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71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有了种子,把种子播在田里可以长成庄稼;如果没有种子,就不会长庄稼;如果先有种子,但是种子被火烧焦了,也不会长出庄稼,所以世上一切果都是因缘而生,善法如此,恶业烦恼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要观察因、所断之因的过患是什么?此处主要指引生嗔恨的因,什么是引生嗔恨的因?我们要通过学习去了知,知道其过患之后,要想方设法地去断除这个因,因一断除,果就不会出现。我们相续中有很多恶业种子,在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都存在嗔恨、烦恼的种子,种子已经存在了,那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怎样让这些种子不现行?如果种子萌芽了,怎样让它失去功用?这些方面是我们可以做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修持大悲心、修持安忍、修持菩提心,让粗大的烦恼不现行。但因为每个凡夫的对治力都是有限的,多少还是会产生不高兴的状态,假如烦恼现行,产生不高兴的情绪并逐渐滋长,就有可能演变成强烈的怒火和嗔恨。所以,在刚刚生起嗔恨之因的时候,了知它的过患和如何断除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思维所断因之过患。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第一、二句讲到了嗔恨的因,第三、四句讲到由因所产生的严重过患。首先我们分析正因是什么?此处的因有两种:第一种是“强行我不欲”,第二种是“或挠吾所欲”。“强行我不欲”:意即别人强迫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比如说我们走在街上,突然来个强盗,用刀逼着让我们把钱全部拿出来,这是我不想做的事情,但不拿不行,因为生命受到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之下把钱交出来,这就是“强行我不欲”。除了被打劫之外,还有很多大到很大、小到鸡毛蒜皮的事都是“强行我不欲”的例子:如强迫我去做某事,我很不乐意;再如现在社会中有强拆强占的现象——为了城市发展,你的房子必须挪走,但拆迁费等条件还没有谈妥,就强行把房子推倒,把人赶出去,这也是一种“强行我不欲”。第二个是“或挠吾所欲”:意即阻扰我想做的事情。例如,我想去一个地方旅游,其他人挡着不让我去,这时很容易产生不高兴的情绪。我想做的事情,不让我做,这就是让我们产生不高兴的一种因。因此,寂天菩萨经过智慧观察,发现引生嗔恨的原因就是这两种:一个是强迫我做我不喜欢做的事,另一个就是我想做的事情,因他人或别的因缘阻止我去做,这就容易引发嗔恨。

  刚开始也许只是因一点小事情不高兴,有些人脾气好一点或者对治力强一点,马上通过其他想法克制住了,没有让它发展下去;有的情况是首先不高兴,然后慢慢开始生气,进而产生嗔恨心,之后越来越强烈,最后大发脾气。我们观察修行和日常生活,产生不高兴很多时候都是这两种情况。两个人一起做事,也容易产生不悦意的情绪:因为行事风格不同,一个人想这样做,另一个人想那样做;吃饭的时候,他想这样吃,另一个人想那样吃,都容易引起摩擦和不高兴。遇到这种情况,虽然我们相续中有烦恼种子,但学过佛法就要用佛法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让不高兴的情绪继续滋长。作为凡夫人,我们都会产生不高兴的心态,但是修行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产生不高兴的时候,想方设法将其化解掉,或让它停留在某种状态中逐渐消于无形,这就是我们在修行中要做的事。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安忍高手,相续中都会有烦恼,都会产生不高兴,都会有发脾气的情况,但关键是我们要利用这些因素来修道。如果已经修成了安忍,这些修法不用也罢,但关键是我们还有因,种子还在,很容易产生嗔恨心,所以应当把学过的教法用上,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一次调伏成功,两次调伏成功……我们的心胸就慢慢开阔了,这就是训练心胸逐渐开阔的必要修法。世间也有很多通过锻炼或技巧来调整心态的方法,如拓展训练就是通过一些必要的锻炼,让自己心胸开阔、抗打击能力加强等,也有一些收效。现在我们通过学习佛法中清净的智慧,在遇到情况时应该理性地思维、观察,将相续当中不高兴的情绪、意乐平复下来,这是我们要逐渐开始下手观察、修行的地方。

  接下来讲嗔恨的过患,后果就是“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前面讲了两种嗔恨的因:“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这两种因缘都引发同一种情绪——“不乐”,不快乐就是引发嗔恨心的直接因。如果平时我们相续当中经常出现不快乐的情绪,就像一个人有了充足的食物,身体便会健壮一样,如果我们经常因“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而产生不快乐,就会“嗔盛毁自己”——嗔恨心逐渐增盛,最后将自己的相续完全毁坏。

  我们知道,嗔心属于十不善业,是贪嗔痴慢疑五毒之一,在大乘修道中是菩提心的违品,嗔心不仅毁坏了当前的快乐,还毁坏了后世的安乐;不但毁坏了现在的修法,甚至毁坏了未来的菩萨果乃至于佛果;不仅毁坏了自己,也毁坏了他人;作为修行人还毁坏了清净的教法。说得轻一点,个人修行不成功只是一个失败的修行者,但说严重一点就是给佛教蒙羞。当然,有些人认为我只代表自己,但其实有时候我们代表了佛法,因为你是佛法的修行者。不学佛的人看到你这个学佛者脾气这么大,经常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遇事不能忍耐,他们就会想:学了佛法怎么还会这样?修佛的人也不过如此……”会对整个佛法产生不好的想法。从这个方面观察,生嗔不仅是生个嗔心而已,连锁反应特别多,我们认真观察会了知,不调伏嗔恨心、不真正修安忍的过患非常多。

