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這樣的修行雖有一定的利益,但利益不大;如果他一心一意地觀修、圓滿相續當中的菩提心,雖然沒有接觸很多人,但他的修行完全是有利的。因爲當修行到達某種量的時候,他再去接觸任何一個衆生,都會成爲利益衆生的因,他在深山裏面看到螞蟻、看到非人、看到其他的人,都會通過利他心來對待,所以他的心完全放在利他上,就可以通過修成的利他心去善待一切衆生,當機緣成熟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地利益衆生了。所以利他心很重要,不管直接還是間接都要去利他。對我們而言,現在如果還不具備直接利他的條件,自己應當發願:願我看到的每一個人得到安樂、獲得覺悟、蘇醒大乘的種性!和某些人打交道的時候,也可以發願:願他得到安樂,願他能夠成就殊勝的佛道!這樣也是一種間接的利他,種下了利他的種子。
“爲利諸有情,回向大菩提”:爲了利益一切有情的緣故,我們要回向大菩提。什麼是“回向大菩提”?即是把一切所修的善根回向大菩提果。按照《大圓滿前行》的觀點,善根是無記的,可以用于罪惡方面,也可以用于成佛方面;可以用于世間安樂方面,可以用于自我解脫方面;所以其本身沒有定性,但是通過善巧回向就將其定性了。比如說把善根回向大菩提,用于利益有情方面,它就定向在了利益衆生的目標上,如果經常如是回向,我們的善根最後就會朝這方面發展、成熟。這樣回向就是爲了利益一切有情,不管是哪一個衆生,不管現在和我的關系再怎麼不好,要知道那只是暫時的因緣,即使內心不太願意,也要強製性地把善根回向給自己不喜歡、厭惡的衆生或十惡不赦的壞人,這是必須要做的。這樣的修心過程就是以刻意的方式,強製性地把自心轉變在一心利他上,所以我們爲了利益衆生要把善根回向大菩提果。
當然,有些人喜歡回向人天福報,回向自己相貌莊嚴、工作順利、身體健康都是可以的,但是所有的回向當中,回向大菩提的果報是最殊勝的。但一般的衆生都患有“近視眼”,看不到遠的地方,只看眼前的利益,所以他覺得回向大菩提和自己無關,索性回向自己認爲比較實際的方面,比如回向自己身體健康、找到一個好工作、家人能夠幸福等等,這些也算是一種善意的回向,但是如果所有的善根都回向在這些方面那就太可惜了。如果我們回向大菩提,這些小的方面的因緣會比較容易滿足,但如果只是回向小的方面,那麼大方向永遠無法實現。所以有時回向善根需要刻意作意,明確地回向。爲了打破自己內心當中的對自我的耽執,我們要求自己在回向的時候,對自己一點都不保留,完完全全地回向給一切衆生,願這些善根能夠成爲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正因,成爲衆生獲得究竟覺悟的正因,這樣猛烈地回向也是打破我執和自私自利的一個方便。
有時我們的回向總是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受到我執的影響,習慣之後修行難有進展。以前在藏地有一個做生意的人,去拉薩朝拜了覺沃佛像,之後他覺得功德很大,想到要將這個善根回向一切衆生,因爲很多大德在講經時,都提到必須要回向衆生,他當下發願:“我將此善根回向一切衆生!”然後,頓了一下突然想到:我把善根回向一切衆生了,自己好象沒有了,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他又轉念一想:我也是屬于衆生之一,那麼我也應該得到了一份。他這樣想了之後心裏就覺得舒服了。仔細觀察,我們可能多多少少也有這樣的想法,總是覺得回向衆生,那我怎麼辦?我們要注意啊!在輪回的過程中,“我怎麼辦?”的確是一個習慣性的思維。有些大德把“我怎麼辦?”稱之爲一個魔咒,是我執的咒語,念多了就像持咒很多遍自然相應了一樣。平時我們想“我怎麼辦?”的時候很多:“如果我要利益衆生,那我怎麼辦?”“如果把善根給了衆生,我怎麼辦?”“我進入輪回當中長久地去受苦,我怎麼辦?”實際上我們經常念這個咒語,就被這個魔咒束縛住無法打破,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要刻意地掙脫這個魔咒,故意不管自己,善根就是一點不留、一心一意地利他。刻意地修學利他是很有必要的!因爲如果我們沒有刻意修學,我執的思想非常非常地深重,就會阻礙我們修行,所以修自他相換,修持施受法等,就是打破我執魔咒的方法,刻意地不管自己,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拿出去,不喜歡的東西拿回來;衆生的痛苦自己受,快樂奉獻給衆生,這都是菩薩道的精華。刻意地打破我執就是這樣一心一意地修利他,修法、回向都應該這樣刻意地觀想,有了刻意之後,才能夠有效轉變內心中的我愛執狀態。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識方式:
我們在修法過程中依止上師、善知識、依止善友也是一個很大的助緣,否則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修行都會失敗的,所以此處宣講了在修大乘法的過程中如何依止善友善知識。
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
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
