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69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共分十品,系统地宣说了一个凡夫怎样通过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方式来圆满正等正觉的果位。如果要进入菩萨道,必须要生起菩提心;如果要生起菩提心,必须要学习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本论就是关于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殊胜指南和窍诀。
十品中前三品宣讲了菩提心未生令生的方法;四、五、六品宣讲了菩提心已生之后不退失的方法;七、八、九品宣讲了在菩提心不退的基础上如何再再增上;第十品宣讲了如何做广大回向。在这四大部分内容中,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二大部分:菩提心生起之后如何保持不退失的殊胜要点。
宣讲正知正念的第五品告诉我们,如果想护戒就必须护心;如果要护心就必须守护正知正念。守护正知正念是护心的一种殊胜窍诀,而护心也是护戒的一种殊胜窍诀。我们知道守护戒律,但真正的戒律并不一定如我们理解的那样:好象是一种束缚——约束我们的身语行为应该怎样如理如法,怎样通过佛的教法去了解和守持,似乎有种教条的感觉。其实从护戒的方便是护心来看,实际上戒律主要是护持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心平常都处于自私的状态,处于烦恼的状态,那么就需要守护我们的心,将心调伏到善法的状态中,让我们自私自利的心通过修持产生利他的广大意乐。
只有产生了利他心,菩萨戒才可以护持清净。如果利他心没有产生,在外在的形式上怎样去守护菩萨戒,也无法真正了知其精要。故而,佛教当中有一种说法:如果生起了出离心,守持别解脱戒就很容易;如果生起了菩提心,守护菩萨戒就会非常容易;如果内心当中生起了清净观,守护密乘戒就变得很容易。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了知这些精要、核心,只是在形式上守持戒律,则无论如何也难以真正契合戒律的精神。所以,守护戒律的关键在于护心,护心的方便在于守护正知正念。
下面讲的内容是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要了知广大的学处,不能够只满足于学习少量论典。因为任何一部经论所介绍的修学方法、学处,都是侧重于某个侧面或局部,除此之外的诸多方面,或限于篇幅,或限于听众的根器、知识水平等而无法一一广说。正因如此,佛在宣讲不同大乘经典的时候内容各有侧重;同理,一部论典也只是对某一个方面加以广说,倘若只是满足于一经一论的学习,便无法了知广大无边的菩萨学处。
广学经论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大经大论中,对大乘的观点和修行方法,都做了非常系统、全面的介绍。尽量多学大经大论,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知这些内容。这样,我们的心胸才会宽广,了知的层面才会非常深邃、广大。具有非常深广的智慧,则无论对战略层面还是局部具体修行的认识,都将产生很大的帮助;在种种分别念、烦恼产生的时候,才可以有比较契合实际的对治方法。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处于五浊恶世之命浊中,即便不出现横死,寿命亦不过几十年而已,如果横死的因缘出现,寿命更短。这种情况下,想修学所有经典很困难。但是,对于传承祖师所介绍的一些大经大论,是必须要学习、掌握的。尤其对于修学菩萨行学处方面的经论,要尽量多学习、掌握和实践。尽量养成阅读大经典、大论典的习惯。当我们学习了内容相关的其他经典、论典之后,可以帮助自身更全面地加深对当下所学内容的理解。作为一个佛弟子,对于佛陀所宣讲的主要内容,应该尽可能多地去学习并加以思维和实践。
颂词已经告诉我们“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这么多的经藏究竟该如何通过最有效、最契合实际情况的方式去学习呢?寂天菩萨做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
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六句颂词的前两句是一个部分,后四句是一个部分。首先讲前两句“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如果要了知学处的话,首先应当阅览《虚空藏经》。《虚空藏经》对学处宣讲得比较透彻,讲解了怎样发心、怎样获得菩萨戒、菩萨戒的学处是怎样的、怎样护持、犯戒了怎样去还净、怎样重新受戒等等。《虚空藏经》比较全面地包含了大乘菩萨获得菩萨戒、守护菩萨戒的内容。
《虚空藏经》提到了虚空藏菩萨。按照藏传佛教体系,虚空藏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汉传佛教对于八大菩萨有不同的讲法)。对于修菩萨道的行者来讲,虚空藏菩萨是和菩萨戒相关的殊胜本尊。经常祈祷虚空藏菩萨,能让我们在守护菩萨戒、修持菩萨道方面获得最大的顺缘。假如违背了菩萨戒,犯了菩萨戒的根本戒,也需要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做忏悔,以祈祷虚空藏菩萨的方式来进行还净。
