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70课

  《入菩萨行论》第70课

  前面已经讲完了第五品。从十品来看,到第五品好像学了一半,其实从篇幅看还没有到一半,后面第六、八、九品的颂词都很多。学这个论典的时间比较长,有人已经开始数颂词是不是过半了?是不是快结束了?上师经常说,这部论学完之后,我们还会学习很多其他内容,并不是学完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关键是我们在学论典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去串习这些对自己有用的法义,这对修学佛法、调伏相续有很大的必要。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六品《安忍》。安忍属于六度中的安忍度,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修学大乘利他心、菩提心的菩萨来讲,安忍的修法非常重要。平时我们提到安忍,总是想到如果别人侮辱自己、欺负自己的时候不能发脾气就是安忍,其实安忍的本体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耐怨敌忍,忍耐怨敌对我们的伤害。如果怨敌或其他人侮辱、打骂我们,或者给自己造成很多不方便、障碍,让自己很不舒服等等,对这些都进行忍受、安忍;

  第二是忍耐苦行忍。它和别人是否欺负自己没有关系,是另一个侧面的安忍,这是什么呢?比如我们在学法过程中,夏天很热,冬天很冷,有时因为天气的缘故我们就不想学法修法了,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安忍,这是一种苦行;或者讲课的时间比较长、修法过程中出现心烦意乱等种种状态,我们都要安忍;

  第三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对于佛法中比较甚深的内容,如一切万法无自性、一切万法是空性等等能忍受、能接受。不要对无生法产生一种畏惧心,不接受或者没有真正正确地接受空性法,觉得一切因果不存在,然后开始胡作非为。实际上,只要正确地认知了无生法没有不能安忍的,所以菩萨的安忍分为三类。

  我们主要讲第一种耐怨敌忍。耐怨敌忍就是忍受怨敌造成的伤害。安忍还包括苦行和无生法忍,但对耐怨敌忍讲得比较多,为什么有这种必要呢?因为嗔恨心就是修持大乘菩萨道最主要、最大的障碍,它与菩提心、利他心、大悲心是直接矛盾相违的,如果我们产生了嗔恨心,就会导致菩萨道没有办法修持下去。基于以上这些理由,我们对于安忍的教法要认真地学习、实践。

  世间人对安忍有一些错误观念,认为修安忍是胆小怕事或者软弱无能。其实在菩萨道中,安忍是对待事物的一种正确方法。世人不了知安忍的真正意义,当然会产生误解。而我们深入学习安忍后,就知道它不但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且是一种大无畏的表现——对于烦恼、障碍的生起能够忍受,不让自己产生嗔恨的烦恼。安忍其实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一种状态;反之如果我们面对逆境马上产生嗔恨心,才是一种消极的表现。通过分析来看,真正的安忍是对于怨敌、障碍表现出的一种非常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无论暂时或长远,安忍对自己有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对他人也是非常有益的一种表现;对教法或整个世间,都有非常积极的贡献。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世人对安忍教法的误读,担心修安忍会不会让别人认为是软弱。世间人不学佛法,没有深邃的智慧,看问题很偏颇、肤浅。作为修行者,应该以佛菩萨的智慧教言为准绳和方向,不应该听从分别心或者世间人的错误看法——因为他们认为修安忍很消极、很软弱,我们就不修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修安忍,虽有可能迎合了某些世间人的观念,但其实受损害的还是自己和其他众生,对自他没有任何真正的利益。下面开始学习安忍。

  丁二(安忍)分二:一、当修安忍;二、修持方法。

  第一当修安忍,就是修安忍的必要性;第二讲到修持的方式。

  戊一(当修安忍)分二:一、嗔恨之过患;二、安忍之功德。

  如果我们要修安忍,必须了知嗔恨和安忍是相对、相克的。第一我们要了知嗔恨心有什么过患。生了嗔心对自他有什么伤害,对此必须有非常透彻的了知;第二是安忍的功德。修安忍有什么利益、功德,对自他来讲有什么必要性。了知了嗔恨的过患、安忍的功德之后,我们就会下决心一定要抛弃嗔恨,一定要想方设法生起安忍的功德。

  己一(嗔恨之过患)分三:一、未见之果;二、已见之果;三、概述。

  嗔恨的过患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未见之果,对我们见不到的后世的果或者比较微细的因果进行宣说。未见之果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就要依靠佛菩萨的智慧,因为他们能够看到很深远的因果关系。因为佛菩萨的经论是确实可靠的一种依靠处的缘故,所以引用教典来安立未见之果。第二是已见之果。就是我们平常能够观察发现、能够知道的一些过患。比如说我们生起嗔心之后很不舒服、自他关系恶化或者引发战争、争吵,这些后果都是肉眼可见,分别心可以观察到的。把未见之果、已见之果合起来,对嗔恨的过患就有一个全面的认知。第三概述,就是对未见和已见之果的综合性描述。

  庚一、未见之果: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字面意思是说:生起一个强烈的嗔恨心,能够摧毁我们在一千个大劫中所积累的供养善逝的功德,“等”字也包括持戒的福德,就是可以摧毁布施持戒等一切福善,这是字面上的概述。

