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候,龍樹菩薩這兩部論典的梵文本應該都有,但是由于印度的佛法在曆史上也如同漢、藏兩地的佛法一樣,曾經遭遇過多次法難,很多殊勝的經論在法難中遭到了毀壞。或因爲時間太長的緣故,由于各種因緣而散佚。
印度曆史上,在無著菩薩(印度的)出世之前,經曆過叁次比較大的法難,導致整個大小乘教法受到很大的打擊。
據說其中一次緣由是:當時印度有兩個國王,一個信奉佛法,一個信奉外道。信佛的國王送給另一個國王一件做工精美的無縫天衣。然而不知何等因緣——可能是縫製過程中的失誤,或是衆生業力的顯現——在衣服上顯現出了一個腳印。外道國王認爲是對他的詛咒,非常氣憤,于是發動大軍攻打崇尚佛法的國家,給佛法造成了很大的損傷。
另一個因緣是:有一個外道老太婆,聽說佛法中有一個偈頌,內容是叁寶聖衆摧毀外道的“邪頭顱”,其實是摧毀邪知邪見的意思,但她認爲是對外道的詛咒、汙蔑。所以引來大軍滅佛,對佛法再次造成傷害。
第叁次傷害的起因:有兩個外道徒去寺廟討飯,一個沙彌不但沒有給,而且把髒水倒到他們身上。這兩個外道非常氣憤,于是開始修持一種叫做“日火法”的外道法術,修成之後燒毀了很多經典,損毀了很多佛教寺廟。上述即是印度佛法叁次大的法難。
之後,無著菩薩和世親論師出世。世親論師精通了《大毗婆沙論》,寫下了著名的《俱舍論》,弘揚小乘的教法。無著菩薩在雞足山修練12年後見到了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把他帶到兜率天,爲之宣講了彌勒五論。然後,無著菩薩在人間弘揚大乘的教法。在無著菩薩的教化下,世親論師開始進入大乘教法,造了很多大乘經典的注釋。通過兩兄弟的努力,大乘佛法再次弘揚起來。當年寂天論師出世時,很多殊勝的經論還是存在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由于種種外在的因緣、衆生業力的因緣,諸多殊勝的論典也逐漸隱沒了。
現在我們有機緣學習《入菩薩行論》,這部很殊勝的論典還沒有隱沒、消亡,這也是衆生福德的感召。它存在于世間,對衆生是很大的加持。假如說再經過幾次法難,像《入行論》這樣的論典在世間消亡的話,那將是衆生的一大損失。因此,對于《入行論》以及寂天菩薩推薦的《學集論》、《經集論》,既然現在我們有學習的機緣,那麼在時間、精力允許的情況下,還是應該廣加參閱。作爲一位大菩薩,寂天論師絕不會只推薦自己的論典而輕視龍樹菩薩的著作,只要是對衆生有利益的論典,不管是不是自己所撰,他都會介紹給衆生。從世間顯現上看,寂天論師推薦的《學集論》、《經集論》攝受衆生的程度和龍樹菩薩的兩部論典確實還是有差別的。
經論所未遮,皆當勤修學,
爲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
在經典和論典當中沒有遮止的行爲,皆當勤修學;爲了護持世人心的緣故,對于這些殊勝的學處,了知之後就應當實踐、行持。
我們首先要知道經論當中究竟遮止了什麼?如:粗重的煩惱、嚴重的惡業、自私自利的心念、違背菩提道的學處或者讓世人不生信心的行爲等等,都是經論中所遮止的,絕對不能做,否則對自他、對整個教法都會帶來損失。這方面了知之後,就要千方百計地約束自己杜絕這些惡行。相反,經論中沒有遮止的善法——對衆生有利、對自己修行有利的任何一種善法,大至弘法利生,小至一個頂禮,了知之後都應該精勤修學。上述是從完善自我修行的角度加以宣說的。
下面從利他的角度進行宣說。“爲護世人心”:菩薩利益衆生是從護持他人的心相續開始。那麼,如何護持世人的心呢?一方面不要讓別人産生邪見、不讓別人退失信心;另一方面,要通過菩薩精進勤奮的努力讓世人産生向道之心,産生利他的菩提心,護持他們的心安住于道、安住于利他的狀態。爲什麼很多菩薩去世之後還會乘願再來?就是爲了讓尚未生起利他心的衆生生起這樣的善心,並幫助那些通過菩薩的教化業已生起利他心的衆生,令其善心堅固且再再增上,乃至有能力獨立修行,直到成爲聖者的相續爲止。在此之前,菩薩都會去護持世人心。
怎麼樣護持呢?大乘的經論中說要爲衆生做“不請之友”——衆生沒有請求你,但是你自己要主動做衆生的法友。在衆生需要的時侯主動地幫助他,幫他維護相續中初生起的菩提心。雖然我們依靠上師的恩德,通過上師慈悲的加持,現在進入了學習大乘教法的行列,但實際上我們依然需要很多人來維護。正如大乘經論所言,初發心菩薩的利他心如同大藥樹王的樹芽一樣,雖然生起了但非常脆弱,如果沒有佛菩薩、團體和善友的幫助與守護,我們相續中剛剛生起來的善心很可能因一個小小的違緣而夭折。所以,我們既需要通過經常聞法、看書、修持等方式來護持相續中的菩提心,也需要其他外緣的護持。
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也要護持他人的利他心。初學的階段,有時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屬于被守護的對象;有時需要互相幫助;有時要幫助、護持他人的利他心。當然,如果我們自不量力去做很多事情,可能因遇到挫折而退失自己的善心;有時可能太過于保守,覺得自己毫無能力而無所作爲。這些都是不必要的。