从本体来看,八大菩萨都是一体的,但他们显现的事业各有不同。文殊菩萨显现的功德是智慧,祈祷文殊菩萨,能够令我们在生起智慧方面具足顺缘。由于我们的本性就是原始智慧的本体,所以经常祈祷文殊菩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生起了知经论的世间智慧,对于生起胜义智慧也有决定性的帮助。观世音菩萨显现的功德是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是满愿;虚空藏菩萨是帮助行者清净菩萨的学处以及犯戒之后还净。
实际上,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我们并非孤军奋斗:不但佛在随时随地帮助、提醒我们,以八大菩萨为首的诸大菩萨也从不同侧面发愿利益我们,在冥冥中给予我们很多助缘和加持。了知各大菩萨的不同愿力并经常祈祷,则决定会得到最猛烈的加持和帮助。
上师在讲记中提到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对《虚空藏经》的重视程度不同:汉传佛教以《梵网经》中的菩萨戒作为授戒和护戒的依据,对《虚空藏经》的重视和弘扬程度不及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则以《虚空藏经》和《瑜伽师地论》为依据,对《梵网经》的重视程度不如汉传佛教。因为所传承经论的依据不一样、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所以出现了不同的佛教体系遵循不同的经典传承的情况。
其实,作为守持菩萨戒的佛弟子,不单《虚空藏经》要看,《梵网经》之类的经典也要看。了解不同经典对于菩萨戒是如何宣讲、如何护持的,对护戒会有很大帮助。佛教内部不同的流派、传承和体系,不要成为水火不容的怨敌。这一点,上师在很多场合都讲过。其实,所有佛经论典都是菩萨修行的窍诀和依处,都是可以信任与依靠的殊胜经典。只不过由于不同的传统、传承,或因弟子的根基不同,弘扬有所侧重而已。因此,除了《虚空藏经》,其他如《梵网经》、《瑜珈师地论》、《大乘经庄严论》等殊胜经论都应该多加学习,以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知在修学菩萨道过程中所应护持的学处。
第二部分是后四句,介绍了一些我们需要学习的论典。“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应该精勤阅览和学习《学处总集论》。《学处总集论》即《学集论》,亦是寂天菩萨所造。据记载,寂天菩萨在显宗方面有三部比较著名的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学集论》、《经集论》。“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这部论典是一切大乘学处的总集,对于一个佛子应该恒时修行的关要作了广大宣讲。《学处总集论》中讲到无我空性、菩提心的殊胜性,讲到护身,讲到正知正念、安忍、精进等。总之,《入行论》的内容在《学集论》中都有,而且宣说更广大;一些《入行论》中所没有提到的窍诀,在《学集论》中讲得非常清楚。以此缘故,寂天论师希望后学者精勤阅读《学集论》。《学集论》有汉译本,里面的古文特别难理解。事实上,古时候翻译佛经、论典,都是采用当时的白话文。然而,由于时代变迁和语言演变,从前的白话文变成了晦涩难懂的古文。如果没有一点古文基础和佛学基础,阅读起来很困难;倘若有了一定的佛法基础,再以精进的态度去学习这些经典、论典,应该还是可以看懂一些。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学习《学集论》之后,寂天论师希望行者偶尔抽时间阅览一下他所造的《一切经集论》,简称《经集论》。顾名思义,《一切经集论》便是将一切大乘经典的含义结集在一起。据有些传记所述,《经集论》摘录、汇集了135部大乘经典的要义,寂天菩萨把佛子修持大乘的学处以阅经摘要的简短形式呈现出来。《经集论》也有汉译本,大家有时间也可以去阅读。
寂天菩萨在那烂陀寺时,最初显现为“三想者”,好像既不学法,也不禅修,又不跟僧众一起闻思修行,导致一些只看表面的人误以为他不是真正的修学者,想把他开除。以此因缘,寂天菩萨在诵经法会上诵出了《入菩萨行论》,并在念诵过程中身体腾空,最后消失,到了其他地方弘法利生。后来,两个比丘在吉祥功德塔这个地方找到寂天论师,论师告诉他们,在他以前所住的房子里藏有《入行论》、《学集论》、《经集论》三部论典的原文。(有人认为应该是两部论典,因《入行论》是口诵的)。有些传记中这样描述:当僧众要求寂天菩萨念诵以前没有听闻过的法义时,菩萨在法座上曾如是思维:《学集论》太广,《经集论》太略,《入行论》不广不略正合适,因此诵了《入行论》。或许正是以此因缘,显现上《入行论》比另两部论典弘扬更广,更受人们重视。人们非常熟悉《入行论》,其加持也是无以伦比。要知道《学集论》、《经集论》也非常殊胜,三者不可偏废,因此寂天论师也要求我们应该暂时阅读一下《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在情况、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偶尔披阅龙树菩萨所造的两部论典。无著菩萨在注释当中解释“披阅”为“勤奋地研读”。龙树菩萨所造的两部论典也叫《学集论》和《经集论》。虽然名字一样,但是内容应该是不同的。讲义中介绍,如今只有《经集论》藏译本留存,《学集论》藏译本、汉译本都没有。寂天论师出世的…
《《入菩萨行论》第69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