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68课
现在继续学习《入行论》。下面讲第四个科判“成圆满学处之支分”,此科判共分五个科判,宣讲了要变成圆满学处的一些分支。
癸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分五:一、精勤修学学处;二、修学多种知识;三、刻意修学利他;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子一、精勤修学学处: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不管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不管在什么时间修持什么样的行为,佛陀说一切学处都应精勤地修学。
颂词中宣讲了我们要精勤修学学处,也提到不管是为了自己修学,还是发了利他心为了让其他众生获得觉悟、得以成佛,都必须按照佛陀宣讲的学处精进修持;不管在什么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修行均须依靠佛所宣讲的学处来进行修学;我们的任何修持行为,不管是修持小乘、修持空性、修持密乘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者修持供养、持戒等,任何一种行为都应该按照佛陀讲的方式精进观修。
为什么此处如此强调务必要按照佛陀所讲的学处精进学修呢?因为世间当中,只有佛陀才是真正的最究竟、最圆满、最正确的宣讲者。原因就是:前面我们再再提到,佛陀已经清净了一切的障碍、圆满了一切的资粮、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究竟本性。佛陀为了让后学的弟子能够如理如法地修学,在经典当中讲了很多修行方式,因此我们不要以自己或其他人的分别念作为依靠,而应该以佛陀的教言作为依靠。当然,大菩萨所造的、能够了解佛陀教言并加以归摄的殊胜论典,基本上等同于佛陀的经典,都能够成为修行的依靠处。如《入菩萨行论》、《修心七要》、弥勒菩萨所讲的修行方式等,都应该与佛的经典同等对待、同等恭敬。佛陀真正圆满照见了这些学处之后而宣讲,菩萨是通过智慧圆满解释佛陀的密意,然后在论典中如是开显。所以我们真正的依靠处或依止处,就是佛经和论典,为自他都要依靠这些学处来修学,不管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修行的时候都应该如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正确的指引。分别念是靠不住的,其范围有限、能力有限且极不可靠,今天想的事情可能明天早上起来就完全变了,下了决心可能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找不到它的踪迹了,所以只有依靠佛菩萨以智慧在经论当中宣讲的学处,才是后学者值得遵循、并能够在此引导下达到修行目的正道。完全正确可靠的就是佛菩萨的经典、论典。在这里,一方面提到了我们要有一个好的依靠处,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应该依经典、论典所讲去实行,才能够真正地利益自他。
子二、修学多种知识: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此处讲到作为一个大乘菩萨,不需要学习的知识必定是没有的,如果说不通达一切知识,就无法成为遍智,无法圆满利他。对于智者而言,如果能够如是善巧地学习和运用,所学怎么可能不成为增长福德的因呢?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佛陀是遍智,能够周遍了知一切万法,从而能够任运自成地利益众生;作为成佛的近取因——菩萨[1],如果要成为遍智,那么在佛子修学的阶段必须要遍学一切法。若给这些知识做个归纳,按照印度的传统可归纳在五明当中,即声明、因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五大类,包括了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学问。
声明属于语言文字类,关于如何使用文法,怎样写好文章,以及怎样使用正确的语句表达等称之为声明。
因明是逻辑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是逻辑思辨,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的方法;另一方面因明当中把世间法有条理地归类、分类之后,对其中的大类再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一通过详细的法相进行定义,再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印证等等。所以通过学习因明,可以让一个人的思想变得很有逻辑,他再去学习经论或者利益众生的时候,言谈举止会非常有可信度,这是很有必要的。
内明主要是讲调伏内心的殊胜正法。佛法出世之前,内明是指婆罗门教的《吠陀》等教义,佛陀、佛经出世之后,内明主要就是指佛经论典之类的教言,所以现在内明就是指佛法。
医方明就是指如何医治众生的疾病,每一种疾病的成因、用药、如何治疗、如何康复、如何让身体强壮等等都属于医方明所摄。
工巧明就是指世间的一些技艺,比如书法、绘画、建筑、造桥、建房子等等都属于工巧明的范畴。
