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69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时候,龙树菩萨这两部论典的梵文本应该都有,但是由于印度的佛法在历史上也如同汉、藏两地的佛法一样,曾经遭遇过多次法难,很多殊胜的经论在法难中遭到了毁坏。或因为时间太长的缘故,由于各种因缘而散佚。

  印度历史上,在无著菩萨(印度的)出世之前,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法难,导致整个大小乘教法受到很大的打击。

  据说其中一次缘由是:当时印度有两个国王,一个信奉佛法,一个信奉外道。信佛的国王送给另一个国王一件做工精美的无缝天衣。然而不知何等因缘——可能是缝制过程中的失误,或是众生业力的显现——在衣服上显现出了一个脚印。外道国王认为是对他的诅咒,非常气愤,于是发动大军攻打崇尚佛法的国家,给佛法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另一个因缘是:有一个外道老太婆,听说佛法中有一个偈颂,内容是三宝圣众摧毁外道的“邪头颅”,其实是摧毁邪知邪见的意思,但她认为是对外道的诅咒、污蔑。所以引来大军灭佛,对佛法再次造成伤害。

  第三次伤害的起因:有两个外道徒去寺庙讨饭,一个沙弥不但没有给,而且把脏水倒到他们身上。这两个外道非常气愤,于是开始修持一种叫做“日火法”的外道法术,修成之后烧毁了很多经典,损毁了很多佛教寺庙。上述即是印度佛法三次大的法难。

  之后,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出世。世亲论师精通了《大毗婆沙论》,写下了著名的《俱舍论》,弘扬小乘的教法。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练12年后见到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把他带到兜率天,为之宣讲了弥勒五论。然后,无著菩萨在人间弘扬大乘的教法。在无著菩萨的教化下,世亲论师开始进入大乘教法,造了很多大乘经典的注释。通过两兄弟的努力,大乘佛法再次弘扬起来。当年寂天论师出世时,很多殊胜的经论还是存在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种种外在的因缘、众生业力的因缘,诸多殊胜的论典也逐渐隐没了。

  现在我们有机缘学习《入菩萨行论》,这部很殊胜的论典还没有隐没、消亡,这也是众生福德的感召。它存在于世间,对众生是很大的加持。假如说再经过几次法难,像《入行论》这样的论典在世间消亡的话,那将是众生的一大损失。因此,对于《入行论》以及寂天菩萨推荐的《学集论》、《经集论》,既然现在我们有学习的机缘,那么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广加参阅。作为一位大菩萨,寂天论师绝不会只推荐自己的论典而轻视龙树菩萨的著作,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益的论典,不管是不是自己所撰,他都会介绍给众生。从世间显现上看,寂天论师推荐的《学集论》、《经集论》摄受众生的程度和龙树菩萨的两部论典确实还是有差别的。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在经典和论典当中没有遮止的行为,皆当勤修学;为了护持世人心的缘故,对于这些殊胜的学处,了知之后就应当实践、行持。

  我们首先要知道经论当中究竟遮止了什么?如:粗重的烦恼、严重的恶业、自私自利的心念、违背菩提道的学处或者让世人不生信心的行为等等,都是经论中所遮止的,绝对不能做,否则对自他、对整个教法都会带来损失。这方面了知之后,就要千方百计地约束自己杜绝这些恶行。相反,经论中没有遮止的善法——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修行有利的任何一种善法,大至弘法利生,小至一个顶礼,了知之后都应该精勤修学。上述是从完善自我修行的角度加以宣说的。

  下面从利他的角度进行宣说。“为护世人心”:菩萨利益众生是从护持他人的心相续开始。那么,如何护持世人的心呢?一方面不要让别人产生邪见、不让别人退失信心;另一方面,要通过菩萨精进勤奋的努力让世人产生向道之心,产生利他的菩提心,护持他们的心安住于道、安住于利他的状态。为什么很多菩萨去世之后还会乘愿再来?就是为了让尚未生起利他心的众生生起这样的善心,并帮助那些通过菩萨的教化业已生起利他心的众生,令其善心坚固且再再增上,乃至有能力独立修行,直到成为圣者的相续为止。在此之前,菩萨都会去护持世人心。

  怎么样护持呢?大乘的经论中说要为众生做“不请之友”——众生没有请求你,但是你自己要主动做众生的法友。在众生需要的时侯主动地帮助他,帮他维护相续中初生起的菩提心。虽然我们依靠上师的恩德,通过上师慈悲的加持,现在进入了学习大乘教法的行列,但实际上我们依然需要很多人来维护。正如大乘经论所言,初发心菩萨的利他心如同大药树王的树芽一样,虽然生起了但非常脆弱,如果没有佛菩萨、团体和善友的帮助与守护,我们相续中刚刚生起来的善心很可能因一个小小的违缘而夭折。所以,我们既需要通过经常闻法、看书、修持等方式来护持相续中的菩提心,也需要其他外缘的护持。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也要护持他人的利他心。初学的阶段,有时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属于被守护的对象;有时需要互相帮助;有时要帮助、护持他人的利他心。当然,如果我们自不量力去做很多事情,可能因遇到挫折而退失自己的善心;有时可能太过于保守,觉得自己毫无能力而无所作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

