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就做到了。歌利王用宝剑割下忍辱仙人的耳朵、鼻子,把手脚都砍断了,虽然遭到如此残害,但忍辱仙人的心中没有一点嗔恨,而且充满了慈爱,这是真正难以行持的。我们在世间生活,都知道不生嗔心有多难。表面上的安忍很多人都做得到,因为利益或者恐惧,迫使这个人不敢爆发心中的不乐或厌恶,外在的嗔恨可以不显现,但内心的嗔恨已经充满了,这不是真正的安忍啊。真正的安忍是要想方设法化解我们内心中的嗔心,不让它生起,或者生起之后将它平息下去,这就很困难。为什么说“难行莫胜忍”,就是这样的。这和世间观念的忍辱完全不一样,不但要从内心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侮辱,而且还要产生利益对方的悲心,就更困难了。当然,在遭到别人辱骂、侮辱的时候,不仅不生嗔心,还对对方产生怜悯心、慈爱心,这个标准是很高的。但是最低限度是在遇到的时候不能生嗔心,对对方产生慈爱心是第二步了。第一个阶段安忍的标准,就是应该不生嗔心。所以对治嗔心的安忍的确很难修。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寂天菩萨说,应该以众多的理证、道理,千方百计努力地修安忍。说明安忍的确是太难修了,即便印度古代的苦行仙人,如果没有修行也没有办法不生嗔心。他可以忍耐身体方面的苦行,或其他的众生给自己带来伤害,但不生嗔心是很困难的。
很多修菩萨道的菩萨通过安忍品中的内容,反复观修、实践之后,就可以修安忍了。现在我们接触到这个深奥的教法,到底通过什么方式让自己不生嗔心呢?这里面讲了众多的理证、道理,可以用世俗谛的方法来观修,也可以通过胜义谛观如梦如幻、观空性来观修,有很多道理让自己不生起嗔心,让自己的心一如既往地保持在平静的状态,再生起慈爱众生的心。如果众生百般地欺负自己、伤害自己,都能够对对方产生慈爱心的话,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对众生生起悲心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利他心、慈爱心、菩提心才可以说真正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保证。否则的话,如果我们对伤害不能接受、不能修安忍,那我们的慈爱心、利他心、菩提心,只能是在风平浪静的前提下才可以存在。遇到众生伤害我们的时候能不能观修呢?就没有人敢打包票了,因为嗔心这个不利益众生的因素,还牢牢地安住在我们的相续中,随时可能爆发,只是因缘不到而已。如果别人尊重自己,自己衣食无忧,什么都很顺利的时候,大家都比较容易产生利他心。但是如果有一个人来伤害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百般阻扰,然后经常给自己找麻烦,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反复无数次,这时自己还能够保持利他心就很困难。但困难是困难,我们还是要以众理来努力修安忍,因为前面已经讲了,嗔恨的过失这么大,是修持大乘的一种直接障碍,后面还要讲修安忍的功德非常之大,所以再困难我们也要修。越困难越要修,如果这么容易,菩萨道不就很容易成就了吗?就是因为难修的缘故。
在《大智度论》等经论中讲,比如鱼一次产卵几百万颗,但是能够真正成功孵出鱼苗的很少;发菩提心的人很多很多,但是后面真正修成功的也很少。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修法的确很难。我们不说世间中一些成就大事业的人要怎样忍受艰难困苦,这些世间的大事业都是小果,而真正从根本上对治烦恼、对治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性才是大果。
一定要认真对待修安忍,不要觉得很容易,不要觉得自己的脾气好,这只是暂时现象,根本上不生嗔心才是最重要的。必须要缘安忍品再再观修串习,力争做到不生嗔心。不管大事小事出现的时候,都有一种对治的智慧,都能想到安忍的教法,会让自己心里风平浪静。不管什么事情出现,都不产生有害菩提心的作意,可算是一种修安忍成功的初级表现。
庚二、已见之果: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果。“若心执灼嗔”:如果我们经常怀有炽盛的嗔恨心。“意即不寂静”:那么我们的心就会不寂静,心烦意乱很痛苦。“喜乐亦难生”:在这种嗔心持续的前提之下,我们的内心很难产生喜乐,而且“烦躁不成眠”。这里讲到了几种过患,前提就是我们的心处于炽热嗔恨的状态就会引发如下的果。