  所以我们应当了知生嗔的因,在修行、生活中,有很多“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的情况,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要立刻觉察到这是“强行我不欲”的情况,或那是“或挠吾所欲”的情况,提醒自己注意,在最开始的时候不要生起不快乐,在此基础上慢慢地让它消亡,安住在安忍的状态中。

  庚二、理当遣除:

  了知了嗔恨心的过患之后,怎样断除它呢?如何具体操作安忍的修法?第二个科判就宣讲了这个道理。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我们了知过患之后,应该尽力去断除嗔恨这个怨敌的粮食。它除了伤害我之外,没有其他的事可做,所以不能容忍它的存在,它时时刻刻都会伤害我,所以要非常小心谨慎地提防。此处告诉我们要断除嗔敌的粮食。

  在古代战争中,灭敌一方面通过正面打击敌人,瓦解其战斗力,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断绝他的粮食,阻断其后勤的供给,这在古代、现代战争中都是一种常用的军事手段。我们很熟悉的《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曹操非常善于断别人的粮道;诸葛亮如何劫粮草、断粮道、屯粮等。粮草中的“粮”就是人的粮食,“草”就是马的食物,如果把粮草断掉,后勤供给不上,前线吃不饱当然就没有战斗力,很容易被消灭;或者没有粮食了,自然只有退兵。现在的战争也一样,不管是一战、二战,胜败关键就看后勤的支持,后勤供给非常充足,弹药、食品、医院设施等如果做得很好,前线打仗就容易取胜,倘若后方出现问题,战争就很难维持,很容易失败。

  寂天菩萨通过我们容易理解的比喻,很善巧地告诉我们,与嗔恨的怨敌作战也一样,首先要断嗔敌的粮食。我们就像在和嗔恨心作战,怎样才能战胜它呢?当然,一方面要修持正法,保持正念,修持菩提心和对众生的大悲心等等,另外还要断绝嗔恨心的粮食。它的粮食来自于前面所讲的两个因缘:一个是“强行我不欲”,第二个是“挠吾所欲”,这两种情况就是能够让嗔心不断壮大的来源,所以在刚刚产生的时侯,就要断除不快乐、不悦意这种嗔心的食物,嗔恨心就会没有力气而容易被正法打败,所以我们要尽量断除嗔敌的诸粮食。此处“诸粮食”直接理解就是不悦意,因为有了两种因缘,就会产生不悦意的情绪,如果任其发展壮大就会变成嗔恨。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断除嗔恨敌人的食物——不悦意。

  嗔恨的怨敌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颂词将它和世间的怨敌作了比较:“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间接地宣讲了世间的怨敌。世间中,我们认为张三是我的怨敌,要时刻地提防他,其实很多时候是自己的一种心理作用。张三这个人我把他定义成我的怨敌,但他是不是真正时时刻刻都在伤害我呢?其实不是。张三也是一个人,也需要做很多人做的事情,比如他要睡觉,在睡觉的八小时当中就没办法伤害我,我是安全的;此外他还要吃饭、工作,还要交友、做他喜欢的业余爱好等等,其实他真正能够伤害我的时候很少,或他能够产生伤害我的念头本身就很少,再把这个念头付诸实践,成功率也很小。真正这样观察分析下来,世间的怨敌除了害我之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其实伤害我的机率非常低,对我造成的伤害相当有限。

  但嗔恨的怨敌不是这样的,“此敌唯害我”:“唯”字就简别了世间的怨敌——他还要做很多其他事情,其实伤害我的时间很少,而嗔恨的怨敌不是这样。当然二十四小时持续不断生嗔心的人几乎是没有的,但只要生起来了,它就是害我的,存在一小时也好、五分钟也好,只要它存在,它不会做其他任何事情,唯一就是伤害我。所以嗔心一旦产生,就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伤害。首先是内心中的伤害,产生嗔心之后内心不愉悦,或者令修法中断,之后还可能升级,还要付诸行动去打击别人、辱骂别人,做很多不冷静的非法之事。在很多窍诀中讲到,世间的怨敌不算真实怨敌,因为还可能化敌为友,真正了义的怨敌就是烦恼,嗔恨的怨敌就是了义的敌人。当然除了嗔恨之外还有贪心等,但此处我们主要讲嗔恨,它作为了义的怨敌,就是伤害我的,内心中一旦产生,除了害我之外,没有任何利益可言,也绝不可能化敌为友,突然来利益我,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只要是它存在,哪怕仅仅五分钟,就会实实在在地伤害我,所以我们要了知应当遣除嗔恨的迫切性…

《《入菩萨行论》第71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