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71課▪P3

  ..續本文上一頁

  世間的怨敵是我們很迫切想要擺脫的,世間人也說:“朋友越多越好,怨敵越少越好。”就表達了我們想要遠離怨敵的一種心願,因爲有了怨敵的存在,我們就不悅意,但其實觀察世間的怨敵,他的傷害並不大,真正而言,嗔恨的怨敵盤踞在心中,唯一做的就是傷害我們的事情,所以它一日不除,我們就沒有一日安甯。因此,我們要了知斷除嗔恨的迫切性。下面進一步地觀察: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我們遭遇任何事情,不要擾亂自己的歡喜心,憂惱是無濟于事的,反而會毀壞很多善妙的行爲、善法。此處已經開始逐漸引導我們趨向于修持安忍、遣除嗔恚的實際方法了。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頌詞中講到我們遭遇任何事不要撓亂歡喜心,這是很重要的。當然遇到歡喜的事情,本身就是處于歡喜的狀態,關鍵是遇到任何違緣、逆境的時侯,也不要撓亂自已的歡喜心。因爲業力的緣故,我們在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當中,都很容易遇到不如意的情況,那麼這種情況發生的時侯,怎麼樣去調整自己的心呢?比如在城市當中如果遇到堵車,很多人就會很煩躁,還有工作上不如意,生活中的家庭矛盾,經濟問題等等,都會讓我們非常煩惱。怎樣讓自己不失去歡喜心呢?有一個竅訣就是:如果能夠保持歡喜心,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迎刃而解。除了當下的困難,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歡喜心,困難就只是這麼多。比如堵車的事實已經形成,如果我們不放在心上,就只是堵車而已,但如果我們開始煩躁了,就在堵車這種情況之上,又增加了更多的不悅意,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如果無可避免,修行人會讓它保留在本來的狀態,比如夏天就是單純的熱,冬天就是單純的冷,只是一種冷熱的現象,並沒有額外的東西;如果是不修行的人,熱的時侯就開始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抱怨、滋事、怨天尤人等等。所以,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心平複下來,不要撓亂自己的歡喜心比較好,讓自己保持歡喜心、安靜心。其實在世間當中,很多修行人告訴我們許多調伏自心、保持歡喜意樂的方法,關鍵是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如果能換一種角度看問題,那麼情況就不會變得那麼複雜,讓自己保持歡喜的狀態是很重要的。

  事情我們已經遇上了,沒辦法改變,但自己的心情是可以調整的。就好像整個世界的格局我們改變不了,但我們的心可以改變;調伏別人的心、改變別人的心很困難,但是改變自己的心成功的機率是很高的。當事情已經出現了,沒辦法改變的時候,就告訴自己:“莫擾歡喜心”,不要擾亂自己的歡喜心,不要造成不愉快就很好。按世間的說法是要想開一點,在佛教中就是保持心態平靜。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保持平靜,有時是轉移注意力,回想其他高興的事情;或者想:這件事情也不一定是壞事,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去一匹馬,誰又知道會不會是好事的兆頭呢?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未必都是壞事,變糟的是我們的心情,如果太過于執著,事情就會越變越糟;如果能夠看得開,不撓亂自己的歡喜心,事情就會停留在當下的狀態,所以說盡量保持自己的歡喜心很重要。

  “憂惱不濟事”:寂天菩薩還告訴我們遇到任何事情,不要憂惱,爲什麼呢?因爲憂惱不濟事。假如發脾氣情況就改善了,或者憂惱一下就可以解決問題,當然可以憂惱,但是很多事情憂惱是無濟于事的。比如堵車的時候,很多司機會很煩燥,開始破口大罵,其實發脾氣對緩解交通沒有什麼幫助,這樣做除了增加不高興和痛苦之外,起不到任何作用。很多事情都是一樣的,生憂惱沒有任何作用。

  “反失諸善行”:憂惱不僅于事無補,反而還會失壞善行。失壞什麼善行呢?失壞高尚的行爲。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不能夠罵人,如果在堵車的時候破口大罵,就失壞了世間所認同的高尚行爲;如果你是個修行者,此時生起了嗔恨心,當然就失壞了自己的菩提心、大悲心,內心中安住的善法、善行境界都失壞了,這樣就失壞了善根。如果進一步加劇,非常有可能做出傷害衆生的事情,後果更加失壞善妙的行爲。

  此處的重點在于理解“憂惱不濟事”,這個方面很重要。平時我們要思維:“我爲什麼憂愁?憂愁有什麼用?憂愁是沒有用的,對事情的解決沒有任何幫助,所以不要憂愁。”因爲憂愁之後,自己不一定能夠保持理性的思維。遇到事情首先要冷靜,世上不學佛的人也知道,遇到危險、麻煩的時候,冷靜是很重要的。只有冷靜的頭腦,才能最大限度地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怨天尤人或處在很不高興的情緒中。此時與其憂惱,還不如利用這個時間去想解決辦法。所以首先我們要平靜,不要擾亂歡喜心,因爲憂惱是于事無補的。此處重點宣講了“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這個很重要。

