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69課▪P3

  ..續本文上一頁新觀點的話,這些新穎的觀點最終會變成比較平常的東西。世間經驗也如此,一個新東西剛出現時人們都很好奇,很想去嘗試,一旦接觸多了,就不會再引起大家的興趣,于是又開始尋找另一個新奇的東西。所以世間的廠商不斷地製造新的東西來刺激衆生的好奇心,但這些東西最終會失去吸引力,凡夫永遠在這樣的狀態中反複。

  如果我們以同樣的獵奇心態聽聞教法,聽到一個新觀點就覺得很興奮,這種興奮的感覺也不會持久。在不斷尋找新奇法義的過程中,向道的心態將會逐漸麻木而失去學習的動力。學佛法並非爲了滿足好奇心,佛法是讓我們去實踐的。所以,聽經要結合修行的方式去思維,思維之後要實踐。只有再再地實踐,內心才會生起與法相應的覺受和覺悟。這個時候,諸如煩惱減弱、相續調柔等收獲才能真正在我們心中逐漸生起。

  此處說:“法應恭謹行,徒說豈有益”?僅僅只是聽聞或空口宣說一下法義,實際上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呢?當然,倘若完全沒有收獲也無法宣講,但究竟來說,學法的收獲在于調伏煩惱、調伏心相續。如果沒有得到這方面的收獲,僅限于通過聞法得到一些善根、種下以後解脫的種子,則佛法殊勝的威力和廣大的利益並未得以實現,從這個角度講,只聞法沒有什麼收獲。就好像生病去看醫生,醫生診斷後開了藥方,下面應該照方抓藥、服藥,這樣才對治療疾病有利。如果只是天天看藥方、讀藥方,怎麼會對治療疾病有實質性的作用呢?

  結合修行分析這個比喻:首先,我們現在很苦惱,這是病;然後,我們像病人求醫一樣依止上師;上師開出了諸如《入行論》這樣的良方,告訴我們它能夠治療我們的煩惱疾病。此時,倘若我們只是天天在口頭上談論《入行論》如何如何好,卻未遵照《入行論》所宣講的內容去實踐,就相當于我們只是看藥方卻沒有抓藥一樣。因此,我們學習《入行論》之後要加以思維,思維之後要産生定解,這樣就相當于把藥抓到了。然後,對論典中所講的如何調伏身體,如何觀察身心狀態,如何修心等方法反複實踐,這就相當于服藥。

  如果是很輕的病,吃一兩副藥就可能見效。可是,我們罹患了癌症一般的重病,絕非一兩副藥可以治愈。衆生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煩惱之病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想要通過短短一兩座觀修、修行一兩個月、兩叁年就開始發揮作用是很困難的,就像很嚴重的病只吃一兩副藥不起作用一樣。有些病人服藥時,吃了兩叁副沒有作用,幹脆就換另一種藥;之後短時間內沒有效果,又換另外一種……有些人修法也是如此:一個法修了幾座沒起作用,開始換另外一個;一段時間之後沒有驗相,又換另外一個。從淨土換到禅宗,從禅宗換到密宗,從密宗換到其他的修法,從大乘換到小乘……好象覺得哪個法對自己都沒有實際幫助一樣。

  其實,修法和治病是同樣的道理。能夠治病的藥也需要堅持長期服用才能顯現出效果。如果我們對醫生有信心,相信這個醫生的的確確能夠開出對症的藥方,那麼就要遵照醫囑堅持服藥。同理,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早上修多久、中午修多久、下午修多久、每天修幾次都要遵從上師的教導,這就如同患者每天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一樣。嚴格來說,一個修行者每天要修六座或者四座。當然,城市裏的修行者和山裏的修行者有差別,但每天也至少修兩座,在這個時段中應該打坐修行。

  病人除了吃藥之外,還要注意其他的問題:比如在服藥期間有些東西不能吃、有些行爲不能做;同理,除了打坐之外,修行者需要注意不能有殺生、偷盜等行爲。對于病人而言,還要注意加強營養;對于修行者而言,則需要忏悔和積累資糧。患者遵照了醫生的全部要求,疾病就會慢慢減輕,最後痊愈;我們修法也一樣,把一種法一門深入地修下去,決定有所成就。比如說菩提心的修法,對行菩薩道的人來講,這個修法是經過叁世諸佛驗證的、絕對有效的、百試不爽的大乘佛法的藥方。佛陀和大菩薩開出了這種修菩提心的藥方,我們只要堅持修下去,一定會調伏心相續、轉化我執,讓利他菩提心徹底生起,治愈我們貪嗔癡的疾病。

  《菩提道次第廣論》及其他很多經典都再再宣講,衆生的煩惱疾病非常嚴重,相當于到了麻風病晚期手腳都斷掉的程度。這樣的重病吃一兩副藥根本不起作用,必須要反複服藥、堅持服藥才行。所以,我們不能把修行時間限定爲一兩個月或者幾年,而應該發一個長遠的心。至少也應該在今生中不放棄修行,更長遠乃至于到成佛爲止。哪怕曆經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也一定要痊愈這種無始以來罹患的疾病。

  修行切忌冒進,冒進是非常麻煩的。如果因爲長時間修學一個法覺得乏味,認爲這個法很平常、沒什麼殊勝之處,修法時心就不能專一。其實這些“藥方”都適合我們,這個教法也是經過檢驗的。一代代修行者堅持服用《入行論》菩提心的妙藥,他們都獲得了痊愈,變成了菩薩,變成了佛,現在輪到我們來服藥了。既然前輩大德已經驗證過,證明藥方本身沒有問題,那麼,關鍵就在于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夠堅持長期服用了。如果是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就會在一批修行人中脫穎而出;如果是缺乏信心、缺乏精進的人,就會逐漸掉隊乃至最後迷失了方向。現在有這麼多人一起修持菩提心,我們是選擇堅持修持下去、直至最後成功呢?還是虎頭蛇尾以致最後徹底掉隊而迷失?選擇權在自己手中。

  在決定修行成就的諸多因素中,除了宿世善根之外,還有一些東西是我們可以培養的,比如毅力、決心、誓願等等。在《俱舍論》中有“轉根”的說法,即通過發願、修行可以從鈍根轉爲利根,這種情況是有的。宿世的善根的確非常重要,不過“諸法因緣生”,既然是因緣法,就不是絕對的。如果前世缺少福報,我們更加應該精進,更加應該認認真真地、謹慎地來修學佛法。應該通過親近善知識、善友,通過多看書、多聞思的方式,堅定自己的決心:在修佛法的過程中,我一定要認認真真去實踐、去修行!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熬過當前這段最艱難的時間。

  由于我們剛剛開始修行,內心煩惱熾盛、福報淺薄,對于修持菩薩道的修行人而言,這是最艱難的一個時期。如果把這個階段堅持過去,後面的修學就比較容易了。正如跑長跑的人,剛開始練習的時候,跑十幾二十分鍾就特別累,好像跑不動了,想放棄了,但若能再堅持幾分鍾,就會進入到一個比較適應的狀態,可以堅持很久。通過這樣的鍛煉,身體素質越來越好,忍耐力越來越強,跑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修行佛法也一樣,剛開始修學的時候,有很多這樣那樣的障礙煩惱,但只要我們在面對傷害的時候,能夠通過祈禱叁寶加持,通過善友的良言相勸,通過自己內心再再發願... ...總而言之,通過一切辦法堅持下去的話,終有一天可以獲得非常好的回報。

  本課就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69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