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70課
前面已經講完了第五品。從十品來看,到第五品好像學了一半,其實從篇幅看還沒有到一半,後面第六、八、九品的頌詞都很多。學這個論典的時間比較長,有人已經開始數頌詞是不是過半了?是不是快結束了?上師經常說,這部論學完之後,我們還會學習很多其他內容,並不是學完之後就萬事大吉了。關鍵是我們在學論典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去串習這些對自己有用的法義,這對修學佛法、調伏相續有很大的必要。
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第六品《安忍》。安忍屬于六度中的安忍度,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尤其對于修學大乘利他心、菩提心的菩薩來講,安忍的修法非常重要。平時我們提到安忍,總是想到如果別人侮辱自己、欺負自己的時候不能發脾氣就是安忍,其實安忍的本體有叁個方面:
第一是耐怨敵忍,忍耐怨敵對我們的傷害。如果怨敵或其他人侮辱、打罵我們,或者給自己造成很多不方便、障礙,讓自己很不舒服等等,對這些都進行忍受、安忍;
第二是忍耐苦行忍。它和別人是否欺負自己沒有關系,是另一個側面的安忍,這是什麼呢?比如我們在學法過程中,夏天很熱,冬天很冷,有時因爲天氣的緣故我們就不想學法修法了,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安忍,這是一種苦行;或者講課的時間比較長、修法過程中出現心煩意亂等種種狀態,我們都要安忍;
第叁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對于佛法中比較甚深的內容,如一切萬法無自性、一切萬法是空性等等能忍受、能接受。不要對無生法産生一種畏懼心,不接受或者沒有真正正確地接受空性法,覺得一切因果不存在,然後開始胡作非爲。實際上,只要正確地認知了無生法沒有不能安忍的,所以菩薩的安忍分爲叁類。
我們主要講第一種耐怨敵忍。耐怨敵忍就是忍受怨敵造成的傷害。安忍還包括苦行和無生法忍,但對耐怨敵忍講得比較多,爲什麼有這種必要呢?因爲嗔恨心就是修持大乘菩薩道最主要、最大的障礙,它與菩提心、利他心、大悲心是直接矛盾相違的,如果我們産生了嗔恨心,就會導致菩薩道沒有辦法修持下去。基于以上這些理由,我們對于安忍的教法要認真地學習、實踐。
世間人對安忍有一些錯誤觀念,認爲修安忍是膽小怕事或者軟弱無能。其實在菩薩道中,安忍是對待事物的一種正確方法。世人不了知安忍的真正意義,當然會産生誤解。而我們深入學習安忍後,就知道它不但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而且是一種大無畏的表現——對于煩惱、障礙的生起能夠忍受,不讓自己産生嗔恨的煩惱。安忍其實是非常積極、向上的一種狀態;反之如果我們面對逆境馬上産生嗔恨心,才是一種消極的表現。通過分析來看,真正的安忍是對于怨敵、障礙表現出的一種非常正確的態度和觀念。無論暫時或長遠,安忍對自己有非常積極、正面的作用;對他人也是非常有益的一種表現;對教法或整個世間,都有非常積極的貢獻。所以我們不能只看到世人對安忍教法的誤讀,擔心修安忍會不會讓別人認爲是軟弱。世間人不學佛法,沒有深邃的智慧,看問題很偏頗、膚淺。作爲修行者,應該以佛菩薩的智慧教言爲准繩和方向,不應該聽從分別心或者世間人的錯誤看法——因爲他們認爲修安忍很消極、很軟弱,我們就不修了。實際上,如果我們不修安忍,雖有可能迎合了某些世間人的觀念,但其實受損害的還是自己和其他衆生,對自他沒有任何真正的利益。下面開始學習安忍。
丁二(安忍)分二:一、當修安忍;二、修持方法。
第一當修安忍,就是修安忍的必要性;第二講到修持的方式。
戊一(當修安忍)分二:一、嗔恨之過患;二、安忍之功德。
如果我們要修安忍,必須了知嗔恨和安忍是相對、相克的。第一我們要了知嗔恨心有什麼過患。生了嗔心對自他有什麼傷害,對此必須有非常透徹的了知;第二是安忍的功德。修安忍有什麼利益、功德,對自他來講有什麼必要性。了知了嗔恨的過患、安忍的功德之後,我們就會下決心一定要抛棄嗔恨,一定要想方設法生起安忍的功德。
己一(嗔恨之過患)分叁:一、未見之果;二、已見之果;叁、概述。
嗔恨的過患主要分兩個方面:第一未見之果,對我們見不到的後世的果或者比較微細的因果進行宣說。未見之果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就要依靠佛菩薩的智慧,因爲他們能夠看到很深遠的因果關系。因爲佛菩薩的經論是確實可靠的一種依靠處的緣故,所以引用教典來安立未見之果。第二是已見之果。就是我們平常能夠觀察發現、能夠知道的一些過患。比如說我們生起嗔心之後很不舒服、自他關系惡化或者引發戰爭、爭吵,這些後果都是肉眼可見,分別心可以觀察到的。把未見之果、已見之果合起來,對嗔恨的過患就有一個全面的認知。第叁概述,就是對未見和已見之果的綜合性描述。
