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67課▪P3

  ..續本文上一頁”:發決心。“覺已速起身”:醒來之後馬上就起身,不賴床,這樣發願。這方面也是我們修行的一部分。一般來講,睡覺的時間基本上是一天當中的叁分之一。怎麼使用這叁分之一的時間盡量不浪費?這也是諸佛菩薩早就考慮的問題,或者作爲一個修行者也是應該考慮的問題。

  一個真正好的修行者,如果白天他是一個專業的修行者,或者出家人,他會把全天候的時間用在修行方面。他可以把每天分成好幾段,分成四座或者六座、八座。他修法的時間有這麼長,然後上座下座之間連起來,而且他能善巧利用睡覺的時間,延續他的修行。的確可以這樣修行,佛陀在經典當中做過開示,祖師大德在論典當中也做了光大和弘揚,衍生了很多睡眠方面的修行方法。

  首先頌詞當中講到,我們在睡覺的時候可以修行,這是完全可以的。就好像說我們在商場買東西的時候可以修行,我們在做飯的時候可以修行一樣,此處告訴我們,睡覺的時候也可以修行。了知了睡覺的時候可以修行,下面我們就進入到這個環節,看一下睡覺怎樣修行。

  第一就是姿勢怎麼樣?“睡如佛涅槃”,這叫做涅槃臥或者吉祥臥。佛陀在人間度化的因緣圓滿之後趨入涅槃,趨入涅槃的原因前面我們做過分析,其中之一的必要就是爲了警醒一些懈怠的修行者,連佛都要入涅槃,何況我們是一般的凡夫人,一定是要死亡的,要抓緊時間修行的意思。那麼佛陀在涅槃的時候,給後學弟子示現了一種吉祥臥的方式。當時佛陀涅槃的地方是印度的拘屍那迦,那裏有個遺址,是可以朝拜的四大聖地之一。在娑羅雙樹之下,佛陀頭朝北方,面朝西方,然後右側而臥,右手放在頭下,左手放在左足之上,左腳壓右腳,通過這樣的方式進入涅槃。涅槃的經典中講過,佛陀是怎麼樣通過呼吸進入一禅二禅叁禅四禅,然後進入到無色定,再進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來而入涅槃。這一系列的過程經典中記載得很清楚。

  佛陀在經典中也講了,吉祥臥還有很多利益和功德。吉祥臥也叫獅子臥,這樣睡眠有四個必要性:第一如果通過吉祥臥的姿勢躺下去,身體不會松散得很厲害;第二,如果身體不是很松,他就比較容易保持正念,比較容易憶念善法;第叁,這樣睡眠不會特別深,不容易酣睡態,在睡覺的過程當中比較容易憶念善法;第四個方面就是不容易做惡夢。

  佛陀示現吉祥臥的方式讓弟子去隨學,平時我們以這種方式去睡眠是比較好的。一般的情況下,仰臥容易引發貪欲心,俯臥容易引發憎恨心,左側臥也容易引發欲染之心。右側而臥是比較吉祥的,獅子臥比較吉祥,所以叫吉祥臥。佛陀講,如果人或旁生在臨死的時候,能夠吉祥臥的話不墮惡趣。慈誠羅珠堪布在《慧燈集》中也講到,並不是你做一次吉祥臥,或者你臨死時做一次吉祥臥,你就永遠不墮惡趣了,不是這個意思。通過這種吉祥臥,可以保證一兩世當中不墮惡趣,它本來就有這種緣起和功德。所以吉祥臥很好,平時如果習慣吉祥臥,去世的時候就能夠以吉祥臥的方式安然離世了。這個方面我們介紹了吉祥臥。

  第二,“應朝欲方臥”。佛陀涅槃時,是通過頭朝北方,面朝西方的方式入涅槃的,其中有很多密意,我不講。那麼“欲方臥”是什麼意思呢?因爲每個修行者的房間朝向不一定相同,假如一定要求頭朝北面朝西,對所有修行者就不一定適合,所以“應朝欲方臥”就是隨意朝向一方,朝西、朝南、朝東都可以。

