觉的过程当中比较容易忆念善法;第四个方面就是不容易做恶梦。

  佛陀示现吉祥卧的方式让弟子去随学,平时我们以这种方式去睡眠是比较好的。一般的情况下,仰卧容易引发贪欲心,俯卧容易引发憎恨心,左侧卧也容易引发欲染之心。右侧而卧是比较吉祥的,狮子卧比较吉祥,所以叫吉祥卧。佛陀讲,如果人或旁生在临死的时候,能够吉祥卧的话不堕恶趣。慈诚罗珠堪布在《慧灯集》中也讲到,并不是你做一次吉祥卧,或者你临死时做一次吉祥卧,你就永远不堕恶趣了,不是这个意思。通过这种吉祥卧,可以保证一两世当中不堕恶趣,它本来就有这种缘起和功德。所以吉祥卧很好,平时如果习惯吉祥卧,去世的时候就能够以吉祥卧的方式安然离世了。这个方面我们介绍了吉祥卧。

  第二,“应朝欲方卧”。佛陀涅槃时,是通过头朝北方,面朝西方的方式入涅槃的,其中有很多密意,我不讲。那么“欲方卧”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每个修行者的房间朝向不一定相同,假如一定要求头朝北面朝西,对所有修行者就不一定适合,所以“应朝欲方卧”就是随意朝向一方,朝西、朝南、朝东都可以。

  在入眠之前有很多观想方式。此处说入眠时应该有一种准备工作,第三句、第四句“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如果引用《宝云经》的观点,就是我们在睡眠时,应该具足一种前加行,第一个就是具足正知,观察心的状态、身体的状态,比如观察自己的姿势、呼吸、心的状态,不要产生欲染烦恼。第二具足正念而卧,就是我们要忆念菩提心等善法。第三具足起床想,就是发愿醒了之后马上起,主要是说我们不要恋床,有些人醒了之后还想再睡几分钟,如果养成习惯就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这个方面必须要有一种很强烈的作意:我醒了之后一定要起床!上师经常给我们讲,如果我们在临睡之前,有一个很强的作意,比如说明天早上我要五点钟起床,很强地反复作意几次,那么到了早上这个时间,自然而然就会醒来,而且在睡觉之前做一种强烈作意,醒了之后就比较容易起床。第四是光明想,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观想光明充满体内外,身体里面充满光明,身体外面房子里面也是充满光明。充满光明在有些窍诀当中讲就是白光,白色的光明。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入眠比较容易忆念正法,不容易堕入黑暗当中,这是一种观想睡眠的方式。这样可以尽量利用睡觉的时间来忆念正法,是白天修法的一个延续。休息好之后,第二天又有精神来修行和做日常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它不是单纯的放逸时间或休息时间,而是一种修法的延续了。

  还有一些其他方法,比如在睡眠的时候通过四座法,通过呼吸修行。在自己睡着之前,吸气的时候,观想一切众生的病苦、灾祸、罪业、业障通过吸气的方式吸到自己的相续中。呼气的时候,观想一切善根、安乐、解脱都让众生去享受。通过这样一呼一吸的观想,慢慢进入睡眠状态,所以在睡前不会胡思乱想,安住在菩提心这种四座法中去入眠。习惯之后,我们临死的时候也能很自然地通过四座法的方式进入死亡。在《修心七要》的注释中讲,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死亡,就是最好的一种往生法。这种方式是最好的往生法和最好的临死教言。这也是通过睡眠修善法的一种方式。这些当中提得比较多的是睡前的修法。

  一般而言,众生在醒觉位比较容易掌控自己的修行,睡着了之后就没办法掌控了,所以对睡后的善法没有很高的要求,但在有些密乘的修法当中,甚至于睡着之后也有修法,比如说在无垢光尊者的《虚幻休息》当中,就讲到了在睡着了之后,在做梦的时候怎样去掌控梦境,怎样通过特殊的修法让我们在做梦的时候都能够忆念正法,而且如果在做梦的时候都能够修正法、忆念正法的话,修行的力量比醒觉位还要大。

