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69課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共分十品,系統地宣說了一個凡夫怎樣通過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方式來圓滿正等正覺的果位。如果要進入菩薩道,必須要生起菩提心;如果要生起菩提心,必須要學習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本論就是關于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殊勝指南和竅訣。
十品中前叁品宣講了菩提心未生令生的方法;四、五、六品宣講了菩提心已生之後不退失的方法;七、八、九品宣講了在菩提心不退的基礎上如何再再增上;第十品宣講了如何做廣大回向。在這四大部分內容中,現在我們學習的是第二大部分:菩提心生起之後如何保持不退失的殊勝要點。
宣講正知正念的第五品告訴我們,如果想護戒就必須護心;如果要護心就必須守護正知正念。守護正知正念是護心的一種殊勝竅訣,而護心也是護戒的一種殊勝竅訣。我們知道守護戒律,但真正的戒律並不一定如我們理解的那樣:好象是一種束縛——約束我們的身語行爲應該怎樣如理如法,怎樣通過佛的教法去了解和守持,似乎有種教條的感覺。其實從護戒的方便是護心來看,實際上戒律主要是護持我們的心。因爲我們的心平常都處于自私的狀態,處于煩惱的狀態,那麼就需要守護我們的心,將心調伏到善法的狀態中,讓我們自私自利的心通過修持産生利他的廣大意樂。
只有産生了利他心,菩薩戒才可以護持清淨。如果利他心沒有産生,在外在的形式上怎樣去守護菩薩戒,也無法真正了知其精要。故而,佛教當中有一種說法:如果生起了出離心,守持別解脫戒就很容易;如果生起了菩提心,守護菩薩戒就會非常容易;如果內心當中生起了清淨觀,守護密乘戒就變得很容易。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沒有了知這些精要、核心,只是在形式上守持戒律,則無論如何也難以真正契合戒律的精神。所以,守護戒律的關鍵在于護心,護心的方便在于守護正知正念。
下面講的內容是爲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要了知廣大的學處,不能夠只滿足于學習少量論典。因爲任何一部經論所介紹的修學方法、學處,都是側重于某個側面或局部,除此之外的諸多方面,或限于篇幅,或限于聽衆的根器、知識水平等而無法一一廣說。正因如此,佛在宣講不同大乘經典的時候內容各有側重;同理,一部論典也只是對某一個方面加以廣說,倘若只是滿足于一經一論的學習,便無法了知廣大無邊的菩薩學處。
廣學經論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大經大論中,對大乘的觀點和修行方法,都做了非常系統、全面的介紹。盡量多學大經大論,有助于我們全面地了知這些內容。這樣,我們的心胸才會寬廣,了知的層面才會非常深邃、廣大。具有非常深廣的智慧,則無論對戰略層面還是局部具體修行的認識,都將産生很大的幫助;在種種分別念、煩惱産生的時候,才可以有比較契合實際的對治方法。
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處于五濁惡世之命濁中,即便不出現橫死,壽命亦不過幾十年而已,如果橫死的因緣出現,壽命更短。這種情況下,想修學所有經典很困難。但是,對于傳承祖師所介紹的一些大經大論,是必須要學習、掌握的。尤其對于修學菩薩行學處方面的經論,要盡量多學習、掌握和實踐。盡量養成閱讀大經典、大論典的習慣。當我們學習了內容相關的其他經典、論典之後,可以幫助自身更全面地加深對當下所學內容的理解。作爲一個佛弟子,對于佛陀所宣講的主要內容,應該盡可能多地去學習並加以思維和實踐。
頌詞已經告訴我們“經中學處廣,故應閱經藏”,這麼多的經藏究竟該如何通過最有效、最契合實際情況的方式去學習呢?寂天菩薩做了一個概括性的介紹:
首當先閱覽,虛空藏經部,
亦當勤閱讀,學處總集論,
佛子恒修行,學集廣說故。
六句頌詞的前兩句是一個部分,後四句是一個部分。首先講前兩句“首當先閱覽,虛空藏經部”。如果要了知學處的話,首先應當閱覽《虛空藏經》。《虛空藏經》對學處宣講得比較透徹,講解了怎樣發心、怎樣獲得菩薩戒、菩薩戒的學處是怎樣的、怎樣護持、犯戒了怎樣去還淨、怎樣重新受戒等等。《虛空藏經》比較全面地包含了大乘菩薩獲得菩薩戒、守護菩薩戒的內容。
《虛空藏經》提到了虛空藏菩薩。按照藏傳佛教體系,虛空藏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漢傳佛教對于八大菩薩有不同的講法)。對于修菩薩道的行者來講,虛空藏菩薩是和菩薩戒相關的殊勝本尊。經常祈禱虛空藏菩薩,能讓我們在守護菩薩戒、修持菩薩道方面獲得最大的順緣。假如違背了菩薩戒,犯了菩薩戒的根本戒,也需要在虛空藏菩薩面前做忏悔,以祈禱虛空藏菩薩的方式來進行還淨。