  下面從另外一個側面告訴我們,怎麼樣去調伏不高興的狀態。

  若事尚可改,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此處從兩個方面講了怎麼樣調伏不高興的情緒,如何改變憂惱的狀態。事情發生了,我們觀察之後,如果還有扭轉的余地,就沒有什麼不高興的;如果已經無法改變,憂惱又有什麼用呢?通過這樣一種理性的、智慧的教言,告訴我們怎麼樣保持歡喜心,怎麼樣不要産生無益的憂惱。這些方法雖然很好,但如果我們不學習就不了知,也用不上,現在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教言、智慧運用到平常的修行、生活中去,遇到事情的時候就可以這樣思維,的確是非常管用的。

  如果事情還可以改變,我們首先就不要不高興而應當歡喜,因爲它還可能改變,就想方設法去扭轉它,可以做很多的補救措施,想很多方法去改變局面,因爲事情還沒有到不可扭轉的境地。如果已經到了完全沒有辦法改變的程度,也沒必要憂惱,因爲憂惱已經沒用了。比如說,一個人受傷了,先觀察還有沒有救,如果還有救就應該趕快搶救他,此時去出事的地方放聲大哭也是沒有用的,不歡喜也沒有用;如果這個人已經死了,再怎麼憂惱,他也不可能活過來,現實中也有這樣的情況。上師在講記中引用根霍仁波切的觀點,對這個問題講得非常透徹,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還有扭轉的余地的情況:比如不小心把裝豆子的容器打翻了,很多豆子嘩啦啦掉在地上了,豆子掉下去還可以撿起來,就是還可以改變的,這時就沒有必要不高興。如果是個樂觀的人或修安忍的人,他會認爲這種情況沒有什麼大不了,高興地撿起來就是了;如果是一個沒有對治的人,就開始怨天尤人,很不高興,開始指責別人:“誰、誰、誰你沒有注意!爲什麼沒有把蓋子擰好?你看打翻了!豆子都掉下去了!”開始遷怒于他人。如果是修行人,一看還可以改,也不做什麼,內心中沒什麼不高興,口頭上也不說什麼,把這個事情處理好就行了。第二個例子是已經無濟于事的情況,就好象一個瓷碗摔在地上,碎了,沒有辦法粘,也沒有辦法補,事已至此無可扭轉,下一次注意一點就行了,再去發怒、憂惱也沒有什麼用,這就是告訴我們一種非常理性的思維方法。

  當然在修行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情況,我們應當觀察事情到底可不可以改變,如果可以改變就去改變它,不可以改變就去接受它。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因有緣的,除了當下的近因之外,還有遠因,很多自己遇到的不悅意的事情,和前生所做的業有很大的關系,當前的事情只是一個近因、一個誘因而已,遠因是因爲自己曾經可能做過一些不好的行爲,導致現在自己的身心感受痛苦。這樣觀察之後,如果事情已經發生了,正面它就可以了,我們完全可以在修行、生活中自己掌控心態。所以我們應該多看這些頌詞,並且記在心中,反複去觀察使用以調伏嗔恨,對修持安忍的作用很大。

  己二(廣說)分二:一、總說嗔恨對境之分類;二、遮破嗔彼。

  庚一、總說嗔恨對境之分類:

  不欲我與友,曆苦遭輕蔑,

  聞受粗鄙語,于敵則相反。

  頌詞當中講到了嗔恨對境的分類,上師在講記中講到可以分爲七十二種。首先分爲叁類:“不欲我與友”包括“不欲我”和“不欲友”,第叁種是對于怨敵。

  “不欲我與友,曆苦遭輕蔑,聞受粗鄙語”包含四個對境:曆苦、遭輕蔑、聞受粗語、聞受鄙語。“曆苦”:就是指我不想受苦,也不願意讓我的親友受苦;“遭輕蔑”:即不想讓我自己受到汙辱,也不想親友受到汙辱;“聞受粗語”:粗語就是當面說一些難聽刺耳的語言;“聞受鄙語”:鄙語是指毀壞名譽的語言。上師在講記中說,粗語是當面的,鄙語是背後的,也可以這樣判斷。不願我和我的朋友遭遇這樣的四種境地,“于敵則相反”是指對于敵人則是相反的:自己很希望怨敵曆苦、遭輕蔑、聞受粗語和鄙語。這種情況分析完之後,再反過來觀察,希望我和我的朋友得到快樂,聽到贊歎,不聽到粗語、鄙語;于敵則相反就是指不希望我的怨敵得到快樂,不希望他獲得贊歎等等,所以總共有十二種情況,再分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緣故,總數加起來是七十二種,在上師的講記當中分析得非常清楚。

  我們平時在分析嗔恨對境的時候,一方面應觀察自己的情況,在我的相續當中,是不願意受到輕蔑等等的,如果誰讓我受到這些對待就相當于“強行我不欲”,我對這些痛苦像生病一樣,都不想經曆。並且我很希望得到快樂,聽到好聽的語言,誰來阻止我,就是“撓吾所欲”。對于朋友也是這樣,不希望我的朋友受苦,而希望他們得到快樂,也可以與前面所分析的“所斷因之過患”中“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兩類相對應。對于怨敵是相反的情況,我希望怨敵曆苦、遭輕蔑,誰阻止就是“撓吾所欲”,相反令他得安樂就是“強行我不欲”。了知生嗔的對境很有必要,當我們遇到對境的時候,可以認真地觀察分析,自己遭遇這些情況會怎樣,敵人遭遇這些情況又如何,了知之後我們才可以進一步從細微處修持安忍,認清嗔恨的對境,對我們修安忍有很大的幫助。

  這是第一堂課的內容。

  

《《入菩薩行論》第71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