  假如能够做到这样,一天24小时就完全保持在正法的状态中了,想想看,如果一个修行者能够每天24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乃至于在做梦时都能够保持修法的状态,他证悟、成就的速度就非常快了。但是现在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按照《入行论》当中讲到的白天的修法做,我起床的时候怎么做,白天的时候怎么做,怎么忏悔,怎么积累资粮,等等,或者尽量在睡前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睡着之后的观想方法,随着我们修学佛法的递进,有机会学习无垢光尊者造的《大圆满虚幻休息》的话,那里面有一整套殊胜修法,怎样在睡前作意,怎样通过做梦的方式去修持,还有很多具体的介绍。我们有信心也可以发愿以后值遇这样的教法。

  子二、主要宣说修心:

  菩萨诸行义,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已力,修持净心行。

  一切修法都是围绕修心为目标而进行的。菩萨的行为有无量无边的分类,经典当中说没有穷尽,虽然我们没办法一一实行,但也应该尽己所能地修持净化心地的行为。因为众生的根基无量无边,所以佛陀针对无量无边的根基也宣讲了无量无边的行为。经典其实是非常广博的,因为的确众生的根基很多,所以佛陀讲了这样对治的法。一般而言,八万四千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数目而已,其实真正按照标准算起来,不止只有八万四千,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

  某种佛教史中有一个说法:当年龙树菩萨应龙王之邀去龙宫讲法,《华严经》、《般若经》等经典都是他从龙宫取回来的,当时这些经典在人间已经失传。龙树菩萨从龙宫中把这些主要的大乘经典取回来,重新在人间弘扬。还有一种说法:当时龙树菩萨用一个月的时间去看龙宫中的经典,连目录都没看完,经典之多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想象,的确是浩如烟海,无法衡量。所以人间留下来的经典只是全部经典的一部分。现在翻译过来的汉文经典也好,藏文经典也好,或者所有翻译过来的经典,只是整个存于世间的经典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以前没有翻译的,现在已经流失的经典。总而言之,我们说经典很多,那么经典当中宣讲的菩萨的行为、菩萨的修行当然也就无有穷尽。即便是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大藏经中留下来的这些菩萨行仪,菩萨的行为,也是非常多的。我们通过有限的人生、有限的精力,可不可能一一去行持呢?实际上没办法一一去行持了,那怎么办呢?此处讲到了应当尽己所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修持调化自心的行为。因为佛陀所讲的一切学处、行为,就一个目的:调化内心。为什么只有一个目的调化内心呢?因为佛陀在了义的经典当中已经讲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的心性、心的实相就是佛性,只不过众生的心被烦恼和分别念染污了,没办法显现这种广大或者究竟清净的实相。

  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去探究心的本性。我们要真地探究心的本性,第一步就是要让我们的心清净。这是在世俗层面上清净,而不是本来清净的那种清净。世俗层面的清净,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染污,产生贪嗔痴的烦恼和种种分别念,通过佛法修持之道,清净我们具有贪心、嗔心的世俗心态,然后让我爱执净化,这样我们就是尽其所能地在世俗层面,让我们的心变得善良、柔软,让我们的心充满利他的精神。把这些前期工作做好之后,有一个比较清净的心地,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探究心的本性和实相,这时就容易得多了。

  前期工作主要是清除一些非常粗大的障碍,比如说贪著轮回,自私自利的心很强大,贪嗔痴很旺盛等等,我们前期的修行主要是通过修持无常、暇满难得,发起世俗的利他菩提心等等,这一切行为实际上都能够把这些粗大的障碍扫尽,扫尽之后,我们在这个高度和基础上,再去看心的本性,通过空性的方法去了知心的本性,这就容易得多了。否则,在障碍很多的情况下,要去观空性、观心的本性,说句老实话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当我们扫清了大部分障碍,粗大障碍扫尽之后,在相对安静、相对清净的心态之中,再去修空性、修密法、修实相的教义就容易得多。

