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楚楚地告诉我们,让我们害怕这个后果,的确也有这种后果。我们知道之后要衡量:我做这个事情后果怎么样,它的代价太大了。
我们平时要尽量控制自己不生嗔心,如果这个观念深入内心,我们就会加倍小心。好象具有世间所谓的法律意识,比如知道杀人要偿命,坐牢判无期徒刑等等,对这些问题很清楚,知道关入监狱的种种痛苦。把这种观念深入内心、深入骨髓之后,当发生摩擦、争吵的时候,虽然不敢说百分之百能让你不去做这些事情,但这种观念可以有效地阻止你,在紧急关头发挥作用。
我们对嗔心带给我们的过患要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认知,在事件发生的时候才可能知道:生嗔的过失和代价太大了,我不要生嗔心,它才能够发挥这个作用。否则我们现在听一遍、浅浅地看一遍,学了之后这个观念没有深入内心,到对境现前的时候,还是该发火就发火,该生嗔心就生嗔心;不管对境是不是上师善知识,是不是发菩提心的菩萨。我们习惯如此之后,对修行是最大的障碍。能摧毁的嗔恨心是这样的。
第三、摧毁的方式。有些观点认为不是从根本上摧毁善根,只是延迟成熟的时间。比如说这个善根要在后世成熟的,但是生嗔后延迟到第三世、第四世成熟;有些观点是生嗔心让果报变得不殊胜,打个比方讲,本来它的善根要享受十世的安乐,生了嗔心就减弱了,只成熟二、三世,善根就已用尽。
还有一种观点是从根本上灭掉:嗔心一生起,就好像种子被火烧了,种子被火烧了之后,再没有发芽的功能了。生嗔心相当于把善法的种子用火烧焦一样,再也没有办法生果了,这叫从根本上摧毁。
关于摧毁的方式,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安立。上师的讲记中说,如果是比较弱的嗔心有可能把成熟的时间延误;中等的可能是减弱;上等则可能从根本上摧毁。这样理解三个方面的观点都可以安立。不管怎样,即使我们生起的是一般的嗔心,可能不从根本上摧毁善根,但对善根的成熟都会有影响。
关于“千劫所积聚”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文殊游舞经》讲:嗔心能摧毁一百劫善根;《宝积经》说:嗔心能摧毁千劫的善根;《入中论》讲:摧毁一百劫;此处颂词说摧毁一千劫。其实到底是摧毁一千劫还是摧毁一百劫,一方面有不同经典可作为依据,另外还有一种解释方式:摧毁一百劫还是一千劫是从对境不同而言。比如一个生了菩提心的菩萨,嗔恨比自己修行好的人,比如我是资粮道,或是一个没入道的凡夫,但我嗔恨的对象已经进入加行道了,我的功德不如他,我对他产生嗔恨心,我摧毁的善根就是一千劫的善根;如果是位置高的人嗔恨位置低的人,打比喻讲,如果一个加行道的菩萨嗔恨一个资粮道的菩萨,所摧毁的善根就是一百劫。
有些观点讲,如果嗔恨一般的人,比如说我们嗔恨一个世间人、外道、杀人恶魔,如果我们产生强烈的嗔恨心,那么是一百劫;如果嗔恨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是千劫。我们要了知,这些都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因嗔心摧毁善根的情况。假如说是没有发菩提心的菩萨,就是一个普通人、平凡人,他对菩萨、三宝产生了强烈的嗔恨心,那就不是摧毁千劫百劫的问题了,过失就更大了。
所以,对摧毁善根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里面有很微细、难于辨别的地方,不同的大论师都有很多互相的辩论,我们就按照讲义和《入行论善说海》的观点去理解。总而言之,我们要知道产生嗔恨心的过患相当大,它可以把我们一千劫积累的布施、持戒的善根统统摧毁。我们平时必须对它的过患认识得很清楚,通过下面安忍品所讲的内容尽量地对治嗔恨心,不要让嗔恨心现行,这是我们学习《入行论》安忍品要达到的目标。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所有罪恶当中,没有超过生嗔心的罪过,所有的难行苦行,没有超过修安忍的,了知了这种问题之后,应该以众多的修行道理努力修安忍。这也属于一种未见之果,不管罪恶还是善根,我们通过肉眼很难现量照见,很难认知辨别,所以以菩萨的经论作为认知的标准。
此处讲一切罪恶没有超过嗔心的。在别的论典中也有不同的讲法:比如《大圆满前行》中在讲十不善业时,就说十不善业中杀业最重;也有十不善中邪见最重的说法。十不善包括贪心、害心、邪见等,害心就是嗔心,这些地方并没有认为嗔心的罪最重。上师在讲义中分析,不同说法是因为所强调的侧面不同。比如说邪见最重是因为:如果生起了邪见,善根就停止增长,或者戒律的所依就不存在了,从这方面看它的过失非常重;从伤害众生的角度来讲是杀生最重,比如说抢人的钱或者骂人,过失都没有断除别人的命根、剥夺他人生存权的过失重,所以说杀生的过失最重。为什么说罪恶莫过嗔呢?这是从大乘的修行角度来讲的,从大乘修法乃至从一切教法的核心、根本来看,不管是世间道、小乘道还是菩萨道,一切的根本都是菩提心。为何世间道的根本是菩提心呢?因为十善业道是佛陀以遍智观察而宣讲的,所以它的根本是菩提心;同理,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等修法,也是佛陀为教导声闻弟子讲的,所以根本来源也是菩提心;大乘更不用说了,大乘是佛讲的,菩萨修行大乘都是以菩提心作为根本。
