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70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楚楚地告訴我們,讓我們害怕這個後果,的確也有這種後果。我們知道之後要衡量:我做這個事情後果怎麼樣,它的代價太大了。

  我們平時要盡量控製自己不生嗔心,如果這個觀念深入內心,我們就會加倍小心。好象具有世間所謂的法律意識,比如知道殺人要償命,坐牢判無期徒刑等等,對這些問題很清楚,知道關入監獄的種種痛苦。把這種觀念深入內心、深入骨髓之後,當發生摩擦、爭吵的時候,雖然不敢說百分之百能讓你不去做這些事情,但這種觀念可以有效地阻止你,在緊急關頭發揮作用。

  我們對嗔心帶給我們的過患要有一個刻骨銘心的認知,在事件發生的時候才可能知道:生嗔的過失和代價太大了,我不要生嗔心,它才能夠發揮這個作用。否則我們現在聽一遍、淺淺地看一遍,學了之後這個觀念沒有深入內心,到對境現前的時候,還是該發火就發火,該生嗔心就生嗔心;不管對境是不是上師善知識,是不是發菩提心的菩薩。我們習慣如此之後,對修行是最大的障礙。能摧毀的嗔恨心是這樣的。

  第叁、摧毀的方式。有些觀點認爲不是從根本上摧毀善根,只是延遲成熟的時間。比如說這個善根要在後世成熟的,但是生嗔後延遲到第叁世、第四世成熟;有些觀點是生嗔心讓果報變得不殊勝,打個比方講,本來它的善根要享受十世的安樂,生了嗔心就減弱了,只成熟二、叁世,善根就已用盡。

  還有一種觀點是從根本上滅掉:嗔心一生起,就好像種子被火燒了,種子被火燒了之後,再沒有發芽的功能了。生嗔心相當于把善法的種子用火燒焦一樣,再也沒有辦法生果了,這叫從根本上摧毀。

  關于摧毀的方式,不同的觀點有不同的安立。上師的講記中說,如果是比較弱的嗔心有可能把成熟的時間延誤;中等的可能是減弱;上等則可能從根本上摧毀。這樣理解叁個方面的觀點都可以安立。不管怎樣,即使我們生起的是一般的嗔心,可能不從根本上摧毀善根,但對善根的成熟都會有影響。

  關于“千劫所積聚”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觀點。《文殊遊舞經》講:嗔心能摧毀一百劫善根;《寶積經》說:嗔心能摧毀千劫的善根;《入中論》講:摧毀一百劫;此處頌詞說摧毀一千劫。其實到底是摧毀一千劫還是摧毀一百劫,一方面有不同經典可作爲依據,另外還有一種解釋方式:摧毀一百劫還是一千劫是從對境不同而言。比如一個生了菩提心的菩薩,嗔恨比自己修行好的人,比如我是資糧道,或是一個沒入道的凡夫,但我嗔恨的對象已經進入加行道了,我的功德不如他,我對他産生嗔恨心,我摧毀的善根就是一千劫的善根;如果是位置高的人嗔恨位置低的人,打比喻講,如果一個加行道的菩薩嗔恨一個資糧道的菩薩,所摧毀的善根就是一百劫。

  有些觀點講,如果嗔恨一般的人,比如說我們嗔恨一個世間人、外道、殺人惡魔,如果我們産生強烈的嗔恨心,那麼是一百劫;如果嗔恨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是千劫。我們要了知,這些都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因嗔心摧毀善根的情況。假如說是沒有發菩提心的菩薩,就是一個普通人、平凡人,他對菩薩、叁寶産生了強烈的嗔恨心,那就不是摧毀千劫百劫的問題了,過失就更大了。

  所以,對摧毀善根的問題有不同的觀點,裏面有很微細、難于辨別的地方,不同的大論師都有很多互相的辯論,我們就按照講義和《入行論善說海》的觀點去理解。總而言之,我們要知道産生嗔恨心的過患相當大,它可以把我們一千劫積累的布施、持戒的善根統統摧毀。我們平時必須對它的過患認識得很清楚,通過下面安忍品所講的內容盡量地對治嗔恨心,不要讓嗔恨心現行,這是我們學習《入行論》安忍品要達到的目標。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

  所有罪惡當中,沒有超過生嗔心的罪過,所有的難行苦行,沒有超過修安忍的,了知了這種問題之後,應該以衆多的修行道理努力修安忍。這也屬于一種未見之果,不管罪惡還是善根,我們通過肉眼很難現量照見,很難認知辨別,所以以菩薩的經論作爲認知的標准。

  此處講一切罪惡沒有超過嗔心的。在別的論典中也有不同的講法:比如《大圓滿前行》中在講十不善業時,就說十不善業中殺業最重;也有十不善中邪見最重的說法。十不善包括貪心、害心、邪見等,害心就是嗔心,這些地方並沒有認爲嗔心的罪最重。上師在講義中分析,不同說法是因爲所強調的側面不同。比如說邪見最重是因爲:如果生起了邪見,善根就停止增長,或者戒律的所依就不存在了,從這方面看它的過失非常重;從傷害衆生的角度來講是殺生最重,比如說搶人的錢或者罵人,過失都沒有斷除別人的命根、剝奪他人生存權的過失重,所以說殺生的過失最重。爲什麼說罪惡莫過嗔呢?這是從大乘的修行角度來講的,從大乘修法乃至從一切教法的核心、根本來看,不管是世間道、小乘道還是菩薩道,一切的根本都是菩提心。爲何世間道的根本是菩提心呢?因爲十善業道是佛陀以遍智觀察而宣講的,所以它的根本是菩提心;同理,小乘四谛十二因緣等修法,也是佛陀爲教導聲聞弟子講的,所以根本來源也是菩提心;大乘更不用說了,大乘是佛講的,菩薩修行大乘都是以菩提心作爲根本。

