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68課

  《入菩薩行論》第68課

  現在繼續學習《入行論》。下面講第四個科判“成圓滿學處之支分”,此科判共分五個科判,宣講了要變成圓滿學處的一些分支。

  癸四(成圓滿學處之支分)分五:一、精勤修學學處;二、修學多種知識;叁、刻意修學利他;四、依止善友善知識方式;五、爲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等。

  子一、精勤修學學處:

  爲自或爲他,何時修何行。

  佛說諸學處,皆當勤修習。

  不管爲了自己還是爲了他人,不管在什麼時間修持什麼樣的行爲,佛陀說一切學處都應精勤地修學。

  頌詞中宣講了我們要精勤修學學處,也提到不管是爲了自己修學,還是發了利他心爲了讓其他衆生獲得覺悟、得以成佛,都必須按照佛陀宣講的學處精進修持;不管在什麼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修行均須依靠佛所宣講的學處來進行修學;我們的任何修持行爲,不管是修持小乘、修持空性、修持密乘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或者修持供養、持戒等,任何一種行爲都應該按照佛陀講的方式精進觀修。

  爲什麼此處如此強調務必要按照佛陀所講的學處精進學修呢?因爲世間當中,只有佛陀才是真正的最究竟、最圓滿、最正確的宣講者。原因就是:前面我們再再提到,佛陀已經清淨了一切的障礙、圓滿了一切的資糧、證悟了一切萬法的究竟本性。佛陀爲了讓後學的弟子能夠如理如法地修學,在經典當中講了很多修行方式,因此我們不要以自己或其他人的分別念作爲依靠,而應該以佛陀的教言作爲依靠。當然,大菩薩所造的、能夠了解佛陀教言並加以歸攝的殊勝論典,基本上等同于佛陀的經典,都能夠成爲修行的依靠處。如《入菩薩行論》、《修心七要》、彌勒菩薩所講的修行方式等,都應該與佛的經典同等對待、同等恭敬。佛陀真正圓滿照見了這些學處之後而宣講,菩薩是通過智慧圓滿解釋佛陀的密意,然後在論典中如是開顯。所以我們真正的依靠處或依止處,就是佛經和論典,爲自他都要依靠這些學處來修學,不管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修行的時候都應該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正確的指引。分別念是靠不住的,其範圍有限、能力有限且極不可靠,今天想的事情可能明天早上起來就完全變了,下了決心可能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找不到它的蹤迹了,所以只有依靠佛菩薩以智慧在經論當中宣講的學處,才是後學者值得遵循、並能夠在此引導下達到修行目的正道。完全正確可靠的就是佛菩薩的經典、論典。在這裏,一方面提到了我們要有一個好的依靠處,第二個方面是我們應該依經典、論典所講去實行,才能夠真正地利益自他。

  子二、修學多種知識:

  佛子不需學,畢竟皆無有,

  善學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此處講到作爲一個大乘菩薩,不需要學習的知識必定是沒有的,如果說不通達一切知識,就無法成爲遍智,無法圓滿利他。對于智者而言,如果能夠如是善巧地學習和運用,所學怎麼可能不成爲增長福德的因呢?

  “佛子不需學,畢竟皆無有”:佛陀是遍智,能夠周遍了知一切萬法,從而能夠任運自成地利益衆生;作爲成佛的近取因——菩薩[1],如果要成爲遍智,那麼在佛子修學的階段必須要遍學一切法。若給這些知識做個歸納,按照印度的傳統可歸納在五明當中,即聲明、因明、內明、醫方明、工巧明五大類,包括了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學問。

  聲明屬于語言文字類,關于如何使用文法,怎樣寫好文章,以及怎樣使用正確的語句表達等稱之爲聲明。

  因明是邏輯的思維方式,一方面是邏輯思辨,通過辯論的方式學習知識的方法;另一方面因明當中把世間法有條理地歸類、分類之後,對其中的大類再分成若幹小類,然後逐一通過詳細的法相進行定義,再通過正確的方式去印證等等。所以通過學習因明,可以讓一個人的思想變得很有邏輯,他再去學習經論或者利益衆生的時候,言談舉止會非常有可信度,這是很有必要的。

  內明主要是講調伏內心的殊勝正法。佛法出世之前,內明是指婆羅門教的《吠陀》等教義,佛陀、佛經出世之後,內明主要就是指佛經論典之類的教言,所以現在內明就是指佛法。

  醫方明就是指如何醫治衆生的疾病,每一種疾病的成因、用藥、如何治療、如何康複、如何讓身體強壯等等都屬于醫方明所攝。

  工巧明就是指世間的一些技藝,比如書法、繪畫、建築、造橋、建房子等等都屬于工巧明的範疇。

  所以分析之後可以了知,世間的一切學問都可以歸納在五明當中。所以作爲佛子,應該要通達五明,一方面可以成爲遍智之因,一方面也可以成爲圓滿利他的因。總體而言,佛子不需要學習的知識是沒有的,如果不通達任何一個法,就無法成爲遍智,無法成爲利他之因。在《經莊嚴論》[2]當中也是這樣講的,如果沒有通達五明的話,聖者也無法成佛。爲了調伏、攝受他人,爲了自己了知法義,必須要學習五明。在唐譯[3]當中就講“菩薩習五明,總爲求種智”,菩薩學習五明,總的來講是爲了求種智[4]、爲了成佛,分別而言也有別別的必要,比如爲了解脫相續、爲了調伏衆生、爲了讓衆生生起信心等等。例如,學習醫方明是爲了救治衆生;學習工巧明是爲了攝受衆生,倘若某人是一個能工巧匠,知識淵博,就可以攝受很多人;若懂得了聲明就可以打消別人的傲慢,讓別人對自己生起信心等等,有很多必要性。所以說,一個菩薩必須要通達五明才能夠成佛。