所以菩提心、大乘道是属于一切善法的核心、根本,而大乘菩提心是以利他、利益有情作为根本的。如果一个菩萨相续中产生了非常强大的嗔心,就直接和悲心相违。悲心是接近众生、利益众生的一种状态,而嗔心和利益众生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当我们嗔恨众生的时候,自然就是一种往外排斥的状态:我认为你不好,我要排斥你,抵制你,打击你。实际上这样说,就是我对你这个人不愿意接近,然后我一定要伤害打击你。这种嗔恨的状态和真正的利他的思想完全矛盾,彻底违背了大乘的思想。
我们也可以说,在所有的过患当中贪心的过患也大,如果产生贪心会有很多的过患:如堕地狱、堕恶趣等等;邪见和其他过患都很大。但从大乘的根本来讲,过患最大莫过于嗔恨。因为它和利益众生是彻底背道而驰的。在大乘经典中讲,一百个贪心的过患不如一个嗔心的过患,怎么理解?就是说,虽然贪心的过患很大,但是即便产生了一百念贪心,也不如生起一念嗔心的过失大。虽然你天天贪世间妙欲、贪异性等等,产生很多贪心的过患虽然大,但不如生起一念嗔心的过患大。这个原理我也做过分析,可能有这方面的一些因缘。比如说菩萨对某个有情生贪了,生贪的状态是怎样的呢?就是认为对方好、对方可爱、愿意得到对方。贪心虽然属于一种烦恼,但并没有说我要抛弃你、我不利益你,对于自己所贪的对象,可能还有一种想利益对方的想法,因为贪爱对方,觉得他是可爱的,就会想我要帮助他、要利益他。贪是自己愿意吸引对方、靠近对方的一种心态,所以说虽然产生了贪心,但它和菩提心还没有根本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讲,贪心就不是大乘当中最严重的状态了。嗔心就不一样了,嗔心就是一种排斥的状态,看到对方的过患不愿意接近。所以贪是自己愿意接近对方,没有和菩提心有原则上的违背,虽然贪也是修菩提心的一个障碍,但不是根本障碍,他毕竟想接近对方。我们观察每一个嗔心,当嗔心产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一种排斥对方的想法,不愿意接近对方,不愿意理睬,或者说永远不理对方,怎么怎么样。这种心态就是要和众生远离,从这个角度来讲,就与菩萨要利益众生根本矛盾了。所以从这个方面看,虽然你产生了很多的贪心但也不如产生一念的嗔心过失大。为何说嗔心是菩提心、大乘道真正直接的怨敌?可能原因就是这样的。大家可以分析,是不是有这种原理在里面。
“罪恶莫过嗔”:从大乘道、修菩提心的角度而言,一切的罪恶当中,最大的莫过于嗔心了。“难行莫胜忍”:所有难行苦行中,也没有办法超胜忍辱。世间中有很多难行苦行,比如有些打工者、做苦力的人、建筑工人、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人、起早摸黑去耕种的农民、做小生意的人、上班的人,不管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很多人都在经历自己的苦行。按照《四百论》的观点,贫穷的人主要是身苦,有钱的人主要是心苦,都有各自的苦行。在修行人里,以前有很多苦行仙人折磨自己的身体:五火焚身或者不管冬天夏天,天天在水里沐浴;还有学牛一样吃草的;学狗一样吃大便的;或者金鸡独立、用针穿身等等,这些苦行都是很难忍的,但在所有苦行中最难以行持的,还是没办法超过对治嗔心的安忍。对治嗔心的安忍最难行持。别人辱骂你、或者欺负你,你不生起嗔心,这个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当然有时我们觉得安忍好像很容易啊,比如有些人受了别人的欺负就隐忍不言,表面上不露声色。其实内心已经生起了很强烈的嗔心,只不过是不敢爆发出来,这并不是安忍,不是安忍的根本精神。我们一定要注意啊,强制忍耐自己的嗔恨心,如果爆发出来,可能后果更严重。世间有句话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时忍了,但忍是什么原因?后面还有一个十年不晚,想十年之后再报仇,或者有能力再去报仇。他的嗔恨心是很强大的,只是不敢发作而已。佛教中讲安忍不是不敢发作,真正来讲这个安忍心,就是不能生起嗔心。不是外在你不能爆发,你不能怎么样表现,而是你的内心不能对对方产生嗔恨心,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到底有多难了,的确太难了。不但不爆发,而且不要让心中产生不利对方的想法、不高兴的念头,不能生起嗔心的想法,这个难不难?大家就知道了。
有时觉得上师、上级好像给自己穿小鞋,很不高兴,但是不敢发作,这不是安忍。或者古代劳动人民被压榨的时候,他不敢爆发,这也不是安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不是安忍。真正的安忍是内心中不生嗔心,这是安忍真正的含义。所以说,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真正能够做到安忍的有几人?《金刚经》中佛的前世忍辱仙…
《《入菩萨行论》第70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