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就做到了。歌利王用寶劍割下忍辱仙人的耳朵、鼻子,把手腳都砍斷了,雖然遭到如此殘害,但忍辱仙人的心中沒有一點嗔恨,而且充滿了慈愛,這是真正難以行持的。我們在世間生活,都知道不生嗔心有多難。表面上的安忍很多人都做得到,因爲利益或者恐懼,迫使這個人不敢爆發心中的不樂或厭惡,外在的嗔恨可以不顯現,但內心的嗔恨已經充滿了,這不是真正的安忍啊。真正的安忍是要想方設法化解我們內心中的嗔心,不讓它生起,或者生起之後將它平息下去,這就很困難。爲什麼說“難行莫勝忍”,就是這樣的。這和世間觀念的忍辱完全不一樣,不但要從內心心平氣和地去接受侮辱,而且還要産生利益對方的悲心,就更困難了。當然,在遭到別人辱罵、侮辱的時候,不僅不生嗔心,還對對方産生憐憫心、慈愛心,這個標准是很高的。但是最低限度是在遇到的時候不能生嗔心,對對方産生慈愛心是第二步了。第一個階段安忍的標准,就是應該不生嗔心。所以對治嗔心的安忍的確很難修。
“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寂天菩薩說,應該以衆多的理證、道理,千方百計努力地修安忍。說明安忍的確是太難修了,即便印度古代的苦行仙人,如果沒有修行也沒有辦法不生嗔心。他可以忍耐身體方面的苦行,或其他的衆生給自己帶來傷害,但不生嗔心是很困難的。
很多修菩薩道的菩薩通過安忍品中的內容,反複觀修、實踐之後,就可以修安忍了。現在我們接觸到這個深奧的教法,到底通過什麼方式讓自己不生嗔心呢?這裏面講了衆多的理證、道理,可以用世俗谛的方法來觀修,也可以通過勝義谛觀如夢如幻、觀空性來觀修,有很多道理讓自己不生起嗔心,讓自己的心一如既往地保持在平靜的狀態,再生起慈愛衆生的心。如果衆生百般地欺負自己、傷害自己,都能夠對對方産生慈愛心的話,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們對衆生生起悲心了,這個時候我們的利他心、慈愛心、菩提心才可以說真正有了一個比較可靠的保證。否則的話,如果我們對傷害不能接受、不能修安忍,那我們的慈愛心、利他心、菩提心,只能是在風平浪靜的前提下才可以存在。遇到衆生傷害我們的時候能不能觀修呢?就沒有人敢打包票了,因爲嗔心這個不利益衆生的因素,還牢牢地安住在我們的相續中,隨時可能爆發,只是因緣不到而已。如果別人尊重自己,自己衣食無憂,什麼都很順利的時候,大家都比較容易産生利他心。但是如果有一個人來傷害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百般阻擾,然後經常給自己找麻煩,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反複無數次,這時自己還能夠保持利他心就很困難。但困難是困難,我們還是要以衆理來努力修安忍,因爲前面已經講了,嗔恨的過失這麼大,是修持大乘的一種直接障礙,後面還要講修安忍的功德非常之大,所以再困難我們也要修。越困難越要修,如果這麼容易,菩薩道不就很容易成就了嗎?就是因爲難修的緣故。
在《大智度論》等經論中講,比如魚一次産卵幾百萬顆,但是能夠真正成功孵出魚苗的很少;發菩提心的人很多很多,但是後面真正修成功的也很少。原因就是因爲這些修法的確很難。我們不說世間中一些成就大事業的人要怎樣忍受艱難困苦,這些世間的大事業都是小果,而真正從根本上對治煩惱、對治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性才是大果。
一定要認真對待修安忍,不要覺得很容易,不要覺得自己的脾氣好,這只是暫時現象,根本上不生嗔心才是最重要的。必須要緣安忍品再再觀修串習,力爭做到不生嗔心。不管大事小事出現的時候,都有一種對治的智慧,都能想到安忍的教法,會讓自己心裏風平浪靜。不管什麼事情出現,都不産生有害菩提心的作意,可算是一種修安忍成功的初級表現。
庚二、已見之果: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
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果。“若心執灼嗔”:如果我們經常懷有熾盛的嗔恨心。“意即不寂靜”:那麼我們的心就會不寂靜,心煩意亂很痛苦。“喜樂亦難生”:在這種嗔心持續的前提之下,我們的內心很難産生喜樂,而且“煩躁不成眠”。這裏講到了幾種過患,前提就是我們的心處于熾熱嗔恨的狀態就會引發如下的果。