總之,作爲修行菩薩道的人,一方面要想方設法保持自己相續中的善心,另一方面也要想方設法幫助他人産生善心,或者爲他人提供修持大乘菩提心的助緣。“爲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了知之後,我們就應該去行持大乘經論中所鼓勵的、沒有遮止的殊勝大乘學處。
壬叁、略說護持正知之法相:
前面已經廣大地宣說了正知正念,現在是對上述法義的總結和歸攝,尤其著重宣講護持正知的法相:
再叁宜深觀,身心諸狀態,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此處講到了護持正知的意義和護持正知的法相。什麼是護持正知的法相呢?“再叁宜深觀,身心諸狀態”:我們應該一而再、再而叁地對自己身語意的狀態做甚深觀察。前面已經再再講過,護正知就是經常觀察自己的叁門。此處從兩個層面宣說:一是“再叁觀”,一是“深觀”。深觀就是做甚深的觀察,而非隨隨便便敷衍了事。怎樣做甚深觀察呢?就是通過我們的智慧,或者借助《入行論》中寂天菩薩的智慧、諸佛菩薩的智慧,以之作爲觀察的手段和方法,再再地去觀察、了知自己的身語意處于何種狀態。經常觀察我們的身語意,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産生正念、護持正念。
正知和正念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既可以通過安住正念重新返回正知,也可以通過護持正知而引發正念。最初必須要刻意觀察,養成習慣之後就可以很自然地觀察,就像我們習慣了做某事,做起來就會自然而然。修持佛法應該達到佛法和我們的生活、生命完全融爲一體的狀態。如果沒有把佛法的法義和自己的起心動念乃至生活完全融爲一體——在看書、聽法、打坐的時候好像在修學佛法;但放下法本、出座之後,就徹頭徹尾變成了不學佛法的世間人,如此佛法和生活就脫節了,就會覺得修學佛法對調節我們的煩惱沒多大作用。因此,我們應想方設法把佛法的思維、修行融入內心深處,引入到日常生活中。無論行住坐臥、工作生活,時時處處都以利他的慈心和佛法的智慧去觀察。無常觀也好,空性觀也好,利他觀也好……活學活用所掌握的法義,把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使之成爲常態性的修持,這是最重要的。僅僅把修持佛法當作工作緊張之余的休息和消遣是不對的,佛法應該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份。這樣修行佛法,才能真正與法義相應。
己叁、教誡結合相續而精進:
這部分教誡我們應該結合相續而精進行持法義。頌詞當中講到:
法應恭謹行,徒說豈有益?
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
對正法應當恭敬而行,如果僅限于口中簡單說說而不踐行,對于調伏我們相續中的煩惱有何意義?就像只是閱讀治病的藥方卻不服藥一樣,對疾病的痊愈毫無幫助。
其實,修持佛法無外乎聞、思、修叁個步驟。首先是聽聞,聽聞之後是思維,思維之後去修行,修行就是實踐。這叁個步驟對絕大多數衆生而言都具有可操作性,是真正有利、自然的修行方式。首先,如果不聽聞就無法了知修行的方法;其次,由于聽聞得到的智慧比較膚淺,很容易被平時亂七八糟的分別念以及種種外緣所沖淡而湮滅,因此,要讓佛法的觀念真正紮根在心中産生定解,必須要經常看書,反複地思維觀察,通過思維産生正見之後,緣正見反複地串習,這就是修。多次串習之後,法義就會漸漸和自己的心相應,開始融入相續,起心動念都與法義密不可分,這就是修行所要達到的狀態。
但要切記:如果聞思修脫節,或者沒有很好地協調、分配叁者之間的關系,則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有些人想實修的念頭很猛烈(當然這也是好事),但是沒有經過聞思的階段就開始修行,由于缺少前期的准備,甚至于都不知道應該修什麼。因爲我們要通過聞思的階段來確定應該修什麼,應該緣什麼方面去修持。如果沒有經過前行方便,那麼,雖然他想修,也確實能夠坐下來修,但是由于他不懂得應該從哪方面去修,所謂修持很可能是自己的“想當然耳”,很容易淪爲盲修瞎煉。雖然很精進,但是因爲沒有目標或目標錯誤的緣故,越精進就越可能遠離正道。就像開汽車一樣,如果目標錯了,開的馬力越大、時間越長,離目的地越遠。只有在確定了目標之後再去開大馬力行駛,才可以更快地接近目標。所以,缺少聞思的修行是錯誤的。
反之,缺少修行的聞思也有錯誤。有些人只是滿足于聽聞佛法,從來不去實踐。只是熱衷于聽很多法、很多新穎的觀點、很多新奇的教法,乃至慢慢已經不滿足再聽顯宗而去聽聞密宗,密宗聽得多了,發現並沒有點金術、隱身術之類的神通法門,便覺得密宗也不過如此,對密宗的教法也失去了信心。如果我們只是爲了滿足自己好奇的心、滿足于聽聞一些…
《《入菩薩行論》第6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