所以分析之后可以了知,世间的一切学问都可以归纳在五明当中。所以作为佛子,应该要通达五明,一方面可以成为遍智之因,一方面也可以成为圆满利他的因。总体而言,佛子不需要学习的知识是没有的,如果不通达任何一个法,就无法成为遍智,无法成为利他之因。在《经庄严论》[2]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没有通达五明的话,圣者也无法成佛。为了调伏、摄受他人,为了自己了知法义,必须要学习五明。在唐译[3]当中就讲“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菩萨学习五明,总的来讲是为了求种智[4]、为了成佛,分别而言也有别别的必要,比如为了解脱相续、为了调伏众生、为了让众生生起信心等等。例如,学习医方明是为了救治众生;学习工巧明是为了摄受众生,倘若某人是一个能工巧匠,知识渊博,就可以摄受很多人;若懂得了声明就可以打消别人的傲慢,让别人对自己生起信心等等,有很多必要性。所以说,一个菩萨必须要通达五明才能够成佛。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善学指能够善学一切学处的智者,通过发菩提心这个前提,去通达五明绝对会成为广大福德之事。比如说,如果有了菩提心,且通达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将其用在积累资粮方面,例如一个菩萨掌握了医术可以救死扶伤,帮助很多人离开病苦,就会成为他圆满功德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对于有这种需求的病人而言,不仅仅像世间的医生一样解除了他的痛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因为菩萨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医生,所以与他结了善缘,以后会成为进入正道的正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肯定会成为福德之事。
再比如,菩萨若成就了工巧明,他可以通过绘画,或者其它的技艺去摄受众生。众所周知,现在世间流行追星族,那么如果一位菩萨通达很多的技巧,例如很擅长唱歌、跳舞,很多人就会将其作为自己的偶像去追逐,那么他们就会对菩萨产生欢喜心,此时菩萨再以他的身份去劝诫众人入正道修学善法是很有力量的。可以看到现在有一些明星,不管是体育明星,还是影视明星,如果他一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一方面劝别人修善法、皈依佛法、放生,那么很多人会相信并愿意去做,如此可以利益很多人,或者他能够帮助众生建房、建桥也可以摄受众生,这也能成为他圆满福德之事。这样一来,菩萨积累资粮的手段就非常多。假如我们只有很有限的学识,就无法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资粮,或者在利益众生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学识有限,只能够救度一部分众生,眼睁睁地看着其他的众生受苦而无法救怙。所以不管是从自己圆满福德的角度,还是从利益众生的角度,菩萨都需要通达五明,才可以成为快速成佛、利益有情之因,因此此处教诫菩萨一定要通达五明。
在学这个颂词的时候,我们想到有些祖师大德的教言,如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中提到,作为一个学佛者应该把心思完全放在修行上,至于其他的世间学问是不需要学习的。所说似乎与颂词相抵触,但经过分析会发现,其必要性可以分为二个阶段来抉择:作为初学者,刚刚进入佛门,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精力应该放在佛法的学习、修行上,因为他的时间、精力有限,见解也有限,所以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佛法的闻思修上,等到见解、修行稳固之后,其他的知识也不会影响他了,就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的学识,掌握更多的利益众生的手段,让自己圆满更多的资粮;第二个阶段,对于已经有了力量、修行有素的菩萨而言,应该多学五明。上师在讲义当中甚至强调,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还要学习外道,了解外道的见解,从而了知如何接引外道进入佛法的修持。并不是所有的佛子,完全不分初学还是修行有素的菩萨,学佛法的同时一律要学外道。综合不同论典的观点:初学菩萨基本上应当一门深入学习佛法,学有所成之后应该通过学习五明进而积累资粮、救度众生。这可能是菩萨和上师在宣讲这个内容时的密意,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
子三、刻意修学利他:
刻意修学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内容如果我们随随便便地修学,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效果,但是如果刻意地修学,比如说将菩提心、利他心当作重点刻意地修学,我们相续当中利他的观念就会逐渐占主导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治我们相续当中自私自利的心。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我们直接或者间接,所作所为都是唯一利他的,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也需要把善根回向大菩提。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是以利他为终极目标的,所以利他之事不论直接或间接都应当行持。当然也分不同的时间段,比如初学的阶段,可能间接利他多一些,直接利他少一点;如果是一些大菩萨,直接利他比较多,间接利他则较少。但对我们而言,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能够做到的事都要做,而且一定要把目标定在利他上。什么是直接利他?比如说放生、帮助贫困的人、给别人讲解正法,或者劝导别人皈依等都属于直接利他;间接利他是指现在还没有机缘、没有能力直接做某个利他的事情,但我们在内心中发愿,等具备能力之后一定要利他;或者现在开始为以后利他准备资粮:比如观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等等,这方面都可以称为间接的利他。但不管直接利他也好,间接利他也好,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应该以利他为目标。所以即使是在深山中修行的独修者,如果他在打坐时一心一意考虑的只是…
《《入菩萨行论》第68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