第一“意即不寂靜”:我們心煩意亂很不舒服,沒有哪個人覺得自己生嗔心的時候是安樂的。只要生起了嗔心,就會生起哪怕是一個小小的不高興,爲什麼不高興、不喜樂
就是自己覺得不舒服,就是一種痛苦的狀態,大發雷霆就更加痛苦了。所以我們生起嗔心的時候,本身不是安樂,屬于不平靜的心態。如果心不平靜很痛苦,“喜樂亦難生”。喜樂分兩方面:一是屬于意識方面的安樂,因爲我們當下處于嗔恨中,當然就不舒服了;二是屬于身識的安樂。《俱舍論》中講了心樂和身樂的關系,心是不快樂的,那麼身體的快樂也難生。比如在生氣、嗔心很強的時候、你去吃再好的東西也感覺不到美味;穿再好的衣服也感覺不到安樂;坐最高檔的車,你也感覺不到愉快,怎樣都感覺不到快樂。這是我們想要的果嗎?每個衆生實際上都想得到快樂,即便我們不從修行佛法得到覺悟安樂而言,以世間的標准來看,每個衆生都是想獲得快樂的,都是想擺脫痛苦的。雖然我們的想法是想擺脫痛苦得到安樂,但是我們的所作所爲就如《前行》所言,所想和所行是背道而馳的:所想是離苦得樂,所作卻是毀滅安樂、獲得痛苦的行爲。
生起強烈的嗔心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沒好處。因爲生起嗔心內心是痛苦的,然後“喜樂亦難生”。即便以世間的標准看,經常不加約束地生嗔心,大發雷霆的脾氣也是不應該的,我們暫且不論嗔心會讓自己痛苦,或是通過大發雷霆引生一系列惡業,即便就生嗔心而言,它也不是人們追求的一種境界。人們都想得到安樂,但是嗔心恰恰是摧毀安樂、得到痛苦的一種根本來源。所以我們對這種嗔心有什麼可留念的呢?爲什麼不能下決心對治?有些人可能還是願意對治的,但是找不到方法;有些人找到方法但沒有持之以恒地修下去,結果都沒辦法徹底地滅除嗔恨心。只有通過長時間修持菩薩道,內心中才能滅除嗔恨心,心很寂靜的話,喜樂就可以持續地生起。這還不是得到了出世間的快樂,從世間的角度而言,如果息滅了嗔心,就是讓我們得到持久安樂的根本源泉。
“喜樂亦難生”可以理解成白天的痛苦還會延續到夜晚睡眠的時候,第四句講“煩躁不成眠”,如果嗔心持續生起的話,不但白天處在非常不快樂的狀態中,到了晚上應該休息的時候,嗔心在相續中盤踞不去,也會導致煩躁不安、夜不成眠,成爲身心根本無法堪忍的一種狀態。白天痛苦晚上也痛苦,什麼時候恢複平靜了,什麼時候痛苦就減輕一些;什麼時候你的嗔心生起了,痛苦又回來了。所以衆生就是可憐,總是處在這種反複中,沒辦法從根本上對治。所以並不是我這輩子很倒黴,好像很多人跟自己作對,經常生起痛苦。實際上只要是沒有修持菩薩道的人,這種狀態是揮之不去的,只有通過主動的對治,修持斷除嗔恨心的方法,才可以一勞永逸地永遠滅除嗔心。輪回的可怕就在這裏,暫時性地息滅之後還會生起來,原因就是相續中還有種子,它的種子、根本沒被觸及到,所以還會遇緣再生、遇緣再生。通過前世業力,哪怕是這輩子中我們的脾氣很好,不會産生這種強大的嗔心也是暫時的,不可靠的。實際上只要內心有嗔恨心的種子,到了下一世可能還要再再産生,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痛苦。
作爲大乘修行者,如果嗔心很大,要想順利修持菩薩道非常困難。因爲如果嗔心再再生起、持續生起、長時間生起的話,那麼你的內心有一種堅固的利他心、菩提心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可以這樣分析已見之果。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這裏有叁大過患:第一個過患是:縱然一個施主通過利敬,恩惠、布施依靠自己的人,如果這個主人特別容易生嗔的話,反而有可能遭到對方的傷害;“嗔令親友厭”:嗔心大的人令親友都很討厭,這是第二大類過患;第叁大類過患:“雖施亦不依”,雖然經常布施東西給衆生,但衆生也不願依靠你。
我們再深入講,有些人顯現上比較大方,喜歡把財物、名譽、地位賜給投靠自己的人,因爲自己有財力有勢力,所以很多人來投靠,自己也很樂意把錢等東西布施給他們。照理來說,如果經常布施別人財物、地位,理應得到對方的尊敬,但前提是,這個施主也需要一種品質——不要經常發脾氣。如果施主容易生嗔心的話,即便你經常給對方很多東西,賜予很多恩惠,接受恩賜的人也很難有安全感,很難感到快樂,很難讓感恩心持久。如果你經常生嗔,他對你的感激之情慢慢就會消失無余;如果你還是變本加厲地發嗔心、發脾氣的話,有可能他根本想不起你給過他什麼東西,是對自己有恩德的人,甚至可能反而把你殺死,這是嗔心産生的極端後果。假如我是給予你財物、地位的人,你還反過來殺我,我會覺得很不舒服,認爲對方忘恩負義。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了,你雖然給了他一些財富,但你經常發脾氣讓他不舒服,這種過失産生的後果可能更嚴重。