  在入眠之前有很多觀想方式。此處說入眠時應該有一種准備工作,第叁句、第四句“正知並決志,覺已速起身”。如果引用《寶雲經》的觀點,就是我們在睡眠時,應該具足一種前加行,第一個就是具足正知,觀察心的狀態、身體的狀態,比如觀察自己的姿勢、呼吸、心的狀態,不要産生欲染煩惱。第二具足正念而臥,就是我們要憶念菩提心等善法。第叁具足起床想,就是發願醒了之後馬上起,主要是說我們不要戀床,有些人醒了之後還想再睡幾分鍾,如果養成習慣就會浪費很多時間,所以這個方面必須要有一種很強烈的作意:我醒了之後一定要起床!上師經常給我們講,如果我們在臨睡之前,有一個很強的作意,比如說明天早上我要五點鍾起床,很強地反複作意幾次,那麼到了早上這個時間,自然而然就會醒來,而且在睡覺之前做一種強烈作意,醒了之後就比較容易起床。第四是光明想,就是在睡覺的時候觀想光明充滿體內外,身體裏面充滿光明,身體外面房子裏面也是充滿光明。充滿光明在有些竅訣當中講就是白光,白色的光明。在這樣的狀態當中入眠比較容易憶念正法,不容易墮入黑暗當中,這是一種觀想睡眠的方式。這樣可以盡量利用睡覺的時間來憶念正法,是白天修法的一個延續。休息好之後,第二天又有精神來修行和做日常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它不是單純的放逸時間或休息時間,而是一種修法的延續了。

  還有一些其他方法,比如在睡眠的時候通過四座法,通過呼吸修行。在自己睡著之前,吸氣的時候,觀想一切衆生的病苦、災禍、罪業、業障通過吸氣的方式吸到自己的相續中。呼氣的時候,觀想一切善根、安樂、解脫都讓衆生去享受。通過這樣一呼一吸的觀想,慢慢進入睡眠狀態,所以在睡前不會胡思亂想,安住在菩提心這種四座法中去入眠。習慣之後,我們臨死的時候也能很自然地通過四座法的方式進入死亡。在《修心七要》的注釋中講,如果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去死亡,就是最好的一種往生法。這種方式是最好的往生法和最好的臨死教言。這也是通過睡眠修善法的一種方式。這些當中提得比較多的是睡前的修法。

  一般而言,衆生在醒覺位比較容易掌控自己的修行,睡著了之後就沒辦法掌控了,所以對睡後的善法沒有很高的要求,但在有些密乘的修法當中,甚至于睡著之後也有修法,比如說在無垢光尊者的《虛幻休息》當中,就講到了在睡著了之後,在做夢的時候怎樣去掌控夢境,怎樣通過特殊的修法讓我們在做夢的時候都能夠憶念正法,而且如果在做夢的時候都能夠修正法、憶念正法的話,修行的力量比醒覺位還要大。

  假如能夠做到這樣,一天24小時就完全保持在正法的狀態中了,想想看,如果一個修行者能夠每天24小時,每一分鍾每一秒鍾乃至于在做夢時都能夠保持修法的狀態,他證悟、成就的速度就非常快了。但是現在我們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按照《入行論》當中講到的白天的修法做,我起床的時候怎麼做,白天的時候怎麼做,怎麼忏悔,怎麼積累資糧,等等,或者盡量在睡前把這些問題解決好。睡著之後的觀想方法,隨著我們修學佛法的遞進,有機會學習無垢光尊者造的《大圓滿虛幻休息》的話,那裏面有一整套殊勝修法,怎樣在睡前作意,怎樣通過做夢的方式去修持,還有很多具體的介紹。我們有信心也可以發願以後值遇這樣的教法。

  子二、主要宣說修心:

