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67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對你有看法,其實他通過你,也對所有修行者和整個佛法開始有非議,産生不好的想法。如果這樣,這個人就造下了很重的罪業。通過诋毀或者指責所有佛教修行者和整個清淨教法的緣故,這個人就很可能墮落惡趣,雖然不是自己讓他墮落惡趣的,但是是由于自己的行爲不檢點而導致的,他的墮落實際上和自己有一種因果關系。

  作爲一個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如果一個衆生因爲自己而墮落了,的確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平時要盡量維護他人的信心,如果別人生起不好的想法,的確是因爲自己行爲不檢點造成的,我們對這個問題就更應該注意了。

  還有一個問題有必要分析一下。一方面我們講,世間人的心很不確定,不管一個修行人怎麼做,有些喜歡挑毛病的世間愚者,你這樣做他有看法,那樣做他也有看法,這時怎麼辦呢?我們在這種前提之下就要分析:如果我們的行爲讓別人産生了不好的看法,比如自己經常放生或者拜佛、行持聞思修的事情,他因此而生起邪見,會不會因爲要維護他的心而終止修行善法呢?這是不需要的。

  因爲前面講了,一般世間人分不清哪些是清淨的法,哪些不清淨的法,即便我們在做放生,或者不殺生、吃素這些事情的時候,假如其他人因此而生起了邪見開始誹謗,這就不是我們的原因造成的,因爲我們是在如理如法地行持善法,所以我們只會覺得比較遺憾,衆生不了解清淨善法的修行原理而導致他産生了邪見;從另外的角度講,如果他生邪見的因的確是因爲自己不檢點,通過自己不檢點的行爲,讓別人産生了惡念,就主要是自己的問題了。所以要把這個問題一分爲二來看。

  我們也不能過度地放蕩不羁,不管別人責不責難,對調伏己心、維護他心方面都不注意,這樣當然佛也不贊成,也不是《入菩薩行論》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們如理如法地行持了,比如,世間部分人對抛棄一切煩惱出家修行的人,還有吃齋念佛的人都有偏見,他們對于出家人割斷青絲遁入空門,終日以青燈黃卷爲伴,覺得是非常淒慘的一種行爲;對修行善法的人,他覺得都是些齋公齋婆很迷信,認爲這些人都是軟弱之輩,都是可欺負的人。這是屬于沒有智慧的人對修行者的邪見,實際上我們不用理會。因爲不管怎樣,總有一些人會産生邪見。只要我們所作的行爲是佛陀認可的,是佛陀讓我們去做的,在這種前提之下,不管其他人怎麼說、怎麼想,我們也不必改變自己的發心和行爲。所以我們要看情況而定。

  有些時候我們還會認爲,威儀很清淨、走路說話很規矩是南傳佛教國家修行者的專利。一提到走路如理如法或者很威儀,馬上就聯想到南傳佛教的修行人。其實我們學習之後就知道了,如果聲聞乘、小乘行者的行爲都如此如理如法,作爲一個修菩薩行的人,行爲就更加應該如理如法,更加深合緣起因果之道才對。如果我們不注意,雖然修行大乘佛法,卻沒有學到大乘佛法的精要之處,只在一些外在的行爲和形象上去著手,很容易讓人産生這種錯覺——好像聲聞乘的人就應該中規中矩,必須要中規中矩;如果提到大乘,就覺得這些大乘修行人走路、說話的方式都比較散亂;如果提到密乘,就好像是放蕩不羁的一種感覺。其實這可能是有些人的誤解,或者也是因爲有些人沒了解大乘,或者密乘行爲而導致的錯誤觀念,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從教義的角度講,不管是大乘修行者,還是密乘修行者,內心當中我們都可以發菩提心、修持密乘的教義。但在外在的行爲當中,不管是大乘,還是密乘的修法,都需要修行者保持行爲低調、謙卑和清淨,除了一些個別開許的行爲之外,其他絕大多數修行者,都要求行爲必須如理如法,必須以令世間人産生信心的方式去實行。

  在密續當中也有這種教言,“外現聲聞行,內行密集意”,外面顯現聲聞行者的形象——他也出家或者是一個清淨修行的居士。然後,“內行密集意”,他的內心在精進地修持殊勝的密法。或者還有一種說法,“外現聲聞形,內隱菩薩行”,從這些教言觀察,大乘行者外面的行爲也要顯現得和聲聞人一模一樣,然後在內心中你可以發大乘心、大菩薩心。或從密乘的角度講,你內心對密乘的法義非常有信心,或者一直在觀修,但你外在的行爲也應該和聲聞乘一樣,這是讓世間人産生信心的方式。這個方面不管是哪一乘,都是應該是完全一樣的。

  我們在學習教法的時候,如果是自己管不住自己,這個方面就另當別論,我們也承認自己有煩惱、有缺陷,作爲才開始學道的凡夫人,任何一種發心、行爲不一定馬上就能如理如法,佛陀也沒有這樣要求過。但是,如果自己做不到,卻以密乘或者大乘作爲借口,就是完全不對的。自己有煩惱就是有煩惱,不能通過大乘教義、密乘教義,來爲自己放縱煩惱找借口。