第一“意即不寂静”:我们心烦意乱很不舒服,没有哪个人觉得自己生嗔心的时候是安乐的。只要生起了嗔心,就会生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不喜乐
就是自己觉得不舒服,就是一种痛苦的状态,大发雷霆就更加痛苦了。所以我们生起嗔心的时候,本身不是安乐,属于不平静的心态。如果心不平静很痛苦,“喜乐亦难生”。喜乐分两方面:一是属于意识方面的安乐,因为我们当下处于嗔恨中,当然就不舒服了;二是属于身识的安乐。《俱舍论》中讲了心乐和身乐的关系,心是不快乐的,那么身体的快乐也难生。比如在生气、嗔心很强的时候、你去吃再好的东西也感觉不到美味;穿再好的衣服也感觉不到安乐;坐最高档的车,你也感觉不到愉快,怎样都感觉不到快乐。这是我们想要的果吗?每个众生实际上都想得到快乐,即便我们不从修行佛法得到觉悟安乐而言,以世间的标准来看,每个众生都是想获得快乐的,都是想摆脱痛苦的。虽然我们的想法是想摆脱痛苦得到安乐,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如《前行》所言,所想和所行是背道而驰的:所想是离苦得乐,所作却是毁灭安乐、获得痛苦的行为。
生起强烈的嗔心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没好处。因为生起嗔心内心是痛苦的,然后“喜乐亦难生”。即便以世间的标准看,经常不加约束地生嗔心,大发雷霆的脾气也是不应该的,我们暂且不论嗔心会让自己痛苦,或是通过大发雷霆引生一系列恶业,即便就生嗔心而言,它也不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境界。人们都想得到安乐,但是嗔心恰恰是摧毁安乐、得到痛苦的一种根本来源。所以我们对这种嗔心有什么可留念的呢?为什么不能下决心对治?有些人可能还是愿意对治的,但是找不到方法;有些人找到方法但没有持之以恒地修下去,结果都没办法彻底地灭除嗔恨心。只有通过长时间修持菩萨道,内心中才能灭除嗔恨心,心很寂静的话,喜乐就可以持续地生起。这还不是得到了出世间的快乐,从世间的角度而言,如果息灭了嗔心,就是让我们得到持久安乐的根本源泉。
“喜乐亦难生”可以理解成白天的痛苦还会延续到夜晚睡眠的时候,第四句讲“烦躁不成眠”,如果嗔心持续生起的话,不但白天处在非常不快乐的状态中,到了晚上应该休息的时候,嗔心在相续中盘踞不去,也会导致烦躁不安、夜不成眠,成为身心根本无法堪忍的一种状态。白天痛苦晚上也痛苦,什么时候恢复平静了,什么时候痛苦就减轻一些;什么时候你的嗔心生起了,痛苦又回来了。所以众生就是可怜,总是处在这种反复中,没办法从根本上对治。所以并不是我这辈子很倒霉,好像很多人跟自己作对,经常生起痛苦。实际上只要是没有修持菩萨道的人,这种状态是挥之不去的,只有通过主动的对治,修持断除嗔恨心的方法,才可以一劳永逸地永远灭除嗔心。轮回的可怕就在这里,暂时性地息灭之后还会生起来,原因就是相续中还有种子,它的种子、根本没被触及到,所以还会遇缘再生、遇缘再生。通过前世业力,哪怕是这辈子中我们的脾气很好,不会产生这种强大的嗔心也是暂时的,不可靠的。实际上只要内心有嗔恨心的种子,到了下一世可能还要再再产生,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痛苦。
作为大乘修行者,如果嗔心很大,要想顺利修持菩萨道非常困难。因为如果嗔心再再生起、持续生起、长时间生起的话,那么你的内心有一种坚固的利他心、菩提心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已见之果。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这里有三大过患:第一个过患是:纵然一个施主通过利敬,恩惠、布施依靠自己的人,如果这个主人特别容易生嗔的话,反而有可能遭到对方的伤害;“嗔令亲友厌”:嗔心大的人令亲友都很讨厌,这是第二大类过患;第三大类过患:“虽施亦不依”,虽然经常布施东西给众生,但众生也不愿依靠你。
我们再深入讲,有些人显现上比较大方,喜欢把财物、名誉、地位赐给投靠自己的人,因为自己有财力有势力,所以很多人来投靠,自己也很乐意把钱等东西布施给他们。照理来说,如果经常布施别人财物、地位,理应得到对方的尊敬,但前提是,这个施主也需要一种品质——不要经常发脾气。如果施主容易生嗔心的话,即便你经常给对方很多东西,赐予很多恩惠,接受恩赐的人也很难有安全感,很难感到快乐,很难让感恩心持久。如果你经常生嗔,他对你的感激之情慢慢就会消失无余;如果你还是变本加厉地发嗔心、发脾气的话,有可能他根本想不起你给过他什么东西,是对自己有恩德的人,甚至可能反而把你杀死,这是嗔心产生的极端后果。假如我是给予你财物、地位的人,你还反过来杀我,我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对方忘恩负义。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你虽然给了他一些财富,但你经常发脾气让他不舒服,这种过失产生的后果可能更严重。