  总之,作为修行菩萨道的人,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相续中的善心,另一方面也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人产生善心,或者为他人提供修持大乘菩提心的助缘。“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了知之后,我们就应该去行持大乘经论中所鼓励的、没有遮止的殊胜大乘学处。

  壬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前面已经广大地宣说了正知正念,现在是对上述法义的总结和归摄,尤其着重宣讲护持正知的法相: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此处讲到了护持正知的意义和护持正知的法相。什么是护持正知的法相呢?“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我们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自己身语意的状态做甚深观察。前面已经再再讲过,护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此处从两个层面宣说:一是“再三观”,一是“深观”。深观就是做甚深的观察,而非随随便便敷衍了事。怎样做甚深观察呢?就是通过我们的智慧,或者借助《入行论》中寂天菩萨的智慧、诸佛菩萨的智慧,以之作为观察的手段和方法,再再地去观察、了知自己的身语意处于何种状态。经常观察我们的身语意,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产生正念、护持正念。

  正知和正念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既可以通过安住正念重新返回正知,也可以通过护持正知而引发正念。最初必须要刻意观察,养成习惯之后就可以很自然地观察,就像我们习惯了做某事,做起来就会自然而然。修持佛法应该达到佛法和我们的生活、生命完全融为一体的状态。如果没有把佛法的法义和自己的起心动念乃至生活完全融为一体——在看书、听法、打坐的时候好像在修学佛法;但放下法本、出座之后,就彻头彻尾变成了不学佛法的世间人,如此佛法和生活就脱节了,就会觉得修学佛法对调节我们的烦恼没多大作用。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把佛法的思维、修行融入内心深处,引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行住坐卧、工作生活,时时处处都以利他的慈心和佛法的智慧去观察。无常观也好,空性观也好,利他观也好……活学活用所掌握的法义,把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常态性的修持,这是最重要的。仅仅把修持佛法当作工作紧张之余的休息和消遣是不对的,佛法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份。这样修行佛法,才能真正与法义相应。

  己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这部分教诫我们应该结合相续而精进行持法义。颂词当中讲到: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

  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对正法应当恭敬而行,如果仅限于口中简单说说而不践行,对于调伏我们相续中的烦恼有何意义?就像只是阅读治病的药方却不服药一样,对疾病的痊愈毫无帮助。

  其实,修持佛法无外乎闻、思、修三个步骤。首先是听闻,听闻之后是思维,思维之后去修行,修行就是实践。这三个步骤对绝大多数众生而言都具有可操作性,是真正有利、自然的修行方式。首先,如果不听闻就无法了知修行的方法;其次,由于听闻得到的智慧比较肤浅,很容易被平时乱七八糟的分别念以及种种外缘所冲淡而湮灭,因此,要让佛法的观念真正扎根在心中产生定解,必须要经常看书,反复地思维观察,通过思维产生正见之后,缘正见反复地串习,这就是修。多次串习之后,法义就会渐渐和自己的心相应,开始融入相续,起心动念都与法义密不可分,这就是修行所要达到的状态。

  但要切记:如果闻思修脱节,或者没有很好地协调、分配三者之间的关系,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想实修的念头很猛烈(当然这也是好事),但是没有经过闻思的阶段就开始修行,由于缺少前期的准备,甚至于都不知道应该修什么。因为我们要通过闻思的阶段来确定应该修什么,应该缘什么方面去修持。如果没有经过前行方便,那么,虽然他想修,也确实能够坐下来修,但是由于他不懂得应该从哪方面去修,所谓修持很可能是自己的“想当然耳”,很容易沦为盲修瞎炼。虽然很精进,但是因为没有目标或目标错误的缘故,越精进就越可能远离正道。就像开汽车一样,如果目标错了,开的马力越大、时间越长,离目的地越远。只有在确定了目标之后再去开大马力行驶,才可以更快地接近目标。所以,缺少闻思的修行是错误的。

  反之,缺少修行的闻思也有错误。有些人只是满足于听闻佛法,从来不去实践。只是热衷于听很多法、很多新颖的观点、很多新奇的教法,乃至慢慢已经不满足再听显宗而去听闻密宗,密宗听得多了,发现并没有点金术、隐身术之类的神通法门,便觉得密宗也不过如此,对密宗的教法也失去了信心。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好奇的心、满足于听闻一些…

《《入菩萨行论》第69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