  菩薩諸行義,經說無有盡,

  然當盡已力,修持淨心行。

  一切修法都是圍繞修心爲目標而進行的。菩薩的行爲有無量無邊的分類,經典當中說沒有窮盡,雖然我們沒辦法一一實行,但也應該盡己所能地修持淨化心地的行爲。因爲衆生的根基無量無邊,所以佛陀針對無量無邊的根基也宣講了無量無邊的行爲。經典其實是非常廣博的,因爲的確衆生的根基很多,所以佛陀講了這樣對治的法。一般而言,八萬四千法只是一個大概的數目而已,其實真正按照標准算起來,不止只有八萬四千,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的。

  某種佛教史中有一個說法:當年龍樹菩薩應龍王之邀去龍宮講法,《華嚴經》、《般若經》等經典都是他從龍宮取回來的,當時這些經典在人間已經失傳。龍樹菩薩從龍宮中把這些主要的大乘經典取回來,重新在人間弘揚。還有一種說法:當時龍樹菩薩用一個月的時間去看龍宮中的經典,連目錄都沒看完,經典之多我們完全可以發揮想象,的確是浩如煙海,無法衡量。所以人間留下來的經典只是全部經典的一部分。現在翻譯過來的漢文經典也好,藏文經典也好,或者所有翻譯過來的經典,只是整個存于世間的經典的一部分,還有很多以前沒有翻譯的,現在已經流失的經典。總而言之,我們說經典很多,那麼經典當中宣講的菩薩的行爲、菩薩的修行當然也就無有窮盡。即便是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大藏經中留下來的這些菩薩行儀,菩薩的行爲,也是非常多的。我們通過有限的人生、有限的精力,可不可能一一去行持呢?實際上沒辦法一一去行持了,那怎麼辦呢?此處講到了應當盡己所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修持調化自心的行爲。因爲佛陀所講的一切學處、行爲,就一個目的:調化內心。爲什麼只有一個目的調化內心呢?因爲佛陀在了義的經典當中已經講了,一切衆生皆具如來藏。也就是說,一切衆生的心性、心的實相就是佛性,只不過衆生的心被煩惱和分別念染汙了,沒辦法顯現這種廣大或者究竟清淨的實相。

  所有的修行都是圍繞這個目標去探究心的本性。我們要真地探究心的本性,第一步就是要讓我們的心清淨。這是在世俗層面上清淨,而不是本來清淨的那種清淨。世俗層面的清淨,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染汙,産生貪嗔癡的煩惱和種種分別念,通過佛法修持之道,清淨我們具有貪心、嗔心的世俗心態,然後讓我愛執淨化,這樣我們就是盡其所能地在世俗層面,讓我們的心變得善良、柔軟,讓我們的心充滿利他的精神。把這些前期工作做好之後,有一個比較清淨的心地,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探究心的本性和實相,這時就容易得多了。

  前期工作主要是清除一些非常粗大的障礙,比如說貪著輪回,自私自利的心很強大,貪嗔癡很旺盛等等,我們前期的修行主要是通過修持無常、暇滿難得,發起世俗的利他菩提心等等,這一切行爲實際上都能夠把這些粗大的障礙掃盡,掃盡之後,我們在這個高度和基礎上,再去看心的本性,通過空性的方法去了知心的本性,這就容易得多了。否則,在障礙很多的情況下,要去觀空性、觀心的本性,說句老實話是比較困難的。但是當我們掃清了大部分障礙,粗大障礙掃盡之後,在相對安靜、相對清淨的心態之中,再去修空性、修密法、修實相的教義就容易得多。

  從世俗的層面來講,我們要盡量修持讓自己的心清淨的行爲,前面所講的這些都是和修心有關的,還有一些專門的修心法門也和修心有關。究竟來講,每個衆生的心都是光明、空性的本體,再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徹底地淨化我們的心,使二取分別念的執著消失于法界,這就究竟地讓我們的心回歸到了本來清淨的狀態。

  “主要宣說修心”這個科判的意思,可以有直接和間接、淺層次和深層次兩個意義。就暫時的意義講,就是通過利他心,通過調整自己的心的方式,調柔自己的心,這方面是一種層次;第二個層次是更深入地進入內心的實相。但頌詞的表面意思,主要從淺層次、第一個層次來講,就是通過前面所講的修法淨化我們的心地,清淨我們的貪嗔癡煩惱等等。