從本體來看,八大菩薩都是一體的,但他們顯現的事業各有不同。文殊菩薩顯現的功德是智慧,祈禱文殊菩薩,能夠令我們在生起智慧方面具足順緣。由于我們的本性就是原始智慧的本體,所以經常祈禱文殊菩薩,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生起了知經論的世間智慧,對于生起勝義智慧也有決定性的幫助。觀世音菩薩顯現的功德是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是滿願;虛空藏菩薩是幫助行者清淨菩薩的學處以及犯戒之後還淨。
實際上,在修學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我們並非孤軍奮鬥:不但佛在隨時隨地幫助、提醒我們,以八大菩薩爲首的諸大菩薩也從不同側面發願利益我們,在冥冥中給予我們很多助緣和加持。了知各大菩薩的不同願力並經常祈禱,則決定會得到最猛烈的加持和幫助。
上師在講記中提到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對《虛空藏經》的重視程度不同:漢傳佛教以《梵網經》中的菩薩戒作爲授戒和護戒的依據,對《虛空藏經》的重視和弘揚程度不及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則以《虛空藏經》和《瑜伽師地論》爲依據,對《梵網經》的重視程度不如漢傳佛教。因爲所傳承經論的依據不一樣、衆生的根基不一樣,所以出現了不同的佛教體系遵循不同的經典傳承的情況。
其實,作爲守持菩薩戒的佛弟子,不單《虛空藏經》要看,《梵網經》之類的經典也要看。了解不同經典對于菩薩戒是如何宣講、如何護持的,對護戒會有很大幫助。佛教內部不同的流派、傳承和體系,不要成爲水火不容的怨敵。這一點,上師在很多場合都講過。其實,所有佛經論典都是菩薩修行的竅訣和依處,都是可以信任與依靠的殊勝經典。只不過由于不同的傳統、傳承,或因弟子的根基不同,弘揚有所側重而已。因此,除了《虛空藏經》,其他如《梵網經》、《瑜珈師地論》、《大乘經莊嚴論》等殊勝經論都應該多加學習,以利于我們更全面深入地了知在修學菩薩道過程中所應護持的學處。
第二部分是後四句,介紹了一些我們需要學習的論典。“亦當勤閱讀,學處總集論”:寂天菩薩告訴我們應該精勤閱覽和學習《學處總集論》。《學處總集論》即《學集論》,亦是寂天菩薩所造。據記載,寂天菩薩在顯宗方面有叁部比較著名的殊勝論典:《入菩薩行論》、《學集論》、《經集論》。“佛子恒修行,學集廣說故”:這部論典是一切大乘學處的總集,對于一個佛子應該恒時修行的關要作了廣大宣講。《學處總集論》中講到無我空性、菩提心的殊勝性,講到護身,講到正知正念、安忍、精進等。總之,《入行論》的內容在《學集論》中都有,而且宣說更廣大;一些《入行論》中所沒有提到的竅訣,在《學集論》中講得非常清楚。以此緣故,寂天論師希望後學者精勤閱讀《學集論》。《學集論》有漢譯本,裏面的古文特別難理解。事實上,古時候翻譯佛經、論典,都是采用當時的白話文。然而,由于時代變遷和語言演變,從前的白話文變成了晦澀難懂的古文。如果沒有一點古文基礎和佛學基礎,閱讀起來很困難;倘若有了一定的佛法基礎,再以精進的態度去學習這些經典、論典,應該還是可以看懂一些。
或暫閱精簡,一切經集論。
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
學習《學集論》之後,寂天論師希望行者偶爾抽時間閱覽一下他所造的《一切經集論》,簡稱《經集論》。顧名思義,《一切經集論》便是將一切大乘經典的含義結集在一起。據有些傳記所述,《經集論》摘錄、彙集了135部大乘經典的要義,寂天菩薩把佛子修持大乘的學處以閱經摘要的簡短形式呈現出來。《經集論》也有漢譯本,大家有時間也可以去閱讀。
寂天菩薩在那爛陀寺時,最初顯現爲“叁想者”,好像既不學法,也不禅修,又不跟僧衆一起聞思修行,導致一些只看表面的人誤以爲他不是真正的修學者,想把他開除。以此因緣,寂天菩薩在誦經法會上誦出了《入菩薩行論》,並在念誦過程中身體騰空,最後消失,到了其他地方弘法利生。後來,兩個比丘在吉祥功德塔這個地方找到寂天論師,論師告訴他們,在他以前所住的房子裏藏有《入行論》、《學集論》、《經集論》叁部論典的原文。(有人認爲應該是兩部論典,因《入行論》是口誦的)。有些傳記中這樣描述:當僧衆要求寂天菩薩念誦以前沒有聽聞過的法義時,菩薩在法座上曾如是思維:《學集論》太廣,《經集論》太略,《入行論》不廣不略正合適,因此誦了《入行論》。或許正是以此因緣,顯現上《入行論》比另兩部論典弘揚更廣,更受人們重視。人們非常熟悉《入行論》,其加持也是無以倫比。要知道《學集論》、《經集論》也非常殊勝,叁者不可偏廢,因此寂天論師也要求我們應該暫時閱讀一下《經集論》。
“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在情況、時間允許的條件下,也可以偶爾披閱龍樹菩薩所造的兩部論典。無著菩薩在注釋當中解釋“披閱”爲“勤奮地研讀”。龍樹菩薩所造的兩部論典也叫《學集論》和《經集論》。雖然名字一樣,但是內容應該是不同的。講義中介紹,如今只有《經集論》藏譯本留存,《學集論》藏譯本、漢譯本都沒有。寂天論師出世的…
《《入菩薩行論》第6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