  不管從哪個方面講,外在行爲清淨是叁乘完全相同的要求。我們不要認爲,這些行爲全都是聲聞乘的,大乘的佛子根本不需要;或者說我們是發大乘心的人,我們是救度一切衆生的人,這些方面不需要。利他也是從小到大,由淺到深,不管大小,都要去落實。維護他人的心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我們不維護他人的心,就沒有辦法做利他的事業。再說,如果把利他的理念、目標帶到我們的修行和生活當中,我們就會發現,其實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和利他相關的。並不好像只有放生是利他,或者坐在高座上講經是利他,大顯神通、製服外道、把很多人帶到極樂刹土是利他。都是利他,的確是利他,但利他有很多方式,有一種是大面積利他,如高僧大德式的利他,還有些是一般初學者或者更多平凡的菩薩所做的利他,在生活和修行中處處都可以體現。隨順他人或者維護他人的心、不讓別人生邪見就是一種利他,就是一種利他心,是一種從小處著手的利他方式。如果我們平時在這些小細節上都能夠養成利他的習慣,處處替他人考慮——世間說設身處地替他人想一想,或者換位思考,裏面都含有利他思想。如果我們習慣了換位思考,習慣了在小的地方去替他人考慮,其實就是一種修行方法。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在和別人交往的時侯帶著這種理念,或者在生活和修行過程中帶進了利他的思想,這也是菩薩的一種修行方法,這樣利他的機會就非常多了。

  不要想“我是一個初學的菩薩,我現在根本做不到利他”,好像利他是很大、很遠、很高的事情。實際上作爲一個初學菩薩,很高的目標對我們而言不太現實,當然以後要達到。但現在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就像以前講的一樣,我們的目標可以很大,但是應該從微細的地方去著手,從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情開始,在一個小的範圍中慢慢去做,如果把身邊的事情都處理好了,再擴大範圍就可以了。

  實際上人就是這麼幾個類型,如果把這些人一心一意能考慮到了,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能考慮對方的感受和利益,如果從這個方面去思維去下手的話,其實我們不管走到哪個環境當中,我們身邊也就是這些人:要麼是親人,要麼是素不相識的人,要麼就是處處給自己造障礙的人或者怨敵。不管走到哪個國家,不管走到什麼環境當中,也就是這幾類人。如果我們把身邊的這幾類人處理好了,也就是把所有衆生的事情處理好了。我們的利他心,或者利益衆生的心才能夠處理好。

  我們不要讓別人産生邪見,要處處考慮別人的感受。乃至于寂天論師告訴我們,要把利他的思想落實到你的手臂揮擺的幅度、你出聲的音量,或者適當的方法,落實到這麼微小的細節上。關鍵是要深入分析這個頌詞,它告訴我們一種怎樣的利他的思想,怎樣通過這些小的地方去修心。斷除世間不信之行,一方面好像都是在考慮利益對方,的的確確我們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應該以菩提心來考慮任何事情,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寂天菩薩也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去落實利他行,怎麼樣去落實菩提心菩薩行,不要讓我們的行爲成爲世間人不生信心的因,這也是一種利他的行爲。

  醜四、護持睡眠對境之理:

  除了日間的修行之外,我們平時在夜間怎樣修行?一個修行有素的人,如果白天特別精進修持,夜間他也有一套修行的方式。如果是這樣,座上座下、白天晚上、清醒時和睡眠時都連起來了,經常這樣做,菩薩就能做到全天候修行。他不分上座下座,也不分白天晚上,他能在這麼長的時間中去修行,一天這樣修行,一個月這樣修行,一年這樣修行,他修行的機會非常多,修行的時間就非常長。

  關鍵問題在于,現在我們剛剛修行的時候,把上座和下座分得很清楚——這半個小時是我修行佛法的時間,我去打坐觀菩提心,或者再加上半個小時做功課的時間,修行佛法就是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其他二叁個小時好像全部交給世間法了。好像我們一天當中變成了兩個人,一個人是修行佛法的修行者,另一個人就是純粹的世間人,世間法和佛法分得很清楚。佛菩薩告訴我們,要把自己變成一個修行者,座上座下、白天晚上都是一個修行者,醒覺位和睡夢位當中也是一個修行者,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那麼我們每天都在修行,能夠在任何環境中修行。即便是處于世間,我們也正在修持出世間的佛法。出世間的佛法實際上也是在世間當中去修持,利用世間任何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或者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凡夫人的醒覺和睡眠,把這些都作爲一種修行的方式。我們首先要了知它的理念、原理,不一定馬上能做到,但是我們了知這種情況之後,知道有這種理想的修行方式,一個修行者居然可以這樣修行,然後我們可以慢慢靠近這個目標。

  我們說了白天如何修行之後,我們看晚上應怎麼樣修行。此處說護持睡眠對境之理,即怎樣睡覺。

  睡如佛涅槃,應朝欲方臥,

  正知並決志,覺已速起身。

  睡覺的時候,猶如佛涅槃一樣的姿勢,頭朝著自己隨意的方向。睡覺之前應該保持正知正念。“並決志…

《《入菩薩行論》第6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