在這樣的前提下,經常給別人東西都會被殺死,所以我們可以推知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爲他很容易生嗔心。一個經常生嗔心的人,會讓手下的人、周圍的人非常不舒服、非常難相處。再加上生嗔心之後還斥責、打罵等等,下面的人就覺得非常不安全,難以適應,所以時間長了之後,有可能把你殺死。曆史上很多暴君被推翻殺死了,雖然原因很多,經常容易發怒就是比較突出、明顯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容易生嗔的話,誰喜歡你?別人都想幹脆把這樣的人,想方設法從團體中驅逐出去,或者實在難忍就傷害對方,讓他不能繼續以嗔心去傷害別人,這樣的情況是很容易出現的。
有權勢有地位的人在這個方面要非常注意,不能因爲我高高在上,經常給人恩惠,我就可以隨便打罵、嗔恨別人。《入行論》中講,如果不注意的話,很有可能事情的發展會適得其反,往往自己的所想所願背道而馳。通過這樣的事例,我們知道如果容易生嗔的話,會得到這種極端的後果。
第二大類過患:嗔令親友厭,如果一個人很容易發脾氣、生嗔心的話,甚至于親友都會厭煩他。本來親友之間是最不容易生嗔、最不容易厭煩的,親友之間對對方的過失能達到最大的容忍。我們通過很多事例可以知道,比如我的父母、我的叁朋四友或者我的兒女等等,雖然他們的過患很明顯,很討別人厭,但作爲一個親友來講,我們可以包容他,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是個小問題,也許在別人看來已經是大問題了。我們平常對親友都是最容易包容的,但是如果某個親人很容易生嗔心的話,甚至親友都會很討厭他。
上師講家庭中也是這樣,父子關系也好,夫妻關系也好,如果父親或者丈夫嗔心很大,經常打罵妻子兒女,那麼誰都不會喜歡他,很厭煩他。親友都搞成這樣,其他人更不用說了。以此爲例我們就知道,嗔心很大的人,親友都厭煩他。不要說修菩薩道,即便從世間做人的角度看,一個人嗔心很大,就會讓親人厭煩。這是第二大類過患。
第叁大過患:雖施亦不依。有時通過布施攝集很多有情,讓他們靠近自己,但是那些嗔心很大的人,即便布施東西給別人,別人也不會親近你、交往你。別人會思考:我拿了你的錢,經常和你在一起,但你經常發火打罵我。他情願不要這個錢,也不願跟你接近。這樣的事是我們可以見到的過患。
從修菩薩道的角度講,如果我們經常生嗔的話,就不能夠和衆生親近,不能和道友親近,不能和自己的家人親近,修菩薩道的根本也就沒有了,根本沒法修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完全成了名詞,成爲一個總相,沒有實際的意義。這些是可見之果。
庚叁、概述:
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嗔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
歸納前面的意思:如果我們有嗔恚心,“安樂不久住”,不管是今生的安樂還是後世的安樂,世間的安樂還是出世間的安樂,沒得到的得不到,已經得到的也不會久住。(當然出世間的安樂,不可能現在得到。)
“嗔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嗔恨的敵人能招致如上苦患。世間中有很多敵人是假立、假名的,有時我認爲對方是敵人,但對方沒認爲我是敵人;但嗔恨的敵人是了義的敵人、真實的敵人。只要我們內心有嗔恨,它就是我們的怨敵。經常和怨敵在一起相處,或者我內心中盤踞著這種怨敵,那麼我們絕對不會快樂的。“嗔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能夠見到的過患和不能夠見到的過患都會招致。既然如此,我們爲什麼不下決心滅掉嗔恨心呢?一定要下決心。我們首先對這個問題要認知,認知之後通過學習具體的方式、方法,千方百計地去滅掉嗔恨心。有了這樣的認知,再加以不斷地修持,我們就可以真實地滅掉嗔恨心,順利地修持菩薩道。
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70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