  子叁、淨除成爲心之障礙:

  我們要淨除什麼障礙呢?就是心上的一些罪障,這個方面我們要清淨。如果這些罪障不清淨,它們可以嚴重地幹擾我們的修行,在我們修持利他、修持菩提心的道路上成爲嚴重障礙。所以在修習佛法的過程當中,一方面正確的觀修很重要,第二方面就是清淨罪障、圓滿資糧非常重要。

  晝夜當各叁,誦讀叁聚經,

  依佛菩提心,悔除墮罪余。

  我們在白天、晚上當各叁次誦讀叁聚經,然後依靠佛陀和菩提心的力量來忏除墮罪之外的罪業。什麼是“叁聚經”?叁聚就是把忏悔罪業、隨喜福德、回向善根,這叁個善法聚集在一起,叫叁聚經。叁個善法就是忏悔罪業算一個,隨喜福德算一個、善根的回向算一個,把這叁個殊勝善法聚集在一起的經典叫做叁聚經,裏面有忏悔罪業、隨喜和回向大菩提叁方面。一般來講,我們以爲《叁十五佛忏悔文》好像是著重忏悔,平時我們忏悔罪業也是念《叁十五佛忏悔文》,實際上忏悔只是其中一部分,它裏面也有隨喜和善根回向,是這樣一種修法的本體。那麼《叁十五佛忏悔文》叁聚經是佛陀講的一部經典,其他很多論典當中也有叁聚經,比如在《學集論》當中寂天菩薩也講到了叁聚經的功德和必要,可以忏悔十不善業道,可以忏悔五無間罪,有些地方講依靠女人犯的罪業或者按照現代的話來講,依靠異性犯的罪業等等,這方面通過念誦叁聚經可以得以清淨,那麼叁聚經的功德利益非常大,很多高僧大德都是把叁聚經作爲日常的課誦之一。

  那麼怎麼去念誦呢?什麼時間段念誦,念多少次呢?就講“晝夜當各叁”,字面上直接看就是白天念叁遍,晚上念叁遍;或者有些上師在講記當中說,白天叁次可以放在不同的時間段,比如說是早上、中午、黃昏,然後夜晚叁次——初夜、中夜、後夜。或者我們規定時間,白天念叁次,晚上再念叁次。我們白天的時候有可能行爲不檢點,造下了一些罪業,違背了菩提心等等,我們經常忏悔就讓罪業不過夜,讓罪業能夠得到及時的清淨。雖然佛經當中講了盡量不造罪,但是佛陀也講了,如果造罪之後能夠懂得精進地忏悔,還是智者,還是有解脫希望的,所以我們造了罪之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認清這個造罪然後去精進地忏悔。

  “依佛菩提心”:就是通過佛和菩提心來作爲所依,或者皈依佛然後依止菩提心。皈依佛當然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皈依;依止菩提心,我們叫發起菩提心。然後依靠四種對治力的方式來忏悔,“悔除墮罪余”:“墮罪”是什麼?此處的墮罪就是根本罪,“余”就是墮罪以外的其他的罪業,也就是屬于支分罪。

  如果我們造了支分罪,就可以通過讀誦叁聚經的方式予以清淨,有些自性罪通過叁聚經可以清淨,在佛製、菩薩戒當中,根本罪以外的這些剩余罪業,也是通過念誦叁聚經的方式來得以清淨。我們在這個世間當中,在修行過程當中,身語意造了很多的自性罪、佛製罪,我們平時養成一個忏悔的習慣,念叁聚經也好,或者念百字明也好,每天都應該精進地忏悔。只有每天精進地忏悔,我們才可以讓罪業不再再地增長,不添加新的罪業,力圖用讓我們的相續相對清淨的方式,繼續圓滿菩薩道的修行,這個方面就是簡單介紹一下通過叁聚經忏悔罪業的修法。

  本堂課我們講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67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