我們應該甯可舍去生命,也不離開善巧大乘教義的、能夠安住清淨律儀的珍貴善知識。應該猶如吉祥生善知識所修學、宣講的承侍上師的法量去承侍上師,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修行菩薩道的過程如理如法。
“舍命亦不離”:其實,依止善知識是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助緣。就像在一個激烈拼殺的戰場上,我們迷失其中,很難分清東南西北,也不知道怎麼樣脫離險地,此時就需要依靠一位戰士引導、保護我們,逐漸遠離戰場。整個輪回就是一個戰場,我們迷失其中深受傷害、感受恐怖,那如何才能離開輪回的戰場呢?這就要依靠善知識,他如一位善巧的戰士,非常懂得如何保護自他,引導迷失的人離開輪回戰場,我們如果得到他的指引和幫助就能夠找到遠離輪回的正確的方式。我們依止上師的一個必要主要是到上師處求學佛法,而另一個很大的必要是長期依靠上師的指引,逐漸認清楚輪回的實相,脫離輪回。我們就像處在一個噩夢當中無法脫離,此時在夢中遇到了善知識,他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夢,應當從中醒來,並且告訴我們很多方法,如果按照這些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做,逐漸能從夢中醒來,當所有的夢境消失之後,所有的恐怖就消失了。其實輪回就是幻象,是我們業的變幻,但是我們困在其中把它當成真實的了,此時就需要一位善知識告訴我們一切萬法的真相,于是如佛一般的善知識告訴我們:輪回是苦的、虛假的,要從中出離,正在經曆的輪回,其本性就是清淨的狀態,這就是學習佛法的次第。我們最初根本不知道輪回是可以被抛棄並值得抛棄的對境,所以貪戀輪回當中的各種快樂;即使現在很苦、非常貧窮的人也寄希望于人生的某個轉折點:運氣好了就可以脫貧致富,獲得一個好的生活;可能再闖蕩幾年就有快樂了;或者認爲下一輩子應該會快樂吧?有些人慕戀天上的生活,總是覺得這個輪回是快樂的。此時上師告訴我們輪回是痛苦的自性,通過各種觀察就會發現輪回充滿了痛苦,我們才知道輪回的確是痛苦的。上師又告訴我們:輪回是痛苦這一點的確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出離,當我們發現這麼苦的環境居然可以出離的時候,就生起了出離心想要解脫。然後,上師告訴我們,如果想要解脫,心量要更廣大一些,還要幫助所有的人都獲得解脫。此時我們通過上師的指引,引發了利他心、菩提心,願一切衆生都能夠解脫,都能夠覺悟。當我們通過修行把這些很粗重的煩惱、障礙去掉之後,可能上師會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最究竟的秘密:其實我們一直想要擺脫的輪回,只是一個幻象、一個噩夢而已,它是虛妄的,實際上並不存在。如果剛開始就告訴我們這個實相,我們有可能會接受不了,但是當修行到了某個層次的時候,上師再告訴我們輪回是虛幻的,我們不但不會接受不了,而且還會很高興——因爲發現這一切不過是一個夢,只要覺悟了,清醒過來,一切都會消失。沒有實實在在的煩惱要抛棄,沒有實實在在的輪回要遠離,其實這一切都是虛假的,不僅自己是虛假的,這裏面的一切人事物都是虛假的,衆生沈迷其中,都是在做夢而已。這就相當于上師告訴我們一切萬法都是空性的、都是虛妄的,再進一步告訴我們:和空性雙運的有清淨的如來藏。通過上師的指引,我們一步一步地走下來,最後就會發現在上師的指引之下我們獲得了覺悟,之後爲了感恩上師,我們再返回輪回戰場中幫助其他人覺悟這場噩夢。所以,如果沒有上師的指引,我們會永遠沈迷其中,有了上師的指引,我們慢慢開始要出離輪回。以學習《入行論》爲例,如果沒有上師善知識攝受我們,怎麼會發現這麼殊勝的修法呢?怎麼會發現刻意修持利他心的重要性?怎麼會認識自私自利心的毒害呢?都是沒有辦法的。因此,不管我們現在學得怎麼樣,不管是否已經解脫,應該知道一點:如果沒有依止上師善知識,沒有依靠善友,可能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走到這一步。所以我們應該産生很深的感恩之心,雖然上師並不需要我們感恩,但是對于自己而言,在五濁惡世中,在最昏暗的輪回戰場上,在鋪天蓋地的塵煙中,能夠有一個人來到我們身邊,幫助我們、告訴我們如何修行,的確是非常慶幸的。現在我們已經遇到了這樣一位猶如戰士一樣的善知識,告訴我們要修持殊勝的法,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弘揚出離輪回的《入菩薩行論》,告訴我們生起菩提心的方式,我們應當不僅依止上師聽法,還要在上師的帶領之下,一步一步地走出輪回迷霧,從噩夢當中覺醒,這是我們依止上師善知識最大的一個必要性。所以,爲什麼說“舍命亦不離”呢?就是因爲有這樣大的必要性,自己可以舍棄生命,但是不能夠離開善知識。連菩薩都要依止佛、依止善知識繼續修行,何況是作爲凡夫人的我們,依止上師兩、叁年甚至十幾年根本不算什麼,乃至沒有離開輪回之前,都要一直依止善知識。
那麼善知識應該具有什麼樣的條件?此處宣講了兩個條件:第一是“善巧大乘義”,第二是“…
《《入菩薩行論》第68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