在这样的前提下,经常给别人东西都会被杀死,所以我们可以推知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他很容易生嗔心。一个经常生嗔心的人,会让手下的人、周围的人非常不舒服、非常难相处。再加上生嗔心之后还斥责、打骂等等,下面的人就觉得非常不安全,难以适应,所以时间长了之后,有可能把你杀死。历史上很多暴君被推翻杀死了,虽然原因很多,经常容易发怒就是比较突出、明显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容易生嗔的话,谁喜欢你?别人都想干脆把这样的人,想方设法从团体中驱逐出去,或者实在难忍就伤害对方,让他不能继续以嗔心去伤害别人,这样的情况是很容易出现的。
有权势有地位的人在这个方面要非常注意,不能因为我高高在上,经常给人恩惠,我就可以随便打骂、嗔恨别人。《入行论》中讲,如果不注意的话,很有可能事情的发展会适得其反,往往自己的所想所愿背道而驰。通过这样的事例,我们知道如果容易生嗔的话,会得到这种极端的后果。
第二大类过患:嗔令亲友厌,如果一个人很容易发脾气、生嗔心的话,甚至于亲友都会厌烦他。本来亲友之间是最不容易生嗔、最不容易厌烦的,亲友之间对对方的过失能达到最大的容忍。我们通过很多事例可以知道,比如我的父母、我的三朋四友或者我的儿女等等,虽然他们的过患很明显,很讨别人厌,但作为一个亲友来讲,我们可以包容他,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是个小问题,也许在别人看来已经是大问题了。我们平常对亲友都是最容易包容的,但是如果某个亲人很容易生嗔心的话,甚至亲友都会很讨厌他。
上师讲家庭中也是这样,父子关系也好,夫妻关系也好,如果父亲或者丈夫嗔心很大,经常打骂妻子儿女,那么谁都不会喜欢他,很厌烦他。亲友都搞成这样,其他人更不用说了。以此为例我们就知道,嗔心很大的人,亲友都厌烦他。不要说修菩萨道,即便从世间做人的角度看,一个人嗔心很大,就会让亲人厌烦。这是第二大类过患。
第三大过患:虽施亦不依。有时通过布施摄集很多有情,让他们靠近自己,但是那些嗔心很大的人,即便布施东西给别人,别人也不会亲近你、交往你。别人会思考:我拿了你的钱,经常和你在一起,但你经常发火打骂我。他情愿不要这个钱,也不愿跟你接近。这样的事是我们可以见到的过患。
从修菩萨道的角度讲,如果我们经常生嗔的话,就不能够和众生亲近,不能和道友亲近,不能和自己的家人亲近,修菩萨道的根本也就没有了,根本没法修持。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完全成了名词,成为一个总相,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些是可见之果。
庚三、概述: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归纳前面的意思:如果我们有嗔恚心,“安乐不久住”,不管是今生的安乐还是后世的安乐,世间的安乐还是出世间的安乐,没得到的得不到,已经得到的也不会久住。(当然出世间的安乐,不可能现在得到。)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嗔恨的敌人能招致如上苦患。世间中有很多敌人是假立、假名的,有时我认为对方是敌人,但对方没认为我是敌人;但嗔恨的敌人是了义的敌人、真实的敌人。只要我们内心有嗔恨,它就是我们的怨敌。经常和怨敌在一起相处,或者我内心中盘踞着这种怨敌,那么我们绝对不会快乐的。“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能够见到的过患和不能够见到的过患都会招致。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下决心灭掉嗔恨心呢?一定要下决心。我们首先对这个问题要认知,认知之后通过学习具体的方式、方法,千方百计地去灭掉嗔恨心。有了这样的认知,再加以不断地修持,我们就可以真实地灭掉嗔恨心,顺利地修持菩萨道。
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70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