  我们进一步看,这个“一嗔”是什么呢?“一嗔”就是嗔心。学习第一品的时候讲到,一个嗔心一个刹那。其实刹那的概念有两种:一种属于时间刹那,就是一弹指之间有六十四个刹那,刹那是比较微细的时间单位;第二种是成事刹那,就是事情从刚发生到结束之间算是一个刹那。这个事情成办了,圆满结束了,就叫做一个成事刹那。在这两种刹那的概念当中,此处“一嗔”属于成事刹那,就是从刚开始生起嗔心到结束之间叫“一嗔”。

  这里讲生起一个嗔心所毁善根的量,是“千劫所积聚”的善根,就是一千个大劫中所积累的福善,包括布施、供养善逝、供佛、供菩萨、供僧众或布施恶鬼等善根。在一千个大劫当中,辛辛苦苦做的这些供养、布施的善根,一刹那之间一个嗔心就摧毁了。“等”字,指我们守持别解脱戒、菩萨戒等戒律的善根,也会在一刹那中以一个嗔心完全摧毁,一切福善都会毁掉。

  为了深入了解,上师引用了无著菩萨《善说海》的观察方式。分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是所毁。所摧毁的是什么样一种善法呢?无著菩萨的观点是善法可以分为几类:没有通过方便智慧摄持的,属于一般的随福德分善根,比如世间中没有以发菩提心、空性智慧摄受的供佛、放生或其它善事的善根。总而言之,没有通过菩提心和空性慧摄受的,就是随福德分善根;第二种是以三轮体空、空性摄受的善根,是随解脱分善根;第三种是通过菩提心、大悲心摄受的善根。

  三类善根中所摧毁的是什么善根?按无著菩萨的观点,是第一种随福德分善根,就是没有以菩提心、空性慧摄受的善根会被摧毁。不管是布施还是持戒的善根,如果没有以菩提心、空性摄受,就会被摧毁;以空性和菩提心摄受的善根是不容易被摧毁的。

  还有很多不同观点(当然,不管哪一类观点都承认被空性摄受的善根不被摧毁):有些论师讲,除了以空性摄受的善根,即便是以菩提心摄受的善根,在产生嗔恨心的时候也会被摧毁;有些论师说,回向的善根不会被摧毁,因为已经回向了大菩提,已经回向了众生了,不会被摧毁掉;但部分论师认为,即便是已经回向的善根也可能被摧毁;还有一些观点是:布施和持戒的善根都会被摧毁,但安忍的善根不会被摧毁,因为安忍就是嗔心的对治,所以修安忍的功德不会被摧毁。这里有比较宽松的说法,也有比较严格的讲法。最严格的是:除了被空性摄受的善根之外,其它以菩提心摄受的、已经回向的善根都会被摧毁。还有一些相对没有这么严格的观点:只要你回向了,这个善根就不会被摧毁;或者只要以菩提心摄受了,就不会被摧毁。

  我们遇到各种观念的时候,有时自己不知道到底那种观点是究竟的,一般采取的原则是:平时在预防的时候,我们最好是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尽量不要生嗔心。我们宁可相信回向的善根和菩提心的善根都有可能被摧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地注意:哦,我不能够生嗔心,生了嗔心之后连回向的善根都要摧毁,连发了菩提心的善根都要被摧毁,一定要注意不要产生嗔恨心。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比较好。当然我们在这里只是分析,具体来讲哪一种观点都有理证、教证的依据。作为凡夫,我们尽量以比较严格的方式要求自己,这样对我们也比较保险。这方面讲了所摧毁的善根。

  第二、能摧毁的嗔心。是什么样的嗔心能摧毁这种善根呢?这方面讲是一念嗔心,一念嗔心也分多种:非常猛烈的、中等的、轻微的。嗔心有时是突然不高心;有时产生的时间比较长;有时是很猛烈地生起。这里讲了,能毁的是非常猛烈、十分强烈的嗔恨心,而且生了之后,没有马上后悔——他觉得生嗔恨心是对的,这样的话善根容易摧毁。

  还有一个条件是缘殊胜的对境。殊胜对境是指上师三宝、发了菩提心的人等等,缘殊胜的对境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嗔恨心,后来也没有后悔和对治,善根也容易摧毁。上师讲,以无著菩萨的观点衡量,非常强烈的嗔恨心而且没有后悔,才是能摧毁的嗔心。如果我们的嗔心不是那么强烈,或者生了嗔心马上后悔:觉得大乘行者生嗔心很不好,也不一定能摧毁千劫所累积的资粮。一般来讲,大家都共同认可比较强烈的嗔心是能摧毁的嗔心。很强烈的嗔心对于千劫的善根可从根本上摧毁;如果是中等的嗔心,可能摧毁的是一部分善根,不是连根摧毁。

  我们知道,积累资粮并不容易。不夹杂怀疑、烦恼,清清净净地修善根是很不容易的,这么不容易积累下来的资粮,如果我们不注意调伏自心,生起了强烈的嗔恨心,一下子摧毁了千劫百劫的善根,这是不划算的。从这方面考虑,也是为了让我们尽量不要生嗔心,菩萨把因果关系清清…

《《入菩萨行论》第70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