  所以菩提心、大乘道是屬于一切善法的核心、根本,而大乘菩提心是以利他、利益有情作爲根本的。如果一個菩薩相續中産生了非常強大的嗔心,就直接和悲心相違。悲心是接近衆生、利益衆生的一種狀態,而嗔心和利益衆生恰恰是背道而馳的。當我們嗔恨衆生的時候,自然就是一種往外排斥的狀態:我認爲你不好,我要排斥你,抵製你,打擊你。實際上這樣說,就是我對你這個人不願意接近,然後我一定要傷害打擊你。這種嗔恨的狀態和真正的利他的思想完全矛盾,徹底違背了大乘的思想。

  我們也可以說,在所有的過患當中貪心的過患也大,如果産生貪心會有很多的過患:如墮地獄、墮惡趣等等;邪見和其他過患都很大。但從大乘的根本來講,過患最大莫過于嗔恨。因爲它和利益衆生是徹底背道而馳的。在大乘經典中講,一百個貪心的過患不如一個嗔心的過患,怎麼理解?就是說,雖然貪心的過患很大,但是即便産生了一百念貪心,也不如生起一念嗔心的過失大。雖然你天天貪世間妙欲、貪異性等等,産生很多貪心的過患雖然大,但不如生起一念嗔心的過患大。這個原理我也做過分析,可能有這方面的一些因緣。比如說菩薩對某個有情生貪了,生貪的狀態是怎樣的呢?就是認爲對方好、對方可愛、願意得到對方。貪心雖然屬于一種煩惱,但並沒有說我要抛棄你、我不利益你,對于自己所貪的對象,可能還有一種想利益對方的想法,因爲貪愛對方,覺得他是可愛的,就會想我要幫助他、要利益他。貪是自己願意吸引對方、靠近對方的一種心態,所以說雖然産生了貪心,但它和菩提心還沒有根本矛盾。從這個角度來講,貪心就不是大乘當中最嚴重的狀態了。嗔心就不一樣了,嗔心就是一種排斥的狀態,看到對方的過患不願意接近。所以貪是自己願意接近對方,沒有和菩提心有原則上的違背,雖然貪也是修菩提心的一個障礙,但不是根本障礙,他畢竟想接近對方。我們觀察每一個嗔心,當嗔心産生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有一種排斥對方的想法,不願意接近對方,不願意理睬,或者說永遠不理對方,怎麼怎麼樣。這種心態就是要和衆生遠離,從這個角度來講,就與菩薩要利益衆生根本矛盾了。所以從這個方面看,雖然你産生了很多的貪心但也不如産生一念的嗔心過失大。爲何說嗔心是菩提心、大乘道真正直接的怨敵?可能原因就是這樣的。大家可以分析,是不是有這種原理在裏面。

  “罪惡莫過嗔”:從大乘道、修菩提心的角度而言,一切的罪惡當中,最大的莫過于嗔心了。“難行莫勝忍”:所有難行苦行中,也沒有辦法超勝忍辱。世間中有很多難行苦行,比如有些打工者、做苦力的人、建築工人、生活在城市底層的人、起早摸黑去耕種的農民、做小生意的人、上班的人,不管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很多人都在經曆自己的苦行。按照《四百論》的觀點,貧窮的人主要是身苦,有錢的人主要是心苦,都有各自的苦行。在修行人裏,以前有很多苦行仙人折磨自己的身體:五火焚身或者不管冬天夏天,天天在水裏沐浴;還有學牛一樣吃草的;學狗一樣吃大便的;或者金雞獨立、用針穿身等等,這些苦行都是很難忍的,但在所有苦行中最難以行持的,還是沒辦法超過對治嗔心的安忍。對治嗔心的安忍最難行持。別人辱罵你、或者欺負你,你不生起嗔心,這個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當然有時我們覺得安忍好像很容易啊,比如有些人受了別人的欺負就隱忍不言,表面上不露聲色。其實內心已經生起了很強烈的嗔心,只不過是不敢爆發出來,這並不是安忍,不是安忍的根本精神。我們一定要注意啊,強製忍耐自己的嗔恨心,如果爆發出來,可能後果更嚴重。世間有句話叫“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當時忍了,但忍是什麼原因?後面還有一個十年不晚,想十年之後再報仇,或者有能力再去報仇。他的嗔恨心是很強大的,只是不敢發作而已。佛教中講安忍不是不敢發作,真正來講這個安忍心,就是不能生起嗔心。不是外在你不能爆發,你不能怎麼樣表現,而是你的內心不能對對方産生嗔恨心,這樣分析我們就知道到底有多難了,的確太難了。不但不爆發,而且不要讓心中産生不利對方的想法、不高興的念頭,不能生起嗔心的想法,這個難不難?大家就知道了。

  有時覺得上師、上級好像給自己穿小鞋,很不高興,但是不敢發作,這不是安忍。或者古代勞動人民被壓榨的時候,他不敢爆發,這也不是安忍;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也不是安忍。真正的安忍是內心中不生嗔心,這是安忍真正的含義。所以說,按照這個標准來看,真正能夠做到安忍的有幾人?《金剛經》中佛的前世忍辱仙…

《《入菩薩行論》第70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