  从世俗的层面来讲,我们要尽量修持让自己的心清净的行为,前面所讲的这些都是和修心有关的,还有一些专门的修心法门也和修心有关。究竟来讲,每个众生的心都是光明、空性的本体,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彻底地净化我们的心,使二取分别念的执著消失于法界,这就究竟地让我们的心回归到了本来清净的状态。

  “主要宣说修心”这个科判的意思,可以有直接和间接、浅层次和深层次两个意义。就暂时的意义讲,就是通过利他心,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的方式,调柔自己的心,这方面是一种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更深入地进入内心的实相。但颂词的表面意思,主要从浅层次、第一个层次来讲,就是通过前面所讲的修法净化我们的心地,清净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等等。

  子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我们要净除什么障碍呢?就是心上的一些罪障,这个方面我们要清净。如果这些罪障不清净,它们可以严重地干扰我们的修行,在我们修持利他、修持菩提心的道路上成为严重障碍。所以在修习佛法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正确的观修很重要,第二方面就是清净罪障、圆满资粮非常重要。

  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我们在白天、晚上当各三次诵读三聚经,然后依靠佛陀和菩提心的力量来忏除堕罪之外的罪业。什么是“三聚经”?三聚就是把忏悔罪业、随喜福德、回向善根,这三个善法聚集在一起,叫三聚经。三个善法就是忏悔罪业算一个,随喜福德算一个、善根的回向算一个,把这三个殊胜善法聚集在一起的经典叫做三聚经,里面有忏悔罪业、随喜和回向大菩提三方面。一般来讲,我们以为《三十五佛忏悔文》好像是着重忏悔,平时我们忏悔罪业也是念《三十五佛忏悔文》,实际上忏悔只是其中一部分,它里面也有随喜和善根回向,是这样一种修法的本体。那么《三十五佛忏悔文》三聚经是佛陀讲的一部经典,其他很多论典当中也有三聚经,比如在《学集论》当中寂天菩萨也讲到了三聚经的功德和必要,可以忏悔十不善业道,可以忏悔五无间罪,有些地方讲依靠女人犯的罪业或者按照现代的话来讲,依靠异性犯的罪业等等,这方面通过念诵三聚经可以得以清净,那么三聚经的功德利益非常大,很多高僧大德都是把三聚经作为日常的课诵之一。

  那么怎么去念诵呢?什么时间段念诵,念多少次呢?就讲“昼夜当各三”,字面上直接看就是白天念三遍,晚上念三遍;或者有些上师在讲记当中说,白天三次可以放在不同的时间段,比如说是早上、中午、黄昏,然后夜晚三次——初夜、中夜、后夜。或者我们规定时间,白天念三次,晚上再念三次。我们白天的时候有可能行为不检点,造下了一些罪业,违背了菩提心等等,我们经常忏悔就让罪业不过夜,让罪业能够得到及时的清净。虽然佛经当中讲了尽量不造罪,但是佛陀也讲了,如果造罪之后能够懂得精进地忏悔,还是智者,还是有解脱希望的,所以我们造了罪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清这个造罪然后去精进地忏悔。

  “依佛菩提心”:就是通过佛和菩提心来作为所依,或者皈依佛然后依止菩提心。皈依佛当然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皈依;依止菩提心,我们叫发起菩提心。然后依靠四种对治力的方式来忏悔,“悔除堕罪余”:“堕罪”是什么?此处的堕罪就是根本罪,“余”就是堕罪以外的其他的罪业,也就是属于支分罪。

  如果我们造了支分罪,就可以通过读诵三聚经的方式予以清净,有些自性罪通过三聚经可以清净,在佛制、菩萨戒当中,根本罪以外的这些剩余罪业,也是通过念诵三聚经的方式来得以清净。我们在这个世间当中,在修行过程当中,身语意造了很多的自性罪、佛制罪,我们平时养成一个忏悔的习惯,念三聚经也好,或者念百字明也好,每天都应该精进地忏悔。只有每天精进地忏悔,我们才可以让罪业不再再地增长,不添加新的罪业,力图用让我们的相续相对清净的方式,继续圆满菩萨道的修行,这个方面就是简单介绍一下通过三聚经忏悔罪业的修法。

  本堂课我们讲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67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