庚一、未見之果: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字面意思是說:生起一個強烈的嗔恨心,能夠摧毀我們在一千個大劫中所積累的供養善逝的功德,“等”字也包括持戒的福德,就是可以摧毀布施持戒等一切福善,這是字面上的概述。
我們進一步看,這個“一嗔”是什麼呢?“一嗔”就是嗔心。學習第一品的時候講到,一個嗔心一個刹那。其實刹那的概念有兩種:一種屬于時間刹那,就是一彈指之間有六十四個刹那,刹那是比較微細的時間單位;第二種是成事刹那,就是事情從剛發生到結束之間算是一個刹那。這個事情成辦了,圓滿結束了,就叫做一個成事刹那。在這兩種刹那的概念當中,此處“一嗔”屬于成事刹那,就是從剛開始生起嗔心到結束之間叫“一嗔”。
這裏講生起一個嗔心所毀善根的量,是“千劫所積聚”的善根,就是一千個大劫中所積累的福善,包括布施、供養善逝、供佛、供菩薩、供僧衆或布施惡鬼等善根。在一千個大劫當中,辛辛苦苦做的這些供養、布施的善根,一刹那之間一個嗔心就摧毀了。“等”字,指我們守持別解脫戒、菩薩戒等戒律的善根,也會在一刹那中以一個嗔心完全摧毀,一切福善都會毀掉。
爲了深入了解,上師引用了無著菩薩《善說海》的觀察方式。分叁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個是所毀。所摧毀的是什麼樣一種善法呢?無著菩薩的觀點是善法可以分爲幾類:沒有通過方便智慧攝持的,屬于一般的隨福德分善根,比如世間中沒有以發菩提心、空性智慧攝受的供佛、放生或其它善事的善根。總而言之,沒有通過菩提心和空性慧攝受的,就是隨福德分善根;第二種是以叁輪體空、空性攝受的善根,是隨解脫分善根;第叁種是通過菩提心、大悲心攝受的善根。
叁類善根中所摧毀的是什麼善根?按無著菩薩的觀點,是第一種隨福德分善根,就是沒有以菩提心、空性慧攝受的善根會被摧毀。不管是布施還是持戒的善根,如果沒有以菩提心、空性攝受,就會被摧毀;以空性和菩提心攝受的善根是不容易被摧毀的。
還有很多不同觀點(當然,不管哪一類觀點都承認被空性攝受的善根不被摧毀):有些論師講,除了以空性攝受的善根,即便是以菩提心攝受的善根,在産生嗔恨心的時候也會被摧毀;有些論師說,回向的善根不會被摧毀,因爲已經回向了大菩提,已經回向了衆生了,不會被摧毀掉;但部分論師認爲,即便是已經回向的善根也可能被摧毀;還有一些觀點是:布施和持戒的善根都會被摧毀,但安忍的善根不會被摧毀,因爲安忍就是嗔心的對治,所以修安忍的功德不會被摧毀。這裏有比較寬松的說法,也有比較嚴格的講法。最嚴格的是:除了被空性攝受的善根之外,其它以菩提心攝受的、已經回向的善根都會被摧毀。還有一些相對沒有這麼嚴格的觀點:只要你回向了,這個善根就不會被摧毀;或者只要以菩提心攝受了,就不會被摧毀。
我們遇到各種觀念的時候,有時自己不知道到底那種觀點是究竟的,一般采取的原則是:平時在預防的時候,我們最好是以嚴格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盡量不要生嗔心。我們甯可相信回向的善根和菩提心的善根都有可能被摧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地注意:哦,我不能夠生嗔心,生了嗔心之後連回向的善根都要摧毀,連發了菩提心的善根都要被摧毀,一定要注意不要産生嗔恨心。以嚴格的標准要求自己比較好。當然我們在這裏只是分析,具體來講哪一種觀點都有理證、教證的依據。作爲凡夫,我們盡量以比較嚴格的方式要求自己,這樣對我們也比較保險。這方面講了所摧毀的善根。
第二、能摧毀的嗔心。是什麼樣的嗔心能摧毀這種善根呢?這方面講是一念嗔心,一念嗔心也分多種:非常猛烈的、中等的、輕微的。嗔心有時是突然不高心;有時産生的時間比較長;有時是很猛烈地生起。這裏講了,能毀的是非常猛烈、十分強烈的嗔恨心,而且生了之後,沒有馬上後悔——他覺得生嗔恨心是對的,這樣的話善根容易摧毀。
還有一個條件是緣殊勝的對境。殊勝對境是指上師叁寶、發了菩提心的人等等,緣殊勝的對境産生了非常強烈的嗔恨心,後來也沒有後悔和對治,善根也容易摧毀。上師講,以無著菩薩的觀點衡量,非常強烈的嗔恨心而且沒有後悔,才是能摧毀的嗔心。如果我們的嗔心不是那麼強烈,或者生了嗔心馬上後悔:覺得大乘行者生嗔心很不好,也不一定能摧毀千劫所累積的資糧。一般來講,大家都共同認可比較強烈的嗔心是能摧毀的嗔心。很強烈的嗔心對于千劫的善根可從根本上摧毀;如果是中等的嗔心,可能摧毀的是一部分善根,不是連根摧毀。
我們知道,積累資糧並不容易。不夾雜懷疑、煩惱,清清淨淨地修善根是很不容易的,這麼不容易積累下來的資糧,如果我們不注意調伏自心,生起了強烈的嗔恨心,一下子摧毀了千劫百劫的善根,這是不劃算的。從這方面考慮,也是爲了讓我們盡量不要生嗔心,菩薩把因果關系清清…
《《入菩薩行論》第70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