  “善學若如是,福德焉不至?”善學指能夠善學一切學處的智者,通過發菩提心這個前提,去通達五明絕對會成爲廣大福德之事。比如說,如果有了菩提心,且通達了這些知識,就可以將其用在積累資糧方面,例如一個菩薩掌握了醫術可以救死扶傷,幫助很多人離開病苦,就會成爲他圓滿功德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對于有這種需求的病人而言,不僅僅像世間的醫生一樣解除了他的痛苦,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因爲菩薩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醫生,所以與他結了善緣,以後會成爲進入正道的正因,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肯定會成爲福德之事。

  再比如,菩薩若成就了工巧明,他可以通過繪畫,或者其它的技藝去攝受衆生。衆所周知,現在世間流行追星族,那麼如果一位菩薩通達很多的技巧,例如很擅長唱歌、跳舞,很多人就會將其作爲自己的偶像去追逐,那麼他們就會對菩薩産生歡喜心,此時菩薩再以他的身份去勸誡衆人入正道修學善法是很有力量的。可以看到現在有一些明星,不管是體育明星,還是影視明星,如果他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力,一方面勸別人修善法、皈依佛法、放生,那麼很多人會相信並願意去做,如此可以利益很多人,或者他能夠幫助衆生建房、建橋也可以攝受衆生,這也能成爲他圓滿福德之事。這樣一來,菩薩積累資糧的手段就非常多。假如我們只有很有限的學識,就無法通過多種方式積累資糧,或者在利益衆生的時候,因爲我們的學識有限,只能夠救度一部分衆生,眼睜睜地看著其他的衆生受苦而無法救怙。所以不管是從自己圓滿福德的角度,還是從利益衆生的角度,菩薩都需要通達五明,才可以成爲快速成佛、利益有情之因,因此此處教誡菩薩一定要通達五明。

  在學這個頌詞的時候,我們想到有些祖師大德的教言,如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中提到,作爲一個學佛者應該把心思完全放在修行上,至于其他的世間學問是不需要學習的。所說似乎與頌詞相抵觸,但經過分析會發現,其必要性可以分爲二個階段來抉擇:作爲初學者,剛剛進入佛門,絕大多數甚至所有的精力應該放在佛法的學習、修行上,因爲他的時間、精力有限,見解也有限,所以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佛法的聞思修上,等到見解、修行穩固之後,其他的知識也不會影響他了,就可以通過學習其他的學識,掌握更多的利益衆生的手段,讓自己圓滿更多的資糧;第二個階段,對于已經有了力量、修行有素的菩薩而言,應該多學五明。上師在講義當中甚至強調,到達一定階段的時候,還要學習外道,了解外道的見解,從而了知如何接引外道進入佛法的修持。並不是所有的佛子,完全不分初學還是修行有素的菩薩,學佛法的同時一律要學外道。綜合不同論典的觀點:初學菩薩基本上應當一門深入學習佛法,學有所成之後應該通過學習五明進而積累資糧、救度衆生。這可能是菩薩和上師在宣講這個內容時的密意,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

  子叁、刻意修學利他:

  刻意修學非常重要,因爲很多內容如果我們隨隨便便地修學,不一定能夠得到很大的效果,但是如果刻意地修學,比如說將菩提心、利他心當作重點刻意地修學,我們相續當中利他的觀念就會逐漸占主導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夠對治我們相續當中自私自利的心。

  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

  爲利諸有情,回向大菩提。

  我們直接或者間接,所作所爲都是唯一利他的,爲了利益一切有情,也需要把善根回向大菩提。

  “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是以利他爲終極目標的,所以利他之事不論直接或間接都應當行持。當然也分不同的時間段,比如初學的階段,可能間接利他多一些,直接利他少一點;如果是一些大菩薩,直接利他比較多,間接利他則較少。但對我們而言,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能夠做到的事都要做,而且一定要把目標定在利他上。什麼是直接利他?比如說放生、幫助貧困的人、給別人講解正法,或者勸導別人皈依等都屬于直接利他;間接利他是指現在還沒有機緣、沒有能力直接做某個利他的事情,但我們在內心中發願,等具備能力之後一定要利他;或者現在開始爲以後利他准備資糧:比如觀修自他相換的菩提心等等,這方面都可以稱爲間接的利他。但不管直接利他也好,間接利他也好,我們的所作所爲都應該以利他爲目標。所以即使是在深山中修行的獨修者,如果他在打坐時一心一意考慮的只是…

《《入菩薩行論》第68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